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間。這叁句,次第相關。約初步的目的說,爲了除疑舍邪執;約究極的目的說,爲了佛種不斷。然爲此二事樞紐的,有了即疑執除,即佛種不斷的,實在乎大乘正信的生起。這是歸敬造論的主意所在,所以本論即以大乘起信爲名。

  第二節 標舉五分

  論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應說,說有五分:雲何爲五?一者因緣分,二者立義分,叁者解釋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勸修利益分。

  “論曰”,爲本論長行的開端語。述意中說,爲使衆生起大乘正信;那麼,“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故應”該宣“說”。這是總標本論的宗要。摩诃衍,梵語,譯義爲大乘。信,通大小乘;于大乘法生起的信心,名大乘信。根,約梵語,可爲二義:一、有力有能,二、爲因爲種。凡此法有特殊勝能的,能爲彼法生起的因,即名爲根。如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名信根。學大乘法,先要生起信心;而今有一法門,確能生起大乘信心,所以應當分別解說。一切善法中,能引導出世的有力因,阿含經說有五根,即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信等五法,是一切無漏善法依以生起的根本。在論到聖者證無漏功德時,必定說到這五根。有了這信等五根,才能成爲聖者,成爲佛法以內的人;否則,即不屬于佛法的。龍樹大智度論,于論初說:“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有信、智二法,才可以進入佛法。本論特重在信,有信心,就可以引生大乘功德。如從修學佛法的圓備主因說,那就應該說五根。龍樹釋般若經,因般若經特重于空性體悟,所以但說信與智。真常唯心系的本論,以如來爲本的,著重于如來果德,所以特重信心。

  能起摩诃衍信根的法門,到底應當怎樣說?“說有五分”。分,是部分義,品類義。本論是從五分即五大章段來說明的。那五分是:“一者因緣分”,說明所以造此論的因緣。“二者立義分”,此分標立本論所要說的根本義。這需要加以詳細的解釋,所以有“叁者解釋分”。法門的詳細解釋,目的在令人生起大乘信根。但信心,不但是依他作解的仰信,是要經過如法的修習,才能生起成就的,所以接著說“四者修行信心分”。這一起大乘正信的法門,希望人來發心修習,所以又說“五者勸修利益分”。本論雖有五分,而主要的是中間的叁分。這幾句,標出了本論的宗要,及本論的組織。以下,即照著五分的次第,分別敘說。

  第二章 造論因緣

  第一節 明造論之因緣

  初說因緣分。問曰:有何因緣而造此論?答曰:是因緣有八種。雲何爲八?一者、因緣總相,所謂爲令衆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二者、爲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衆生正解不謬故。叁者、爲令善根成熟衆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四者、爲令善根微少衆生,修習信心故。五者、爲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遠離癡慢,出邪網故。六者、爲示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七者、爲示專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八者、爲示利益勸修行故。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造論。

  此下,論主假設問答,以明造論因緣。“問”:“有何因緣而造此(起信)論”?“答”:造此論的“因緣,有八種”。八種是:“一者、因緣總相”。即是總明造論及本論的一般目的。總相因緣,是因緣中最主要最根本的。就是:“爲令衆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上兩句說正因緣,下一句遮除顛倒的因緣。佛法對世間有種種義利,所以有顯示與宣說的必要。佛的出家、成道、轉*輪,以及菩薩造論,唯一的目的,無非爲了令衆生離苦得樂。衆生的苦痛,總說有無量苦;分類而說,有叁苦、八苦等。八種苦,我曾經攝爲;身心的、社會的、自然的叁類。有的經中,說地獄苦、畜生苦、餓鬼苦等種種。樂,有現法樂、未來生天樂、究竟解脫樂等。佛法雖有世間的與出世間的,但佛法的重心,是出世間法。佛法,不但是爲了現法樂,後生樂。這些,世間善法,就可以相當的令人滿足了。佛法的重心,是令衆生離一切苦,得究竟的菩提涅槃樂。所以雜苦,即離一切生死苦;得樂,要得究竟樂:這是佛法最大的目的。如忽略這個目的,那就無所謂佛法了。佛法是救濟世間衆生的方便;論主造論的目的,也就是爲了這個。不是爲了要得世間的名利恭敬,而寫這篇論文。若爲了名譽、財利、恭敬而造論,那是從自私的立場出發;這種動機,根本不合于佛法。應該去掉名利恭敬心,完全從弘揚佛法、利益衆生去著想,這才是造論、宏法等正確目的。大乘佛教理,能做到這樣的極多。如許多大乘的要典,沒有留下作者的名字;這因爲古德能推功歸佛,不看成自己私有的,而願意融化自己于佛教叁寶中。

  以下七種,是別相因緣,是約本論的某部分的意義而說的。其中,“二者、爲欲解釋如來根本”的法“義”。在如來的無量法門中,出世的叁乘法爲根本;叁乘法中,大乘法又爲根本中的根本。法華經說:“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大乘法,爲如來說法的本懷所在,爲佛法的根本道理。本論所要解釋的,就是這如來根本法的大乘義。又,根本即有力有能,爲因爲種義。如來是依著大乘法門去修習、去證悟,才成爲如來的。這種法門,是可能成佛的根本因;本論就是解說這成佛的根本的。這第二因緣,即指本論第二立義分,及第叁解釋分的顯示正義與對治邪執。顯示正義,所以能生起“衆生”的“正解”;對治邪執,所以能使衆生“不”陷于“謬”誤。約對機說,引起衆生的大乘正解,通于本論所被的一切機宜。不但衆生不能正解的,要使他正解;解而未能行的,及能真實修行的,也還是要不離正解,要深刻而圓滿的去正解。

  第“叁”、第“四”因緣,可合起來說。一是“善根成熟衆生”,一是“善根微少衆生”。已成熟的衆生,使他證信;善根微少的衆生,使他修習而漸生大乘正信。這兩類衆生,也可概括本論所被的機宜。熟,是譬喻。如果物熟了,可以受用;金鐵煉熟了,可以作器。如衆生的善根成熟了,可以得解脫,可以得大乘的不退信心。善根,指大乘的善根,即信心(聞大乘法而發心)爲主的,攝得福德智慧資糧。如善根成熟,那麼使他“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堪任,即對于大乘法,有力量,能夠擔當得起;能做到信心成就而不退轉。不退信,是大乘信心成就,即發菩提心成就;從此向無上菩提大道前進,不再退轉了。對善根未熟的衆生,還不能使他成就信心,僅能使他“修習信心”。沒有發起的使他發起;發起而未堅固的,使他修習漸得堅固。第叁因緣,正指解釋分中第叁大段分別發趣道相。第四緣,指修行信心分前段的起四種信,修四種行。其實,這也是可以通指修行信心分全分的。

  “五者、爲示方便消惡業障”。這是前生已久修善根,而不幸又有重惡業的。于現生中,有種種障,如生在邪見家,遇惡知識,或過于貧苦,過于富有,長年久病等;成爲障道因緣,懈怠放逸,不能順利的修習信心。所以本論特爲開示方便,使惡業消滅,不爲學佛的障礙。方便,指禮佛、贊佛、供養、忏悔等。如業障消滅,即是“善護其心”,使心“遠離癡慢”等煩惱,“出”于“邪網”。癡是愚癡,于諸法正理,無知而不明了。慢是高慢,恃己淩人。像印度的婆羅門族,自以爲種族高貴,而起高慢。邪網,指邪見說。邪見有種種,佛典中總名之爲見趣。有了邪見,就如在網中一樣,不得解脫。長阿含有梵網經,就是專說各種邪見的。總之,有人過去雖曾修習善根,但現在生中爲惡業所障,無法擺脫,不能專修佛法,成就善根。本論爲這種人,特示消滅惡業的方便。此正指修行信心分中,修行精進下的一段文。

  “六者、爲示修習止觀”。止是止息分別,觀是觀察。修習止觀,可以“對治”衆生的過失。過失有二:一、“凡夫”心,過失在戀著世間,沒有超出世間心等。二、“二乘心”,“過”失在厭棄世間,獨善其身,不能起大悲心,修廣大行。修習大乘佛法,要不貪著世間,也不能厭棄世間。要使

  修學大乘法的,能遠離這二種心,所以說止觀門。這正指修習止觀一段文。修習止觀,實爲修習信心,以及實行實證的必要法門。這不過約止觀能對治二過說,並非止觀專爲這樣的衆生說。

  “七者、爲示專念方便”。這類衆生,指“初學是法”的人,善根非常微薄,這一生是沒有多大希望的──不能成就信心。想到佛法的深廣,生死的苦切,即心生怖畏;生怕無常一到,從此牛胎馬腹去。對于這種怯弱衆生,特爲開示專門念佛的方便。依此專心念佛的法門,命終以後;“生于佛前”;于彼土,“必定”成就大乘“不退信”的。這是指修行信心分中,衆生初學是法以下的一段文。

  在修行信心分中,明四種信心,及修習五門(六波羅蜜)行,這本是爲善根未成熟衆生而開示的法門。然在善根未成熟的衆生中,又爲了兩種特殊人,而開示二種特殊的法門:即消惡業障,專念方便。如肥大的竹筍,有巨石壓在上面,筍即不能自由的生長。這如衆生雖久習善根,然因現生中業障太重,不能進修。所以論主爲示消滅惡業障的方便;如將巨石移去,筍即能迅速的長成。如一粒不健全的種子,生長力異常薄弱,雖已生芽抽葉,然經不起風吹雨打。這可用竹木來扶持它、覆蓋它。種子雖劣,但經過細心的培植,也可以逐漸的茁壯起來。這如一類衆生,惡業雖不厚,還能心向佛道。然因初學,善根太微薄,也不易成就。所以,特爲開示專念方便。論中說此類衆生爲“初學”,初學的根機極劣,而大乘的法門極妙,所以心情確易于怯弱。今教他念佛,藉佛的功德來扶持他。這二種方便,一爲有惡業而曾習善根,可用消惡業障的方法治;一爲無惡業障而善根微薄,應以念佛法門治。如惡業既多,善根又少,那就怕不易起信了。要知這二種機,都是從“善根微少衆生”中分別出來的。古代的解說者,有以念佛爲上根利智的…

《大乘起信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切莫誤解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