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就名为自性摄。本论所说,是心能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可通二义。约他性摄说:世间法、出世间法,有种种的现象和作用。而这些现象与作用,都是以心为摄导的。约自性摄说:世间法与出世间法,虽是各式各样的,若从法的相状,推究到内在的实体,那都不外是自心所显现的。自心所现的摄归自心,这就是自性摄。如法相唯识学说:十八界中,眼界摄眼,耳界摄耳。这样的自性摄,不能说明是唯识的。如说:以心为主,以心为导,十八界种,依阿赖耶识而住;这能成立他性摄的唯识。若说:“一切法以虚妄分别为自性”,十八界的种现,都以心识为性,即可成立自性摄的唯识了。本论说:“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唯心妄起也好,唯一真心也好,一切法唯是众生心,众生心即是一切法体:这即是自性摄,本论的正意在此。

  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这是著重在大乘,而为“是心则摄世间出世间法”的解说。为什么大乘法即众生心?因为,“依于此心”法,即能“显示摩诃衍(大乘)义”。显示大乘义,也即说明了能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大乘是善的、无漏的、出世间的;但这要从远离邪恶的、有漏的、世间的而显出。所以显示大乘义,与摄世出世法,并无含义的广狭。大乘义,是甚深无量的,依此心,即可以显示出来。这因为,依此众生“心”的“真如相”,“即”显“示”了“摩诃衍”的“体”性。依此“心”的“生灭因缘相”,“能”显“示摩诃衍”的“自体、相、用”。本论依众生心来显示大乘义,约二方面说:即心的真如相,与心的生灭因缘相。生灭因缘,约心的事相差别说。真是真实,如是无差别;真如约心的真实平等说。二相,下文名为二门,意义相同,都是二方面的意思。心的真如相,并非偏约法性,而约心与法性无二说。真如心,或名自性清净心,或名真心,约心的真实平等自体说。唯识者以为:心是依他起的,不离真实相,而是不即真实相的。现在说:心的真实相为真如心,心的生灭相为生灭心。心,那里有二?事、理不能隔别,二者是统一的。不过为了说明,所以约心的二种侧向,说为二相。从心的真实平等边,显示大乘体;从心的差别动变边,能显示大乘体与相用。虽二者都名为显示,而即示与能示的意义,却有不同。示,是表示、显示。心的真如平等相,即是大乘体,大乘体即是心平等性。当体即是,所以说即示。大乘的自体与相用,从生灭因缘的种种差别相中,能够间接地显示出来。如大乘自体的相,即无边称性功德,这不能用当下即是的直显法,要从翻对染相中去安立。大乘的用,也要从离染成净,净能熏染的关系中去显出,所以说能示。

  体、相、用,为本论的重要术语,与胜论师的实、德、业相同。用是作用,指动作与力用。相是德相,不单是形态,而是性质、样相等。相与用不同,用约与他有关的动作说;相约与他差别的性质说。自体,有相、有用,而为相用所依的。如以时钟来说:的答的答的长短针的活动,使我们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即是用。形态是圆的;刻有一至十二的数目字;有长短针;有许多机件配合著:这些都是相。体,指造成此时钟的物质;或总指这个具体的物事。凡存在的东西,都有体、相、用可说。论到体相用,阿含经论及中观经论,与本论的解说不同。如体即自性,不专指真如平等相说。像时钟有时钟的体,人有人的体,色有色性,心有心性。虽以空性为一切法性,但这是通性,决不即以此为一切法的实体,而说一切法依此而现起,以此为质料因或动力因。但佛法在发展的过程中,到达摄境从心,于是乎一切唯识为体了。摄相从性,于是乎一切以如为体了。体,常被用为真如平等相的专名,与相用对论。本论所说的:大乘体是真如平等性;大乘相是大乘的称性功德;大乘用是大乘的种种作用。

  第三节 义──大乘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先明大义。众生心,何以称为大?这大“义”“有三种”:即体大、相大、用大。三大都依众生心而安立,故众生心有大义。“一”、众生心的“体大”:指“一切法”的“真如”性说;这是遍一切的无二无别的;尽十方,穷三世,一切的一切,无不以真如为体。众生的心体,即此真如“平等”性。真如是大的,心体当然也是大的。“不增减”,是平等的解说。真如法性,在众生分中并没有缺少,成了佛也不会增多。大,有圆满的意义,不多也不少。不增不减,无欠无余的法性,是生佛平等的,迷悟一如的。如有增有减,即不圆满,不平等,即不能说是大了。“二”、众生心的“相大”,即“如来藏”。如来藏,可从二方面说。从众生位说,虽具如来的一切功德性,然还没有显发出来,故名如来藏。藏即是隐藏、覆藏的意思。约佛果位说,藏是含藏、聚藏的意思;如来藏,即是如来大功德聚。但如来藏的正义,应依众生位立名为正。所以建立如来藏名,在乎说明:众生从无始以来即有如来功德性,为成佛的可能性。若不说明这点,即不能正确了解如来藏义。大乘经里,说如来藏的很多。如如来藏经说:在众生身中有如来藏,即有如来智慧,及如来三十二相等德相。这从“佛解脱有色”而来。此色是常色,所以众生位中本有。有人评此与外道的神我论相似,因为众生身中,如来的色心业胜,已具体而微的存在了。本来,佛法说如来藏,指众生从无始以来,即有如来德性说。同时,也确是为了摄引外道。佛说无我,外道听了,心里不自在;觉得佛法说什么都好,就是不该说无我。佛因此说:我也是说有我的,我即如来藏。由此,摄引了众多外道来归佛。如来藏本有此义,所以如不能善解此意,就使如来藏与梵我合化了。如楞伽经(受有虚妄唯识论的影响),纠正了如来藏的神我化。以为:依平等真实相,也即是法空相,立如来藏名。所以唯识者说:如来藏指法空性说。有的说:这不是清净依他分,是依他清净分。然我敢肯定的指出,如来藏,决不但指法性、法空性说,主要的,还在说明众生有成佛可能的功德性。唯识宗名此为无漏种子,如依大乘经说,无漏种子与如来藏,应该是同一契经的不同解说。如瑜伽师地论(三十五)说:“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姓”。这里的六处,异译即作阴界六入。与大乘经所说的如来藏义,显然的源于同一教证,这可以广引大乘经为证的。佛法中说如来藏义,略有二型:一、众生心中虽有贪嗔痴杂染法,而心的本性依旧是清净的。二、众生为蕴处界等所覆藏,而实在无始以来,即内具殊胜的德相。华严经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也就是如来藏义。由此,如来藏是不能但解作空性、平等性,而必须是:平等空性中含有无量性功德相──智慧、色相。性功德,即与真如法性融成一味的,即功德与平等法性相契入的。这即是众生心的相大,成为众生成佛的真净功德的性能。所以,说了如来藏,即无须再说无漏种子;说无漏种子,即无须再说如来藏;因为所依的契经,是同一的。唯识学者,受有一切有系的深厚影响,不许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所以,唯识学的古义,虽也知无漏种为法界所摄;以含摄得无漏种的法界为本,明菩提心行;但仍以无漏的有无具缺,是众生不等的。一分的唯识学者,特重共三乘的瑜伽论,所以对法界与无漏种的融摄,略而不谈。专以如来藏为空性,是无为理性;以无漏种为有为法,附属于阿赖耶识中。于是乎建立理性佛性(如来藏),又建立行性佛性中的本性住种姓──无漏种子。不知如来藏为平等空性与无量净能的统一。无论起信论是否究竟,在这些问题上,比唯识宗要正确得多!“三”、众生心的“用大”,即“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善因果”。众生心,虽随染而现起三界的杂染相;但实有生起世间的善因善果和出世间的善因善果的作用。由于众生心有无量性功德相,所以有成佛的可能。众生可由世间的善因善果到达出世间的善因善果;如菩萨、如佛,更能引发一切众生的世出世善;这充分表现了众生心的用大。众生心中,有此体、相、用的三大义。所以众生心即有大义。

  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再说乘义。众生心,何以又可名为乘?因为,“一切诸佛”所以能从生死到佛道的,即由于众生心;众生心,就是一切诸佛“本”来所“乘”的。诸佛依此众生心的平等真体,清净德相,出到大用,才能从生死此岸到正觉彼岸。佛依众生自心法门修行而成佛,修学大乘法的“一切菩萨”,也必定要“乘此法”──众生心,才能从生死“到”达圆满的“如来地”。若不以此众生心为乘,不但不能成佛,菩萨行也是无从修行的。如来所乘,众生心即是果乘;菩萨所乘,众生心即是因乘。大乘因果,总之不离一心。又佛本所乘,即过去现在佛乘;菩萨所乘,即未来佛乘。三世佛都乘此自心而成佛。众生心,是大又是乘,所以本论直从众生心,以明大乘的体义。

  第四章 大乘法义之解释

  第一节 总标三科

  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解释分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众生心为大乘,“立义分”中已经揭示出来了;应将所安立的义理,详细地“解释”。“解释分”分“三”科,即:“一者、显示正义”:先将依一心法安立大乘的正确意义显示出来。正义既经显示,进一步的“二者、对治邪执”。如生起邪执,就不能正信大乘;所以应该指出邪执的所以错误,并善巧地将错误的邪执给以对治。正义既显示,邪执也对治了,这应该“三者、分别发趣道…

《大乘起信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切莫误解佛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