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P31

  ..续本文上一页寂寞,与寂灭同。学者读了这些大乘经,“不知”经里所以这样说,是“为”了“破”除执“著”的,于是“即”以为“虚空是如来性”,如来法身,无形无实,与虚空一样。这是以如来性同于虚空,近于二乘所入的无余依涅槃了。大集经等,确是以虚空为如来法身的异名,但这是以虚空来形容无为法性的,并不说如来法身即是虚空。经说是对的,读者误解而起执著,即是人我见。

  错会经意而起的执著,应该怎样的“对治”?应该为他说“明:虚空相”是虚“妄法”,“体”性是“无”所有,是“不实”在的。虚空非是真常的,“以对色故有”。在色法的边际处,待色相而见到无相,即名为虚空。虚空观待于色法而显的;“是可见法”。如于墙壁掘一个洞,即见为虚空;如将洞填塞起来,虚空也就不见了。这可见的虚空,有集起,有散灭,所以“令心”随境而“生灭”。虚空依色法而存在,是令心生灭的,所以非真实,非常住。虚空因色而显,而“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但是妄心的颠倒取著。“若无外色”,那么依外色而有“虚空相”,当然也“无”实体了。当知虚空是分位的假相,不过取以比喻如来法身;若执著虚空是如来法身,那是完全错误了!

  经中说如来法身如虚空,这不过是比喻,是破除执著的。经意是说:“一切境界,唯心妄起”而“有”;若心离于妄动,即“一切境界灭”。那时,虚妄的心境不起,“唯一真心,无所不遍”。这唯一真心的无所不遍,不是一般人心识分别的境界,于是以虚空来作譬喻。在世俗心境中,也是以虚空为遍一切处的。所以经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这是形容“如来广大性智究竟”的意“义”。虚空有广大相,普遍相,明净相,能显现众象,与如来法身──性智的无所不在,无不显现一样。如忽略这点,将如来法身看成虚空,即是人我见了,

  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已来自空,离一切相。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第“二”种人,“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一切是“毕竟体空”;甚“至涅槃、真如”,也还是“毕竟空”的。这如大般若经说:世间诸法,自性空寂,如幻如化;涅槃也如幻如化;即使更有一法过涅槃的,也说是自性空寂,如幻如化。世间法是虚妄的,毕竟体空,本论以为是正确的;但真如涅槃实是不空的。真如,形容真实不二的法体。涅槃,约众生离妄所证得说。涅槃约果说,真如是圣智境。般若经说的毕竟体空,是“从本已来自空;离一切相”,即是无相。本论以为,众生“不知”此经“为破”执“著”,“即”误解为“真如涅槃”的体“性,唯是其空”。真常唯心和虚妄唯识者,都说:般若经说世出世间一切法空,是约遣除妄执说的。真常论者说:世间法的妄心妄境,是众生执著处,为了遣除妄执,所以说是空。众生对于真如、涅槃,也起执著,所以般若经也说为空。世间法虚妄心境,执妄为实,所以自体是空的;真如、涅槃,由于对治倒心妄计而说它是空,而真如涅槃的自体,实在是不空的。学者不了经义,以为真如涅槃,确是虚妄心境那样的可空,这是错了!这应该怎样去“对治”?应为他说“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是“具足无量”称“性功德”的。知真如法身不空,即不起空见了。依此说,如中观宗所说:胜义谛中一切法空,即成为错误的了。唯识与真常论者,是有宗,所以说妙有,说不空;这与中观者是有著根本不同的。本论以为:真如不空,自体具足无量性功德,是常是恒是依止,这才可以建立一切法。而中观者说:一切法自性空,不碍众生的流转,涅槃的证得;空与什么都没有,意义是不同的。中观者与真常者,是有著根本不同处。

  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性。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

  前二,是误解大乘的真空;此下三种,是误解大乘的妙有。第“三”种人,“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这是如来藏经等说。如来藏经,以种种譬喻,说明众生位中,本来具足诸净功德,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智慧,一切都无所缺少。因为“不”能善“解”经义,“即”说:“如来之藏”,确“有色心法自性差别”。以为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即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慈悲、智慧等各别法。如这样,如来藏简直就是神我了。不知道,经说如来藏具足无量称性功德,性功德是不能解为自性差别的。性,即法性。法性平等无差别,从如来藏性的离障所显,说如来藏具足一切功德。不能看作有一如来藏,而具足了各样的功德。这应该怎样“对治”?应为他说明:一、如来藏,“唯依真如义”而“说”:真如,凡圣平等,佛果具足无量功德,众生真如与佛不二,所以说众生如来藏具一切功德。二、“因生灭染义示现”而“说差别”:依世间杂染法的生起与还灭,而说具足一切功德。如依凡夫的杂染虚妄起灭心,说如来有清净真实常住心;依凡夫有杂染的色法,说如来有清净圆满的色相庄严,这都依杂染的还灭而说,那里可以一般的自性差别去了解?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故。

  第“四”种人,“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这是胜鬘经、楞伽经等所说到的。如来藏不但为法身净德所依止,世间的生死杂染法,也是依如来藏而有。本论也说,无明依真如而有。经里所以这样说,因为没有一法,可以出法性以外的。虚妄幻现的一切法,不离真如,从真如的遍一切处说,一切世间生死法,也依如来藏而有。然“以”学者“不”能正“解”经意,即误解为:“如来藏自体”,“有一切世间生死”“法”;不但具足清净功德法了。天台宗的性恶说,可说即是这样的见解。然依天台宗的见地说,如只说如来藏具足清净法,而说世间生死杂染法,不是如来藏自性所具有,这就是别教的见解,必落于“缘理断九”的结论。非说法法如是、本来如是,佛法界中性具九法界而不断,这才是圆义。然本论为真常唯心论正义,真如本性清净;杂染的生死法,依附而相离相异。这应该怎样“对治”?应为他说明:“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净德与真如“不”相舍“离”,“不”相间“断”,“不异”于“真如”。换句话说,一切清净功德即是真如自体所有的德相。反之,“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的;“性自本无”,如眼见空华,本无实体一样。这样的染法,。“从无始世来”,都“未曾与如来藏相应。真如虽受无明所熏而现妄染,妄染虽依如来藏,而如来藏自性清净,毫无变异,不受影响,这怎可说如来藏具有生死染法呢?“若”如误解者的所说,“如来藏”自“体”,具“有妄法”;妄法即如来藏自体,那要“使”行者“证会”如来藏性净,而“永息妄”法,即永“无是处”。证会,是净智证真如而相契合。论意说:如来藏自体,如本有生死杂染法,那证悟如来藏时,不应离杂染法。如有好人与坏人在一起,把坏人撵跑就得了。如好人本身,即是坏人,那就无法撵走坏人而保留好人了。然而,生死杂染法,是可以断除的;真如法身,是可以证会的。所以应确认如来藏具足无漏功德法,而世间生死杂染法,非如来藏所有。

  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尽,还作众生。云何对治?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又如来藏无有后际,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则无后际故。

  第“五”种人,“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这也是胜鬘、楞伽经说的。唯识家引阿毗达磨大乘经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依真谛译世亲摄大乘论释,界即如来藏。一切生死杂染法,与涅槃无生法,都依如来而建立。“以”学者“不”能正“解”经意,说“众生有始”。误解生死为从如来藏所生起,而如来藏本净,生死似乎是后起的始有了。一般所说的依真起妄,也可以生起同样的谬执。“以”学者倒“见”众生的生死有“始”,所以又说:“如来所得”的“涅槃,有”著「终尽”的时候。意思说:如来藏本净,众生的生死,依如来藏而始起,等到诸佛证得涅槃,那是还复如来藏的本净。这样的涅槃本净,与过去始起生死以前,是同样的本净。过去既始起众生染法,那诸佛证得涅槃,也应“还作众生”。这样的倒执,执众生因如来藏而生死有始,又执诸佛所证涅槃有终尽。果真如此,即永远不得究竟,修证也毫无意义了。这应该怎样“对治”?应为他说明:“如来藏”,即是真如。真如是超时间相的,是“无”有“前际”可说的。“无明”,也是“无有始”的,从来即如此的,所以名为无始无明。不应该说:先有如来藏,后有无明生死。“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这决不是佛法,“即是外道经说”的。本论此文,引仁王护国般若经。经说:“若有说言:于三界外别更有一众生界者,即是外道大有经说”。这里说的三界外,是说:除此三界内的众生,不应更有众生始起;众生界是不增不减的。上斥众生有始,此下破涅槃有终:“又如来藏”,是超越时间相的,也“无”有“后际”可说。众生没有与如来藏相应时,生死杂染法,幻现有时间的前…

《大乘起信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切莫误解佛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