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般若中观与《维摩诘经》中的双重否定
——从经中“入不二法门品”谈起
释青平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般若中观与《维摩诘经》中的双重否定,与西方哲学思维有着内在相通之处,但它既不同于黑格尔式的辩证法,也并不类似于形而上的本体论,反而,它与现代哲学思想中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思考,有着极其相似一致的内在特性。
一、《入不二法门品》中的双重否定的思维模式
般若中观有一种固定的语式与思维模式,就是双重否定,典型的语式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而在《维摩诘经》中,尤其在第九品《入不二法门品》中,双重否定的思维模式更是得到了相当充分的展现,在该品中,通过维摩诘居士与诸菩萨的问与答,展开了31个双重否定的命题。
经中此品涉及的菩萨有33位,首先是维摩诘居士提出问题:
“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什么才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的路径)?”
问题之后,共有31位菩萨对此问进行回答,所答问题涉及佛教思想所讨论问题的方方面面,用的都是双重否定的思维模式,如第一个回答: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回答时有一层逻辑的递进:先说世间法,然后再说出世间法。当讨论的是“生与灭”的问题时,世间法的理解是:“生、灭为二”;然而从出世间法的角度却并不这么看,出世间法的理解是:法本来无所谓生,所以也就无所谓灭。当你能够从出世间法“不生不灭”的角度看问题时,你也就得到了入不二法门的途径。所谓“不二法门”,便是再也没有在它之外而能超出它的法门,所以这一法门也是绝对的、终极的解脱法门。这里在阐述不二法门时,用的就是双重否定的思维模式,首先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状态——“为二”,然后分别对它们进行否定,而最终达到一个取消了两者对立的状态——“不二”。
在31个菩萨的双重否定命题之后,最后回答的是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
这是一个总结性的结论,说明了双重否定思维模式最终所要表达的真实涵义,那就是:对一切法,均不可言、不可说、不可示、不可识,所以要离弃一切回答,这才可以真正契入于不二法门。
但文殊师利菩萨尽管说了“不可言、不可说、不可示、不可识”的道理,他自己还是说了话。经中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十分戏剧性的场景,也就是后人常常缘以入典的一幕: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维摩诘居士以他的默然无言,表达出对般若中观终极思想的了悟与体认。
《维摩诘经》此品中31个菩萨的双重否定命题涉及的问题很广,也很有讨论的价值。由于下文的讨论将可能不再太多涉及这些具体的问题,然而本文的讨论又建立在对这些问题内在本质的探讨之上,这些问题可谓至关重要,为了让读者对此品所涉及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里作一个简单的列举,这31个双重否定的命题分别是:
(1)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2)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
(3)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4)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5)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6)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7)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8)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9)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10)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着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11)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12)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13)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14)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15)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16)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17)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18)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19)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20)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回向一切智为二。智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21)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22)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23)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24)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25)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26)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27)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28)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29)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30)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31)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二、双重否定不是辩证法的思维模式
当我们面对经中的种种双重否定思维模式时,我们会很容易联想到辩证法的思维模式。无论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有、无、变易(亦称:正、反、合辩证逻辑三段论)”,还是马克思“否定之否定”,都包含着一个双重否定的思维模式。通过双重否定,最终实现一个既包含了有与无两者的规定性,又对两者进行扬弃的“既有既无”、且又“非有非无”的新状态。
黑格尔在《小逻辑》说道:“有过渡到无,无过渡到有,为变易的原则” 。黑格尔同时还说道:“变易这个表象,包含有有的规定,同时也包含与有相反的无的规定;而且这两种规定在变易这一表象里又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变易就是有与无的统一”
从辩证法角度探讨中观哲学思想,并将中观思维模式归结为是辩证法思维模式的,最成功的论述出自印度Hindu大学的穆帝(T。R。V。Murti)教授,在其成名作《中观哲学》 中,从辩证法的角度对中观哲学进行了通盘的研究。
在书中,穆帝教授将中观思想在印度哲学的地位比作康德在现代欧洲哲学上的地位,犹如“哥白尼式的革命”。中观思想为印度哲学中的“有我论”与“无我论”的对立,找到了一条超越其内在冲突的新思路。“中观视有我论与无我论都是一种教条主义之“见”,经过批判与分析,每一种“见”内在的矛盾即无所遁形” 。
书中将辩证法称之为“是一种自我了知的精神运动”,它通过“正命题”与“反命题”的对立,实现了“对理性的批判与反省” 。
书中称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整合性的综合”,在其辩证法的每一阶段,“任何的“变项”都被连接整合在一起,并超越之;就在这一过程中,即有高层次与低层次见解的区分”。
书中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与中观思想等量齐观,书中认为:“黑格尔认为综合各家之见,截长补短,即可获致不二智,中观学派则出之以否定的方法,当我们认清某一见解的内在瑕疵,它即可算是遭到否定,而所谓的“瑕疵的反省心智”意指对那看起来似是条理分明、单纯严谨者,经过详细分析,却发现它是矛盾、不一致的集合,只有分析其内容、检查其内涵才能发现其误谬瑕疵,这才是反省的功夫。所以我们说中观学派以否定反省诸见解与判断,即是说形上学是从批判主义或是反省心智开始的”
对于穆帝教授将中观思想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相类比的观点,《中观哲学》的译者郭忠生有一个批评,在书中“译后语”中说道:“译者认为龙树的论证不一定非称之为辩证法不可,而且过份强调辩证法于中观…
《试析般若中观与《维摩诘经》中的双重否定(释青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