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与“阿含经”、空宗等一致;单说法界,即与初期的唯识学相合。而本论约法界与明觉的统一说,所以觉又是本觉,是与法界不离的本觉性。以法界为本,即般若为本。为本论的特色。

  三、从三类的著重说:一切,可以归纳为三:一、色,一般称为物质,即是占有空间的,有体质的事物。二、心,即一般所说的精神。三、理性,佛法中名为法性,即物质与精神的真相或真理。这三者,相当于一般哲学中的物质界、精神界、本体界。依阿含经与性空大乘说,这三者是平等的:

  色──┬─法

  心──┘

  性───法性

  如人,是色、心相依而有的,相依相待而存在的缘起法,如瞎子和跛子一样,互相依存起来,看得见也走得路;一旦分离,就不成了。色心是相依互待而有生命的、文化的、伟大的作用;这是有为生灭的现象。论到本性──法性,是无为不生不灭的。不说一切法只是理性,也不说一切法只是色与心;色心与法性,不一不异,而各有它的特征。

  唯识者不这样说,特别看重了心,说色是依心而起的。以为心从种子生起的时候,自然而然的现起二种相:一、能取的精神的识知作用──见分,二、所取的境相作用──相分。如以客观存在的为色,那么境相即是色(古有判色、心、空三谛的,即三性的另一解说)。

  ┌─ 相分境(色)

  自证心──┴─ 见分心

  法 性

  心自体是自证分,心自体起用时,见分、相分同时而生。这样的成立一切法唯识,心即被剖析为二。色与心虽都是从种子生的因缘所生法,即依他起法;但依他起的本质,是虚妄分别的心心所法为性,而色不过是现似心外存在的心相而已。唯识家以为:有为法(心心所为本的)与无为法是平等的;不一不异的;法性不离心识,所以名为唯识。

  本论是真常唯心系的,所说的心,比唯识学还要强化。心──众生心,不但含摄了色;而且统有理性与事象,即无为与有为。如说:一心法有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生灭心,是不离心真如的。从不离真如心而现起的生灭心说,含摄得本觉与不觉。不觉,即生死杂染的心;本觉即开展为清净解脱的心。从不顺真如而发展为生灭杂染的,即依不觉为本,又开展为一般的精神物质。我们现前的精神与物质(色、心),都是从不觉而生起的;不觉又依于统摄理事染净的众生心而存在的。这样,起信论所说的心,即可为三级:

  ┌─ 所现所取相

  ┌ 心生灭门(心) ──┴─ 现境取境心

  众生心┤

  └ 心真如门

  理性与事象,精神与物质,都含摄在一心──众生心理;这是绝对的唯心论(现代的辩证法唯物论,把这三者都依属于物质:精神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理性是物质的一般法则。这是与绝对唯心论,恰好相反)。把理性与事象,物质与精神,都统一于众生心,为本论的特色。

  正释

  本论的段落极分明。依大段的义理次第,可大分为三:论前的三颂,是归敬述意;论后的一颂,是结说回向;中间的长行,是本论。这与一般经典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一样。本论初,有总标;次有五分的别别解说。今综合而类分作六章来说。

  第一章 归敬与造论之意趣

  第一节 归敬三宝

  第一项 归敬

  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等。

  一切论典的前面,大都先归敬三宝。论师们依自己修学佛法所理解的,或所证见的见地而造论,首先归敬三宝,这是说明自己所论说的,是有所承受的,是由于三宝的恩德而得来的。所以论前的礼敬三宝,表示所说的是佛法;也含有祈请三宝加被与证明的意思。

  归命尽十方一句,是总说归敬。最胜业遍知等三句,归敬佛宝;及彼身体相下三句,归敬法宝;如实修行等一句,归敬僧宝。“归敬”,和归依的意思一样。自归依佛、法、僧,即是将自己的身心(命),归向于三宝,以三宝为自己的归宿处。身心融合于三宝中,依著三宝的启导去修行前进。归依三宝,不但是归依释迦牟尼佛,释迦佛所说的法,在释迦佛法中修行的僧伽,是归敬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三宝;一切三宝,都是我们所归敬的对象。这不仅大乘是这样,声闻乘所归敬的三宝也如此。归敬释迦佛,不过以释迦佛为现前的归敬对象而已。实则所归敬的,是归敬佛之所以为佛的,无漏的有为无为功德。归依法与归依僧,也是这样。所以切实的说,佛弟子所归敬的,不但是形象的,而是佛法僧的真实功德。归依的对象,应该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本论说归命“尽十方”,即是归命于尽十方三世的三宝。三世的三宝,为大小乘所共信,所以略而不说。一分小乘学派,不许有十方佛,所以特为点明。

  先说归命尽十方的佛宝:归敬佛,首要在赞说佛宝的功德。一般常用三种或二种功德来称赞。以二种功德赞佛的,即明佛陀自利与利他的功德,都是圆满的。以三种功德赞佛的,即赞佛的智德、灭除烦恼的断德,和利济众生的恩德,一切圆满。本论约二利功德来说。先赞自利德圆满:“最胜”,明佛的智慧、功德都是最殊胜、最圆满的。本论因缘分说:“如来在世,色心业胜”;今依此解说。“业”,是动作、作用。佛心的动作,与色相的动作,都是极殊胜究竟的,所以名最胜业。最胜业中,“遍知”,赞佛的心业圆满。佛名一切智、一切种智,举凡世出世间的一切法,性相因果,无不彻了。佛心所有的智慧大用,究竟圆满,于一切法、一切众生心性,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所以称佛为遍知。“色无碍自在”,赞佛的色业殊胜。无碍,是无有障碍。自在,即平常所说的自由。众生的色业,是有碍而不自在的。常人的眼只能见色,耳只能闻声;佛却能六根互用,无所不可,即是无碍相。又常人的身量长短、形貌好丑,有一定限制;佛的身量、色相,随众生所应见的而随类显现,这也是无碍。无碍,所以能随心自在。这里所说的色,不单指显色、形色;声、香、味、触等,也统名为色;与物质的意义相等。在真常不空的大乘经里,有一极重要的语句,即“佛解脱有色”。一分学者,以为佛证得涅槃,灰身泯智;一分学者,以为有心,但没有物质现象。真常系的经典,如大般涅槃经、央崛魔罗经等,都郑重的宣说:佛解脱有色。有色相,即有色的业用;不能说佛是超脱物质的、游离的精神作用。本论的赞说佛陀心色业胜,即显示了真常大乘的特质。这二句,是赞佛的自利德。“救世大悲者”,次赞佛的利他德圆满。或约身、口、意三业,解说这归敬佛宝颂,以这一句为口业。其实,化度众生,那里只能口说了事?佛是以慈悲心而救度世间的。悲是拔苦的意思;二乘也有悲心,但大悲唯佛才有。因唯有佛的智能,才能彻底而有效的拔除众生苦痛。大悲,不但是内心的怜悯,要有利世救人的真实事业。凡是佛,都有这自利利他的功德;所以应归敬佛,应归敬十方三世的一切佛。

  次说归敬尽十方的法宝:真常大乘的特色,每从佛的立场(如来为本的)出发。本论所归敬的法宝,就是这样的。“彼”,指佛宝说。彼“身体相”,指佛身说。佛的真身,称为法身,即依法所成身。约依法成身的法说,即法宝;约法成身的实现说,即自利利他功德都圆满了的佛宝。佛身的体、相是什么?“法性真如海”,是佛身的自体;“无量功德藏”,是佛身的德相。法性,是一切法的本性、实性,约一切法──众生心的平等性说。真是不虚假的;如是无差别的,就是俗语说的一模一样。一切法的真性,是没有差别的,一法如是,法法如是的;所以法性又称为真如。海是譬喻:大海的水,其广无边,其深难测。而法性真如,也是无法不遍的,其广无边;不是众生所能彻了的,其深难测。所以法性真如,比如大海的深广。又,海里出产种种珍宝,无所不容。现在,声闻法、菩萨法、如来不共法、一切无漏功德宝藏,都依法性真如而有。法性真如海中,含摄无量功德,故又说无量功德藏;藏即聚集义、依止义。敬赞法宝,从佛的体相说,因为佛才能显示最究竟最深广的法性与德相。依此法体、德相,而显现为最胜的三业大用,自利利他,即是佛宝;从起胜用的佛,而论到体、相,即是法宝。从佛本而说明法,为真常大乘的特色。

  再说归敬尽十方的僧宝:大乘僧宝,通于在家的与出家的。一切修行大乘法的,可分为二类:一、胜解行的菩萨,这是未证悟法性真如的。二、如实行的菩萨,这是已经证悟法性真如的,即地上菩萨。真实的僧宝,是实证法性,已得无漏功德的圣者。但胜解行地的菩萨,约世俗的假名说,也相从而称为僧宝。所以本论总说“如实修行等”。

  第二项 归敬之意趣

  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

  论主为什么首先归敬三宝,为什么要造论?是“为”了“欲令众生除”去“疑”惑,“舍”掉“邪执”。疑是犹豫,即心无定见,不能于佛法起决定心。邪执,约外道异论,及佛法中不合正理的偏见说。如有了邪执,对于正确的佛法,就不容易信受;信受了也会误解。这两种,一是见,一是疑,都是进入佛法的大障碍。如中论说:“闻毕竟空,即生见疑”。论主为了使有疑、有邪执的人,除疑舍邪执,所以归敬三宝而从事造论。进一步说:使众生除去对于佛法的见疑,是为了生“起大乘”佛法的“正信”。想起大乘的正信,若不除舍自心的见疑,是无法成就的。除邪执才能信得正,舍疑惑才能信得真。能起大乘的正信心,就是真正发了菩提心。能发菩提心,将来就可以成佛。所以,正信成就,发菩提心,就有了成佛的种子,也是成了佛的种姓。种子,是会生芽开花结果的;有大乘法种──菩提心,是会起菩萨行,经久劫修行而成佛的。所以,有起大乘正信──发菩提心的众生,就是“佛种不断”。归敬造论的究极目的,为了这佛种的不断,自利利他的大乘功德,能常常的住持世间,利益于世…

《大乘起信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切莫误解佛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