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能自发心。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如上所说的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这也是依仁王经说。如说:“习忍以前,经十千劫,行十善行”。菩萨的信心成就时,“诸佛菩萨教令发心”。也有能自动发心的,如一、“或以大悲故能自”动“发心”:菩萨在生死流转中,修行十善,悲心增上。生在无佛恶世,能以大悲心怜悯众生苦而发心。二、菩萨生值佛法欲灭的时候,“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能自”动“发心”,荷担佛法大事。如现在,佛法也有衰灭的可能。有些学佛的青年,以为佛教没有希望,因而退心,罢道,这即是缺乏护法的真诚!佛法的灭坏,有是政治的摧残,有是僧团的腐化。如见到这种情形,能发起大心,护教整僧,即是菩萨行者。信成就发心的因缘,本论说此三种,前一为他教发心,后二为自力发心。自力中,一、由于悲众生,二、因于护正法。瑜伽师地论(三十五)说有四种发心:一、见闻如来不思议事,二、得闻大乘甚深法教,三、护菩萨藏,四、悯众生苦。护菩萨愿,悯众生苦,即本论的后二因缘。见闻如来不思议事,得闻大乘甚深法教,即本论的诸佛菩萨教令发心。这“信心成就”而“得发”菩提“心”的,即发心住,“入正定聚,毕竟不退”。有经说:菩萨一发心,即得不退;也有些经说:发心得不退转,是很难的。如说:“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得果少”。初发心的多而能得成就的少,应是十信位中的菩萨发心;若至发心住,发心即决定不再退转。心不退转的,“名住如来种”姓“中”。住如来种,即一定可以成佛。在未入正定聚以前,还不能算是如来种姓,以有落入声闻,或落入外道、恶趣的可能。如信成就而发菩提心,即能与“正因相应”。正因,即真如如来藏,这是成佛的亲因。虽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但还没有发随顺真如的菩提心,所以没有相应。菩萨发心,能与如来藏相应,即能决定成佛。上说体用熏习时,明相应与未相应,约修行的有没有证智说。此处说相应,约发心的随顺真如说。
二 简发心不定者
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信成就发心,决定不退,这是要有熏习善根力的。“若有众生善根微少”,而“久远已来”,又“烦恼深厚”。那就不一定能发大心,发大心也难于不退了。善根薄而烦恼重的,“虽值”遇“于佛”,也能承事“供养”,或者出家修行。“然”或者缺少厌离心,不求无上道,但“起人天种子”,植人天福报,成人天乘。“或”厌心过深,不能发大心,“起二乘种子”,成声闻、缘觉乘。即使“有”能“求大乘”而发菩提心的,“根”性还是“不定”,“若进若退”,不能决定成如来种。
上来,约最初发心,趣入五乘,或五乘种姓说。此下再约大乘不定而退堕二乘说。仁王经说:“经十千劫行十善行,有进有退,譬如轻毛,随风东西”。这可通于上说的发趣大乘而或退凡夫,或退二乘二类。或退二乘的,是“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在修学信心的过程“中”,遇“缘”也“有”能“发”大“心”的,但与上三缘不同。一、“见佛”的“色相”庄严“而发”“心”:或是生值佛世,见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仪庄严,心生钦慕,发心求此相好的。或见佛放光、动地等神通威德,而发心学佛的。二、“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大“心”:这是景仰出家人的清净、精进、威仪严肃,布施供养因而发心的。三、“或因二乘”──声闻的说法,缘觉的示现神通,“教令发心”。一切有部律说:舍利弗说法时,有人发菩提心。大乘经中,须菩提、舍利弗、阿难、满慈子等说法,听众都有因此而发大心的。四、“或学他发心”:如妻子因丈夫的学佛而跟著去学佛;父亲归依发心,儿女也来归依发心等。这种种的“发心”,都是“不”能决“定”成为大乘种姓的。因为初二种,因形式的感动而发心;三、所依的缘不殊胜,四、自身缺乏深刻的信解与真诚。所以如“遇”到“恶因缘”,“便”会“退失”大心,“堕”于“二乘”的“地”位。瑜伽师地论(三十五)说:依四力发心:一、自力,二、他力,三、因力,四、加行力。依自力或因力发心,不易退转。如熏习善根力不足,但凭他力(受他感化激动而发心),或加行力而发心的,即容易退堕。退菩提心的恶因缘,略有二类:如环境恶劣,四缘不具足,政治压迫等,是真恶的因缘;如境遇太好,名利供养过多,是伪善的因缘。经中说:舍利弗修了六十劫的菩萨行,因有人向他乞眼,感到众生的难可教化,而退心求声闻乘。这是恶因缘的一例。然伪善的因缘,不易觉察,不但会退求二乘,可能会退堕恶道。伪善的恶因缘,实是菩萨的大敌!
第二目 发心相
一 正明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上说信成就发心的根行;此下正说发心的行相。必如此发心,如此起方便,才能成信发心。先说发三种心。
“信成就发心”,到底“发何等心”?总相说,发无上菩提心。但菩提心的含义深广,如“略”为分别“说,有三种心”。般若经三心:一切智智相应(即狭义的菩提心),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依此三心明菩萨行。本论以三种心,成菩提心。维摩诘经明菩萨净土,也以三心为本:直心,深心,菩提心;即以三心成净土行。直心与深心,与本论相合。如总合的说,实有四事:菩提心,大悲心,般若见,种种行。般若经以三心成菩萨行,即以愿求一切智智为一心;本论以三心成就菩提心,即以愿集一切善行为一心。又华严十地品说:得十法者(十住毗婆沙论但八法),能发菩提心。十法的后三,即“具足于深心,悲心念众生,信解无上法”,与本论的三心相合(十住与十地的关系,别当论说)。“三”心中,“一者,直心”:直心,是般若正见(依维摩诘经,直心是贤直心,无谄曲心),也即是远离二边,舍诸戏论的中观。所以说:“正念真如法”。一切法的本性是真如心。正念,是与无分别心相应的念;明念不忘,无分别心依念而明彻,所以名为正念。若不能正念真如,堕于虚妄倒乱的心行,即不能成就菩提心。“二者,深心”:即深广心。菩萨“乐集一切诸善行”,修集福慧资粮,从来没有厌足。“三者,大悲心”:即“欲拔一切众生苦”的同情。发菩提心,应于一切众生起大悲心;于福德智慧资粮,应勇于修集;应正念真如法,而心与真如相应。换句话说:正念真如法,乐集诸善行,欲拔众生苦的三心,如具足相应了,就是菩提心的成就。古德以种种义,说明这三心,如说:以直心的正念真如法,证得法身;以深心的乐集一切诸善行,能成报身;以大悲心的欲拔一切众生苦,能起化身。以三心而对论佛德,可以自在的配说。
经中说发心,内容有浅有深,有的重于正念真如法,说发心要离一切戏论,悟非色非心非有非无等。这重于般若见,约胜义菩提心说。若初学者,不能与悲心悲事相应,不起自度度他的宏愿(或名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偏于见性明心,即难于成就发心。所以发菩提心,必从乐集诸善行,欲拔苦众生,正念真如法──三心相应相成中去完成。
二 释疑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
执理而废事的,对于三心成就的发心,是要引起疑“问”的。他们以为:“上”面“说”过:“法界一相”,真理是平等不二的。圆证法界的如来,“佛体无二”,法身也是没有差别的。那么,要发心成佛,正念真如法界就得了。“何故不”发心“唯念真如”,还要“假”藉“求学诸善”的功德“行”呢?这在中观与唯识学者,是不会有此错解的。在真常唯心论中,即每有此误解;如不遣除这样的邪疑,即会堕于恶取空中。
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论主为他们解“答”。先举喻说:“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本来“明净”,而有“矿秽”的污“垢”。摩尼宝,即如意珠。体性明净,有种种功德,是印度传说中的宝物。佛典中常用来比喻心性本净,菩提本净。菩萨发菩提心,就和修治摩尼珠一样。如华严经、大集经等,都有此说。宝性论广明如来藏,也引摩尼珠为喻,与大集陉陀罗尼自在王品,海慧菩萨品有关。海慧菩萨品说:净菩提心宝,要离九种性,作三种净;与摩尼宝本性明净,而需要种种修治一样。本论即引用此喻。“若人虽念宝性”的明净,有种种德用;但对于摩尼珠所附著的矿秽,“不以方便”去“种种磨治”,把附在摩尼珠上的秽垢除掉,那么摩尼珠“终”于“不得”清“净”。大集经说:摩尼宝有三种净:磨、押、穿。菩萨的菩提心,也要以六度磨治:施戒如磨,忍进如押,禅慧如穿。次合法说:“如是,众生”的“真如”“法”,虽然“体性空净”,“而”无始来就“有无量烦恼垢”,如摩尼珠在矿秽中一样。本论不说明净而说为空净,以真如心从来不与烦恼相应,空就是清净的意思。“若人虽念真如”,作无分别观,不取不著;但“不以方便种种熏修”,真如也“无”能还“净”。一般以为真如本来清净,但能不作…
《大乘起信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