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P34

  ..續本文上一頁思惟分別──不思善,不思惡,不思有,不思無,即與真如相應了;以爲成佛也不過如此。這是怎樣的誤會呀!不知叁心中的要依于悲念衆生而廣集一切善行,實爲對治煩惱所必須的。因爲,煩惱“垢無量,遍”于“一切法”轉,處處都爲煩惱所熏染。所以必須“修一切善行,以爲”煩惱的“對治”。如修布施,可以淨治悭貪;修慈悲,可以淨治嗔恚;修智慧,可以淨治愚癡等。有無邊煩惱雜染法,即須有無邊清淨善法去對治它。“若人”能“修行一切善法”,即“自然”而然的“歸”向而隨“順”于“真如法”。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這是極有價值的論義。真如是無所不在的。惡法也不離真如。然而,惡法與真如是相違的,不順于真如性,所以或稱爲非法。反之,善法是合法的,是順向于真如法性的。不要以爲善行,僅是事上用功;要知事上的善行,是順于真如,而可以趣向于真性的。依戒修定,因定得慧,依慧得解脫,即由善行的漸次而來。不然,直下的修慧,豈不省事!然而佛法並不如此。如沒有戒定等爲基,勝義慧是不能成就的。大智度論說:修布施可以薄一切煩惱。薄一切煩惱,即在一切善法的修集中;善增即惡薄,自然能歸順于真如。一分學佛者,執理廢事,勸學者直入證如法門,直從無分別著手,從無可下手處下手,實是愚人惡見!無量煩惱惡業熏心,即使修證,也不過是邪定、狂慧而已。

  第叁目 四方便

  略說方便有四種。雲何爲四?一者,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于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諸福德,攝化衆生,不住涅槃。以隨順法性無住故。

  發心,不但念真如,還常念廣修善行。因爲要有方便行,菩提心才能展轉明淨起來。“略說”發菩提心者的“方便”行,“有四種”。“一”、“行根本方便”。大乘行的根本,即是契合于二谛無礙的中道正見。這可以名爲無住方便。凡夫心,是住著生死的;厭生死苦的二乘,又住著于涅槃。菩薩的心行,要超越生死,又要不趣證二乘的涅槃,在生死中化度衆生,圓成佛德。這是大乘唯一的根本方便,從正見一心的真如、生滅二門而得來。所以此根本方便,“即觀一切法自性無生”:一切境界是虛妄的,沒有生滅自性的。了知一切法不生的心真如門,能舍“離”執我、執法、執心、執境的“妄”想執“見”,即能“不住生死”。衆生不知道妄境由妄心起,妄心由不覺起,都無自性,所以生起執見,著于生死而不能出離。同時,要“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因業感果,不因爲觀一切法無性空寂而失壞。心生滅門中,業果是宛然不失的。菩薩觀衆生業感的生死苦,“起于大悲”。觀善業的因果不失,即“修諸福德”資糧。修集一切福德,不但自利,也是爲了“攝化衆生”。這樣,菩薩即能超越二乘,“不住涅槃”。菩薩達一切法性淨,所以不住生死有邊;知諸法幻有不失,所以不住涅槃無邊。菩薩所以不住二邊,由于“隨順法性”的“無”所“住”而行。發菩提心者,應修此根本方便,不落于二邊,正處中道。

  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

  “二”、“能止方便”。止,是止惡;能不作一切惡法,名爲能止。不能止惡,即使修集善法,也不清淨,果報得阿修羅、有財鬼等。這一方便,即是“慚愧悔過”。能尊重自己的人格、真理和他人;能宗仰賢善,輕拒暴惡,名爲慚愧。有慚愧心,即能于叁寶前忏悔叁業的過失,立意不更作惡行。這樣,“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所以能止惡不生,是“隨順法性”的“離諸過”失。真如法性,是離一切過失──不與染法相應的。所以隨順法性而修行,即會由慚愧悔過而助成菩提心。

  叁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供養,禮拜叁寶,贊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叁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

  “叁”、“發起善根增長方便”。上是止惡,此是行善。此二,即是普賢願行,如華嚴普賢行願品說。上說的能止方便,是十願行中的忏悔業障;今說的增善方便,即攝得十願行中的六事。如十大願中的“叁者廣修供養”,即本論的:“勤供養”。“一者禮敬諸佛”,即“禮拜叁寶”。“二者稱贊如來”,即“贊歎”。“五者隨喜功德”,即“隨喜”。“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即“勸請諸佛”。這五者,爲什麼能發起善根增長善根?一、供養、禮拜、贊歎、隨喜、勸請,是“愛敬”佛法僧“叁寶”的信心的長養,“淳”淨而又深“厚”;常修習這些方便,“信”心“得增長”,這才“能”立“志”進“求無上菩提”。二、這是對于叁寶的信敬,“因佛法僧力所護”持──加被,所以“能消”除“業障,善根”即能增長“不退”。禮拜、供養等,本不過宗教的儀式,但由于衆生的敬愛,叁寶的恩威,相感相應,所以能助成衆生菩提心。修行這些方便,還是與正念真如相應的,因爲這是“隨順法性”而“離”愚“癡障”的。法性真如,是離一切愚癡暗蔽的;佛與僧是正覺者,法是佛與僧所證覺的。歸向于離癡暗的叁寶光明藏,即與離癡暗的法性相隨順。

  四者,大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于未來,化度一切衆生使無有余,皆令究竟無余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廣大,遍一切衆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

  “四”、“大願平等方便”。能止方便和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與叁心中的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相應。行根本方便,與叁心中的直心──正念真如法相當。此大願平等方便,與叁心中的大悲心──欲拔一切衆生苦相應。所以修此四方便,即能助成叁心。“發”平等大“願:盡于未來,化度一切衆生,使無有”剩“余”,都“令”得“究竟”的“無余涅槃”。這如金剛般若經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發這化度衆生的大願,即能助長大悲心。這含有叁義:一、是盡未來際的發心。二、是度盡一切衆生的。叁、是最究竟的,以入無余涅槃爲目的。所以能發這樣的大願,一、因爲“隨順法性無斷絕”而起願的:法性真如,是常常時,恒恒時的,所以菩薩即隨順真如法性的盡未來際而發心。二、隨順“法性”的“廣大,遍一切衆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而發心:真如法性是廣大而遍一切衆生的,沒有彼此的差別可念的。所以隨順法性而發心,不念某些衆生我所應度,某些衆生我不應度,而是發心普度一切衆生。叁、隨順真如的“究竟寂滅”而發心:法性是究竟寂滅的,所以菩薩發願,使一切衆生都能入于究竟寂滅。真如法性,具有無盡義,廣大義,究竟義。菩薩即隨順法性而發願度生。

  第四目 發心勝德

  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于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衆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輪,入于涅槃。

  此下說信成就發心的殊勝功德:“菩薩發”起這樣的菩提“心”,即“得少分見于法身”。證見法身,在初地以上。初住菩薩,能少分見法身。如華嚴經說:初住菩薩,悟不由他,也即是見法身義。此菩薩少見空義(未能證見如來藏的不空),所以說見法身。有的經中說:十住菩薩見法身,“如隔輕紗”。還如霧裏看花一般,見是見了,然終有所隔。初住菩薩,因爲能“見法身”,所以“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衆生”的法事。八種利益衆生,即八相成道。這都可令衆生得利益,所以名八種利益衆生。天臺宗說:圓教初住,即能破無明,見中道,現身成佛。一般的說,初地菩薩,才能正見法身,分身百界,示現成佛。其實,初住菩薩,能少分見,能以願力神變,現成佛相,也是大乘所共許的。然初住的能現,與初地的能現不同。初住的能現,是從願力而化現的;而初地菩薩的分身百界,是從無漏功德力所起。初住菩薩,隨願化現八種利益衆生事:一、“從兜率天退”:兜率天,此雲知足天,是欲界第四天。最後生菩薩,住在此天中;等到要下生成佛,即先從兜率天退殁。二、“入胎”:如釋迦佛現入摩耶夫人的胎中。叁、“住胎”:即十月在胎,逐漸的成長。四、“出胎”:如釋迦佛在岚毗尼園降生。五、“出家”:如釋迦佛見老病死苦而踰城出家。六、“成道”:如釋迦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七、“轉*輪”:如釋迦佛成道以後,到鹿野苑,爲五比丘轉四谛*輪。八、“入于涅槃”:如釋迦佛末後于拘屍那的雙樹間入涅槃。這八種相,是佛應化世間,從始至終的過程。八相成道,自來即有二說:一、如本論所列舉的,這是順于一般大乘經的。二、有的沒有住胎相,但在成道前加降魔相。在這應化世間的八種過程中,每一階段,佛都是放光動地,說法度生的。所以說:“未生王宮,即度生已畢”。總之,八相都可以利益衆生;佛的一舉一動,都令衆生得利益。

  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隨其所生與微苦相應,亦非業系,以有大願自在力故。

  初住以上,少分見于法身的菩薩,能現八相成道,“然是菩薩,未”能“名”爲“法身”大士。因爲,“過去無量世來有漏”的“業”果,還“未能決”定“斷”除。一般衆生的生死,是由業力而招感來的,以業力爲主。初住菩薩,不依業力爲主,是依願力而得自在,如化現成佛,化爲畜生、地獄、鬼趣等。雖依願力而化現,然還是依過去無量世來的有漏業而感生的,與法身菩薩的由大悲願力而起的化用不同。初住菩薩,對于無量世來熏集的有漏業,還不能斷除。但可以智慧力,悲願力,利用煩惱力的潤生,感發過去所熏集的有漏業種,到處受生去。總之,雖依悲願力起,還是不離惑業而現起的。“隨”願“所生”的果報身,或是佛,或是天等五趣,都“與微苦相應”。如冷熱饑渴等的感受,由菩薩悲願智慧力所製,雖沒有劇烈的痛苦,…

《大乘起信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切莫誤解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