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令發心,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能自發心。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
如上所說的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這也是依仁王經說。如說:“習忍以前,經十千劫,行十善行”。菩薩的信心成就時,“諸佛菩薩教令發心”。也有能自動發心的,如一、“或以大悲故能自”動“發心”:菩薩在生死流轉中,修行十善,悲心增上。生在無佛惡世,能以大悲心憐憫衆生苦而發心。二、菩薩生值佛法欲滅的時候,“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能自”動“發心”,荷擔佛法大事。如現在,佛法也有衰滅的可能。有些學佛的青年,以爲佛教沒有希望,因而退心,罷道,這即是缺乏護法的真誠!佛法的滅壞,有是政治的摧殘,有是僧團的腐化。如見到這種情形,能發起大心,護教整僧,即是菩薩行者。信成就發心的因緣,本論說此叁種,前一爲他教發心,後二爲自力發心。自力中,一、由于悲衆生,二、因于護正法。瑜伽師地論(叁十五)說有四種發心:一、見聞如來不思議事,二、得聞大乘甚深法教,叁、護菩薩藏,四、憫衆生苦。護菩薩願,憫衆生苦,即本論的後二因緣。見聞如來不思議事,得聞大乘甚深法教,即本論的諸佛菩薩教令發心。這“信心成就”而“得發”菩提“心”的,即發心住,“入正定聚,畢竟不退”。有經說:菩薩一發心,即得不退;也有些經說:發心得不退轉,是很難的。如說:“魚子庵羅華,菩薩初發心,叁事因中多,及其得果少”。初發心的多而能得成就的少,應是十信位中的菩薩發心;若至發心住,發心即決定不再退轉。心不退轉的,“名住如來種”姓“中”。住如來種,即一定可以成佛。在未入正定聚以前,還不能算是如來種姓,以有落入聲聞,或落入外道、惡趣的可能。如信成就而發菩提心,即能與“正因相應”。正因,即真如如來藏,這是成佛的親因。雖一切衆生有如來藏,但還沒有發隨順真如的菩提心,所以沒有相應。菩薩發心,能與如來藏相應,即能決定成佛。上說體用熏習時,明相應與未相應,約修行的有沒有證智說。此處說相應,約發心的隨順真如說。
二 簡發心不定者
若有衆生善根微少,久遠已來煩惱深厚,雖值于佛,亦得供養,然起人天種子,或起二乘種子。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若進若退。或有供養諸佛未經一萬劫,于中遇緣亦有發心。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或因供養衆僧而發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遇惡因緣,或便退失墮二乘地。
信成就發心,決定不退,這是要有熏習善根力的。“若有衆生善根微少”,而“久遠已來”,又“煩惱深厚”。那就不一定能發大心,發大心也難于不退了。善根薄而煩惱重的,“雖值”遇“于佛”,也能承事“供養”,或者出家修行。“然”或者缺少厭離心,不求無上道,但“起人天種子”,植人天福報,成人天乘。“或”厭心過深,不能發大心,“起二乘種子”,成聲聞、緣覺乘。即使“有”能“求大乘”而發菩提心的,“根”性還是“不定”,“若進若退”,不能決定成如來種。
上來,約最初發心,趣入五乘,或五乘種姓說。此下再約大乘不定而退墮二乘說。仁王經說:“經十千劫行十善行,有進有退,譬如輕毛,隨風東西”。這可通于上說的發趣大乘而或退凡夫,或退二乘二類。或退二乘的,是“或有供養諸佛,未經一萬劫”。在修學信心的過程“中”,遇“緣”也“有”能“發”大“心”的,但與上叁緣不同。一、“見佛”的“色相”莊嚴“而發”“心”:或是生值佛世,見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威儀莊嚴,心生欽慕,發心求此相好的。或見佛放光、動地等神通威德,而發心學佛的。二、“或因供養衆僧而發”大“心”:這是景仰出家人的清淨、精進、威儀嚴肅,布施供養因而發心的。叁、“或因二乘”──聲聞的說法,緣覺的示現神通,“教令發心”。一切有部律說:舍利弗說法時,有人發菩提心。大乘經中,須菩提、舍利弗、阿難、滿慈子等說法,聽衆都有因此而發大心的。四、“或學他發心”:如妻子因丈夫的學佛而跟著去學佛;父親歸依發心,兒女也來歸依發心等。這種種的“發心”,都是“不”能決“定”成爲大乘種姓的。因爲初二種,因形式的感動而發心;叁、所依的緣不殊勝,四、自身缺乏深刻的信解與真誠。所以如“遇”到“惡因緣”,“便”會“退失”大心,“墮”于“二乘”的“地”位。瑜伽師地論(叁十五)說:依四力發心:一、自力,二、他力,叁、因力,四、加行力。依自力或因力發心,不易退轉。如熏習善根力不足,但憑他力(受他感化激動而發心),或加行力而發心的,即容易退墮。退菩提心的惡因緣,略有二類:如環境惡劣,四緣不具足,政治壓迫等,是真惡的因緣;如境遇太好,名利供養過多,是僞善的因緣。經中說:舍利弗修了六十劫的菩薩行,因有人向他乞眼,感到衆生的難可教化,而退心求聲聞乘。這是惡因緣的一例。然僞善的因緣,不易覺察,不但會退求二乘,可能會退墮惡道。僞善的惡因緣,實是菩薩的大敵!
第二目 發心相
一 正明
複次,信成就發心者,發何等心?略說有叁種。雲何爲叁?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叁者大悲心,欲拔一切衆生苦故。
上說信成就發心的根行;此下正說發心的行相。必如此發心,如此起方便,才能成信發心。先說發叁種心。
“信成就發心”,到底“發何等心”?總相說,發無上菩提心。但菩提心的含義深廣,如“略”爲分別“說,有叁種心”。般若經叁心:一切智智相應(即狹義的菩提心),大悲爲上首,無所得爲方便;依此叁心明菩薩行。本論以叁種心,成菩提心。維摩诘經明菩薩淨土,也以叁心爲本:直心,深心,菩提心;即以叁心成淨土行。直心與深心,與本論相合。如總合的說,實有四事:菩提心,大悲心,般若見,種種行。般若經以叁心成菩薩行,即以願求一切智智爲一心;本論以叁心成就菩提心,即以願集一切善行爲一心。又華嚴十地品說:得十法者(十住毗婆沙論但八法),能發菩提心。十法的後叁,即“具足于深心,悲心念衆生,信解無上法”,與本論的叁心相合(十住與十地的關系,別當論說)。“叁”心中,“一者,直心”:直心,是般若正見(依維摩诘經,直心是賢直心,無谄曲心),也即是遠離二邊,舍諸戲論的中觀。所以說:“正念真如法”。一切法的本性是真如心。正念,是與無分別心相應的念;明念不忘,無分別心依念而明徹,所以名爲正念。若不能正念真如,墮于虛妄倒亂的心行,即不能成就菩提心。“二者,深心”:即深廣心。菩薩“樂集一切諸善行”,修集福慧資糧,從來沒有厭足。“叁者,大悲心”:即“欲拔一切衆生苦”的同情。發菩提心,應于一切衆生起大悲心;于福德智慧資糧,應勇于修集;應正念真如法,而心與真如相應。換句話說:正念真如法,樂集諸善行,欲拔衆生苦的叁心,如具足相應了,就是菩提心的成就。古德以種種義,說明這叁心,如說:以直心的正念真如法,證得法身;以深心的樂集一切諸善行,能成報身;以大悲心的欲拔一切衆生苦,能起化身。以叁心而對論佛德,可以自在的配說。
經中說發心,內容有淺有深,有的重于正念真如法,說發心要離一切戲論,悟非色非心非有非無等。這重于般若見,約勝義菩提心說。若初學者,不能與悲心悲事相應,不起自度度他的宏願(或名行菩提心,願菩提心),偏于見性明心,即難于成就發心。所以發菩提心,必從樂集諸善行,欲拔苦衆生,正念真如法──叁心相應相成中去完成。
二 釋疑
問曰:上說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複假求學諸善之行。
執理而廢事的,對于叁心成就的發心,是要引起疑“問”的。他們以爲:“上”面“說”過:“法界一相”,真理是平等不二的。圓證法界的如來,“佛體無二”,法身也是沒有差別的。那麼,要發心成佛,正念真如法界就得了。“何故不”發心“唯念真如”,還要“假”藉“求學諸善”的功德“行”呢?這在中觀與唯識學者,是不會有此錯解的。在真常唯心論中,即每有此誤解;如不遣除這樣的邪疑,即會墮于惡取空中。
答曰: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如是衆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染垢。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淨。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爲對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
論主爲他們解“答”。先舉喻說:“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本來“明淨”,而有“礦穢”的汙“垢”。摩尼寶,即如意珠。體性明淨,有種種功德,是印度傳說中的寶物。佛典中常用來比喻心性本淨,菩提本淨。菩薩發菩提心,就和修治摩尼珠一樣。如華嚴經、大集經等,都有此說。寶性論廣明如來藏,也引摩尼珠爲喻,與大集陉陀羅尼自在王品,海慧菩薩品有關。海慧菩薩品說:淨菩提心寶,要離九種性,作叁種淨;與摩尼寶本性明淨,而需要種種修治一樣。本論即引用此喻。“若人雖念寶性”的明淨,有種種德用;但對于摩尼珠所附著的礦穢,“不以方便”去“種種磨治”,把附在摩尼珠上的穢垢除掉,那麼摩尼珠“終”于“不得”清“淨”。大集經說:摩尼寶有叁種淨:磨、押、穿。菩薩的菩提心,也要以六度磨治:施戒如磨,忍進如押,禅慧如穿。次合法說:“如是,衆生”的“真如”“法”,雖然“體性空淨”,“而”無始來就“有無量煩惱垢”,如摩尼珠在礦穢中一樣。本論不說明淨而說爲空淨,以真如心從來不與煩惱相應,空就是清淨的意思。“若人雖念真如”,作無分別觀,不取不著;但“不以方便種種熏修”,真如也“無”能還“淨”。一般以爲真如本來清淨,但能不作…
《大乘起信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