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與“阿含經”、空宗等一致;單說法界,即與初期的唯識學相合。而本論約法界與明覺的統一說,所以覺又是本覺,是與法界不離的本覺性。以法界爲本,即般若爲本。爲本論的特色。

  叁、從叁類的著重說:一切,可以歸納爲叁:一、色,一般稱爲物質,即是占有空間的,有體質的事物。二、心,即一般所說的精神。叁、理性,佛法中名爲法性,即物質與精神的真相或真理。這叁者,相當于一般哲學中的物質界、精神界、本體界。依阿含經與性空大乘說,這叁者是平等的:

  色──┬─法

  心──┘

  性───法性

  如人,是色、心相依而有的,相依相待而存在的緣起法,如瞎子和跛子一樣,互相依存起來,看得見也走得路;一旦分離,就不成了。色心是相依互待而有生命的、文化的、偉大的作用;這是有爲生滅的現象。論到本性──法性,是無爲不生不滅的。不說一切法只是理性,也不說一切法只是色與心;色心與法性,不一不異,而各有它的特征。

  唯識者不這樣說,特別看重了心,說色是依心而起的。以爲心從種子生起的時候,自然而然的現起二種相:一、能取的精神的識知作用──見分,二、所取的境相作用──相分。如以客觀存在的爲色,那麼境相即是色(古有判色、心、空叁谛的,即叁性的另一解說)。

  ┌─ 相分境(色)

  自證心──┴─ 見分心

  法 性

  心自體是自證分,心自體起用時,見分、相分同時而生。這樣的成立一切法唯識,心即被剖析爲二。色與心雖都是從種子生的因緣所生法,即依他起法;但依他起的本質,是虛妄分別的心心所法爲性,而色不過是現似心外存在的心相而已。唯識家以爲:有爲法(心心所爲本的)與無爲法是平等的;不一不異的;法性不離心識,所以名爲唯識。

  本論是真常唯心系的,所說的心,比唯識學還要強化。心──衆生心,不但含攝了色;而且統有理性與事象,即無爲與有爲。如說:一心法有二種門: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生滅心,是不離心真如的。從不離真如心而現起的生滅心說,含攝得本覺與不覺。不覺,即生死雜染的心;本覺即開展爲清淨解脫的心。從不順真如而發展爲生滅雜染的,即依不覺爲本,又開展爲一般的精神物質。我們現前的精神與物質(色、心),都是從不覺而生起的;不覺又依于統攝理事染淨的衆生心而存在的。這樣,起信論所說的心,即可爲叁級:

  ┌─ 所現所取相

  ┌ 心生滅門(心) ──┴─ 現境取境心

  衆生心┤

  └ 心真如門

  理性與事象,精神與物質,都含攝在一心──衆生心理;這是絕對的唯心論(現代的辯證法唯物論,把這叁者都依屬于物質:精神是由物質派生出來的;理性是物質的一般法則。這是與絕對唯心論,恰好相反)。把理性與事象,物質與精神,都統一于衆生心,爲本論的特色。

  正釋

  本論的段落極分明。依大段的義理次第,可大分爲叁:論前的叁頌,是歸敬述意;論後的一頌,是結說回向;中間的長行,是本論。這與一般經典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一樣。本論初,有總標;次有五分的別別解說。今綜合而類分作六章來說。

  第一章 歸敬與造論之意趣

  第一節 歸敬叁寶

  第一項 歸敬

  歸命盡十方:最勝業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如實修行等。

  一切論典的前面,大都先歸敬叁寶。論師們依自己修學佛法所理解的,或所證見的見地而造論,首先歸敬叁寶,這是說明自己所論說的,是有所承受的,是由于叁寶的恩德而得來的。所以論前的禮敬叁寶,表示所說的是佛法;也含有祈請叁寶加被與證明的意思。

  歸命盡十方一句,是總說歸敬。最勝業遍知等叁句,歸敬佛寶;及彼身體相下叁句,歸敬法寶;如實修行等一句,歸敬僧寶。“歸敬”,和歸依的意思一樣。自歸依佛、法、僧,即是將自己的身心(命),歸向于叁寶,以叁寶爲自己的歸宿處。身心融合于叁寶中,依著叁寶的啓導去修行前進。歸依叁寶,不但是歸依釋迦牟尼佛,釋迦佛所說的法,在釋迦佛法中修行的僧伽,是歸敬橫遍十方、豎窮叁際的叁寶;一切叁寶,都是我們所歸敬的對象。這不僅大乘是這樣,聲聞乘所歸敬的叁寶也如此。歸敬釋迦佛,不過以釋迦佛爲現前的歸敬對象而已。實則所歸敬的,是歸敬佛之所以爲佛的,無漏的有爲無爲功德。歸依法與歸依僧,也是這樣。所以切實的說,佛弟子所歸敬的,不但是形象的,而是佛法僧的真實功德。歸依的對象,應該是十方叁世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本論說歸命“盡十方”,即是歸命于盡十方叁世的叁寶。叁世的叁寶,爲大小乘所共信,所以略而不說。一分小乘學派,不許有十方佛,所以特爲點明。

  先說歸命盡十方的佛寶:歸敬佛,首要在贊說佛寶的功德。一般常用叁種或二種功德來稱贊。以二種功德贊佛的,即明佛陀自利與利他的功德,都是圓滿的。以叁種功德贊佛的,即贊佛的智德、滅除煩惱的斷德,和利濟衆生的恩德,一切圓滿。本論約二利功德來說。先贊自利德圓滿:“最勝”,明佛的智慧、功德都是最殊勝、最圓滿的。本論因緣分說:“如來在世,色心業勝”;今依此解說。“業”,是動作、作用。佛心的動作,與色相的動作,都是極殊勝究竟的,所以名最勝業。最勝業中,“遍知”,贊佛的心業圓滿。佛名一切智、一切種智,舉凡世出世間的一切法,性相因果,無不徹了。佛心所有的智慧大用,究竟圓滿,于一切法、一切衆生心性,無所不知,無所不見;所以稱佛爲遍知。“色無礙自在”,贊佛的色業殊勝。無礙,是無有障礙。自在,即平常所說的自由。衆生的色業,是有礙而不自在的。常人的眼只能見色,耳只能聞聲;佛卻能六根互用,無所不可,即是無礙相。又常人的身量長短、形貌好醜,有一定限製;佛的身量、色相,隨衆生所應見的而隨類顯現,這也是無礙。無礙,所以能隨心自在。這裏所說的色,不單指顯色、形色;聲、香、味、觸等,也統名爲色;與物質的意義相等。在真常不空的大乘經裏,有一極重要的語句,即“佛解脫有色”。一分學者,以爲佛證得涅槃,灰身泯智;一分學者,以爲有心,但沒有物質現象。真常系的經典,如大般涅槃經、央崛魔羅經等,都鄭重的宣說:佛解脫有色。有色相,即有色的業用;不能說佛是超脫物質的、遊離的精神作用。本論的贊說佛陀心色業勝,即顯示了真常大乘的特質。這二句,是贊佛的自利德。“救世大悲者”,次贊佛的利他德圓滿。或約身、口、意叁業,解說這歸敬佛寶頌,以這一句爲口業。其實,化度衆生,那裏只能口說了事?佛是以慈悲心而救度世間的。悲是拔苦的意思;二乘也有悲心,但大悲唯佛才有。因唯有佛的智能,才能徹底而有效的拔除衆生苦痛。大悲,不但是內心的憐憫,要有利世救人的真實事業。凡是佛,都有這自利利他的功德;所以應歸敬佛,應歸敬十方叁世的一切佛。

  次說歸敬盡十方的法寶:真常大乘的特色,每從佛的立場(如來爲本的)出發。本論所歸敬的法寶,就是這樣的。“彼”,指佛寶說。彼“身體相”,指佛身說。佛的真身,稱爲法身,即依法所成身。約依法成身的法說,即法寶;約法成身的實現說,即自利利他功德都圓滿了的佛寶。佛身的體、相是什麼?“法性真如海”,是佛身的自體;“無量功德藏”,是佛身的德相。法性,是一切法的本性、實性,約一切法──衆生心的平等性說。真是不虛假的;如是無差別的,就是俗語說的一模一樣。一切法的真性,是沒有差別的,一法如是,法法如是的;所以法性又稱爲真如。海是譬喻:大海的水,其廣無邊,其深難測。而法性真如,也是無法不遍的,其廣無邊;不是衆生所能徹了的,其深難測。所以法性真如,比如大海的深廣。又,海裏出産種種珍寶,無所不容。現在,聲聞法、菩薩法、如來不共法、一切無漏功德寶藏,都依法性真如而有。法性真如海中,含攝無量功德,故又說無量功德藏;藏即聚集義、依止義。敬贊法寶,從佛的體相說,因爲佛才能顯示最究竟最深廣的法性與德相。依此法體、德相,而顯現爲最勝的叁業大用,自利利他,即是佛寶;從起勝用的佛,而論到體、相,即是法寶。從佛本而說明法,爲真常大乘的特色。

  再說歸敬盡十方的僧寶:大乘僧寶,通于在家的與出家的。一切修行大乘法的,可分爲二類:一、勝解行的菩薩,這是未證悟法性真如的。二、如實行的菩薩,這是已經證悟法性真如的,即地上菩薩。真實的僧寶,是實證法性,已得無漏功德的聖者。但勝解行地的菩薩,約世俗的假名說,也相從而稱爲僧寶。所以本論總說“如實修行等”。

  第二項 歸敬之意趣

  爲欲令衆生,除疑舍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

  論主爲什麼首先歸敬叁寶,爲什麼要造論?是“爲”了“欲令衆生除”去“疑”惑,“舍”掉“邪執”。疑是猶豫,即心無定見,不能于佛法起決定心。邪執,約外道異論,及佛法中不合正理的偏見說。如有了邪執,對于正確的佛法,就不容易信受;信受了也會誤解。這兩種,一是見,一是疑,都是進入佛法的大障礙。如中論說:“聞畢竟空,即生見疑”。論主爲了使有疑、有邪執的人,除疑舍邪執,所以歸敬叁寶而從事造論。進一步說:使衆生除去對于佛法的見疑,是爲了生“起大乘”佛法的“正信”。想起大乘的正信,若不除舍自心的見疑,是無法成就的。除邪執才能信得正,舍疑惑才能信得真。能起大乘的正信心,就是真正發了菩提心。能發菩提心,將來就可以成佛。所以,正信成就,發菩提心,就有了成佛的種子,也是成了佛的種姓。種子,是會生芽開花結果的;有大乘法種──菩提心,是會起菩薩行,經久劫修行而成佛的。所以,有起大乘正信──發菩提心的衆生,就是“佛種不斷”。歸敬造論的究極目的,爲了這佛種的不斷,自利利他的大乘功德,能常常的住持世間,利益于世…

《大乘起信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切莫誤解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