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P4

  ..续本文上一页间。这三句,次第相关。约初步的目的说,为了除疑舍邪执;约究极的目的说,为了佛种不断。然为此二事枢纽的,有了即疑执除,即佛种不断的,实在乎大乘正信的生起。这是归敬造论的主意所在,所以本论即以大乘起信为名。

  第二节 标举五分

  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

  “论曰”,为本论长行的开端语。述意中说,为使众生起大乘正信;那么,“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故应”该宣“说”。这是总标本论的宗要。摩诃衍,梵语,译义为大乘。信,通大小乘;于大乘法生起的信心,名大乘信。根,约梵语,可为二义:一、有力有能,二、为因为种。凡此法有特殊胜能的,能为彼法生起的因,即名为根。如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以名信根。学大乘法,先要生起信心;而今有一法门,确能生起大乘信心,所以应当分别解说。一切善法中,能引导出世的有力因,阿含经说有五根,即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信等五法,是一切无漏善法依以生起的根本。在论到圣者证无漏功德时,必定说到这五根。有了这信等五根,才能成为圣者,成为佛法以内的人;否则,即不属于佛法的。龙树大智度论,于论初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有信、智二法,才可以进入佛法。本论特重在信,有信心,就可以引生大乘功德。如从修学佛法的圆备主因说,那就应该说五根。龙树释般若经,因般若经特重于空性体悟,所以但说信与智。真常唯心系的本论,以如来为本的,著重于如来果德,所以特重信心。

  能起摩诃衍信根的法门,到底应当怎样说?“说有五分”。分,是部分义,品类义。本论是从五分即五大章段来说明的。那五分是:“一者因缘分”,说明所以造此论的因缘。“二者立义分”,此分标立本论所要说的根本义。这需要加以详细的解释,所以有“三者解释分”。法门的详细解释,目的在令人生起大乘信根。但信心,不但是依他作解的仰信,是要经过如法的修习,才能生起成就的,所以接著说“四者修行信心分”。这一起大乘正信的法门,希望人来发心修习,所以又说“五者劝修利益分”。本论虽有五分,而主要的是中间的三分。这几句,标出了本论的宗要,及本论的组织。以下,即照著五分的次第,分别叙说。

  第二章 造论因缘

  第一节 明造论之因缘

  初说因缘分。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答曰:是因缘有八种。云何为八?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

  此下,论主假设问答,以明造论因缘。“问”:“有何因缘而造此(起信)论”?“答”:造此论的“因缘,有八种”。八种是:“一者、因缘总相”。即是总明造论及本论的一般目的。总相因缘,是因缘中最主要最根本的。就是:“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上两句说正因缘,下一句遮除颠倒的因缘。佛法对世间有种种义利,所以有显示与宣说的必要。佛的出家、成道、转*轮,以及菩萨造论,唯一的目的,无非为了令众生离苦得乐。众生的苦痛,总说有无量苦;分类而说,有三苦、八苦等。八种苦,我曾经摄为;身心的、社会的、自然的三类。有的经中,说地狱苦、畜生苦、饿鬼苦等种种。乐,有现法乐、未来生天乐、究竟解脱乐等。佛法虽有世间的与出世间的,但佛法的重心,是出世间法。佛法,不但是为了现法乐,后生乐。这些,世间善法,就可以相当的令人满足了。佛法的重心,是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的菩提涅槃乐。所以杂苦,即离一切生死苦;得乐,要得究竟乐:这是佛法最大的目的。如忽略这个目的,那就无所谓佛法了。佛法是救济世间众生的方便;论主造论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这个。不是为了要得世间的名利恭敬,而写这篇论文。若为了名誉、财利、恭敬而造论,那是从自私的立场出发;这种动机,根本不合于佛法。应该去掉名利恭敬心,完全从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去著想,这才是造论、宏法等正确目的。大乘佛教理,能做到这样的极多。如许多大乘的要典,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这因为古德能推功归佛,不看成自己私有的,而愿意融化自己于佛教三宝中。

  以下七种,是别相因缘,是约本论的某部分的意义而说的。其中,“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的法“义”。在如来的无量法门中,出世的三乘法为根本;三乘法中,大乘法又为根本中的根本。法华经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大乘法,为如来说法的本怀所在,为佛法的根本道理。本论所要解释的,就是这如来根本法的大乘义。又,根本即有力有能,为因为种义。如来是依著大乘法门去修习、去证悟,才成为如来的。这种法门,是可能成佛的根本因;本论就是解说这成佛的根本的。这第二因缘,即指本论第二立义分,及第三解释分的显示正义与对治邪执。显示正义,所以能生起“众生”的“正解”;对治邪执,所以能使众生“不”陷于“谬”误。约对机说,引起众生的大乘正解,通于本论所被的一切机宜。不但众生不能正解的,要使他正解;解而未能行的,及能真实修行的,也还是要不离正解,要深刻而圆满的去正解。

  第“三”、第“四”因缘,可合起来说。一是“善根成熟众生”,一是“善根微少众生”。已成熟的众生,使他证信;善根微少的众生,使他修习而渐生大乘正信。这两类众生,也可概括本论所被的机宜。熟,是譬喻。如果物熟了,可以受用;金铁炼熟了,可以作器。如众生的善根成熟了,可以得解脱,可以得大乘的不退信心。善根,指大乘的善根,即信心(闻大乘法而发心)为主的,摄得福德智慧资粮。如善根成熟,那么使他“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堪任,即对于大乘法,有力量,能够担当得起;能做到信心成就而不退转。不退信,是大乘信心成就,即发菩提心成就;从此向无上菩提大道前进,不再退转了。对善根未熟的众生,还不能使他成就信心,仅能使他“修习信心”。没有发起的使他发起;发起而未坚固的,使他修习渐得坚固。第三因缘,正指解释分中第三大段分别发趣道相。第四缘,指修行信心分前段的起四种信,修四种行。其实,这也是可以通指修行信心分全分的。

  “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这是前生已久修善根,而不幸又有重恶业的。于现生中,有种种障,如生在邪见家,遇恶知识,或过于贫苦,过于富有,长年久病等;成为障道因缘,懈怠放逸,不能顺利的修习信心。所以本论特为开示方便,使恶业消灭,不为学佛的障碍。方便,指礼佛、赞佛、供养、忏悔等。如业障消灭,即是“善护其心”,使心“远离痴慢”等烦恼,“出”于“邪网”。痴是愚痴,于诸法正理,无知而不明了。慢是高慢,恃己凌人。像印度的婆罗门族,自以为种族高贵,而起高慢。邪网,指邪见说。邪见有种种,佛典中总名之为见趣。有了邪见,就如在网中一样,不得解脱。长阿含有梵网经,就是专说各种邪见的。总之,有人过去虽曾修习善根,但现在生中为恶业所障,无法摆脱,不能专修佛法,成就善根。本论为这种人,特示消灭恶业的方便。此正指修行信心分中,修行精进下的一段文。

  “六者、为示修习止观”。止是止息分别,观是观察。修习止观,可以“对治”众生的过失。过失有二:一、“凡夫”心,过失在恋著世间,没有超出世间心等。二、“二乘心”,“过”失在厌弃世间,独善其身,不能起大悲心,修广大行。修习大乘佛法,要不贪著世间,也不能厌弃世间。要使

  修学大乘法的,能远离这二种心,所以说止观门。这正指修习止观一段文。修习止观,实为修习信心,以及实行实证的必要法门。这不过约止观能对治二过说,并非止观专为这样的众生说。

  “七者、为示专念方便”。这类众生,指“初学是法”的人,善根非常微薄,这一生是没有多大希望的──不能成就信心。想到佛法的深广,生死的苦切,即心生怖畏;生怕无常一到,从此牛胎马腹去。对于这种怯弱众生,特为开示专门念佛的方便。依此专心念佛的法门,命终以后;“生于佛前”;于彼土,“必定”成就大乘“不退信”的。这是指修行信心分中,众生初学是法以下的一段文。

  在修行信心分中,明四种信心,及修习五门(六波罗蜜)行,这本是为善根未成熟众生而开示的法门。然在善根未成熟的众生中,又为了两种特殊人,而开示二种特殊的法门:即消恶业障,专念方便。如肥大的竹笋,有巨石压在上面,笋即不能自由的生长。这如众生虽久习善根,然因现生中业障太重,不能进修。所以论主为示消灭恶业障的方便;如将巨石移去,笋即能迅速的长成。如一粒不健全的种子,生长力异常薄弱,虽已生芽抽叶,然经不起风吹雨打。这可用竹木来扶持它、覆盖它。种子虽劣,但经过细心的培植,也可以逐渐的茁壮起来。这如一类众生,恶业虽不厚,还能心向佛道。然因初学,善根太微薄,也不易成就。所以,特为开示专念方便。论中说此类众生为“初学”,初学的根机极劣,而大乘的法门极妙,所以心情确易于怯弱。今教他念佛,藉佛的功德来扶持他。这二种方便,一为有恶业而曾习善根,可用消恶业障的方法治;一为无恶业障而善根微薄,应以念佛法门治。如恶业既多,善根又少,那就怕不易起信了。要知这二种机,都是从“善根微少众生”中分别出来的。古代的解说者,有以念佛为上根利智的…

《大乘起信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切莫误解佛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