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因果论蠡测(悟实)▪P4

  ..续本文上一页二的道理。如《大品般若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49]说的是色空不二,哪里会有两体呢

  如果佛说相即的道理是对的,那么主张真俗二谛异体的说法也不能成立。所以,若执二谛一体、异体便破坏了圣教二谛的真理,更破坏了中观因果论真俗二谛不一不异的真理。

  中观是一个对治的法门,佛说有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为了对治众生的偏执,甚至还有不少学教的人走得离佛法越来越远,以致成为邪知邪见。如果能通达中观因果律,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佛法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中观学派的宗旨在于"破邪显正",破除了学人的执著和邪见,就能显现佛法无所得的中道实相。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中观因果理论才能正确修证佛法。中观因果论对正确认识事物的现象有启发性的作用。佛学是一门研究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学科,中观因果论主张宇宙万物都是刹那生灭变化的,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由四大五蕴和合而成,没有一个不变的自体存在,所以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中观法门是智慧之路,能引导众生趣向解脱的大道。中观法门的修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事物的生灭变化现象来认识诸法的无常性,从而断除贪、嗔、痴等烦恼,使得本具的清净自性显现出来。

  中观因果论能使众生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而从闻思修,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同时行于菩萨道,以期实现圆满觉悟的人生。

  1、弘扬中观学派宗风,利用讨论因果问题,显示中观以破邪显正为主旨,扶持正法久住世。

  2、破除邪因果论,佛灭度后外道前后相续兴起,种种邪说纷纭,传到中土也不例外,盗用佛教名词和经文,自创邪说和扭曲佛教教义者时有发生,甚至学教的人也不能正确理解因果律。本论虽未能详尽,但重在于从二谛思想出发,诱导众生善待因果律,而行于中道。

  3、阐明中观是从自性上体悟诸法实相,而非执著于幻有的表象;让众生理解中观因果的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而证入中道。

  4、让众生深信因果,通过以中观思想对因果律进行分析,真正正确认识和理解大乘中观因果的实相是究竟空寂思想,令学教之人都能深信因果、理解因果和接受中观因果论的思想。

  5、显现般若空性思想在一切佛法中最为重要和微妙。若能依中观法门而修证,必能成就圆满菩提。

  6、中观的微妙甚深义,以因果这一通俗的教理来表现出"缘起性空"义和由此引申而来的"中道观"。

  7、显现中观学派开宗的旨趣,由于凡夫、外道的无明执著,才产生有、无,断、常等对立的概念,中观因果论对这些概念只有假名上的分别,没有实质上的不同,教导众生平等、无私的观念对待事物,从而破除无明执著,显示宇宙人生的实相妙理。

  又根据般若中观的教义认为菩萨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就佛果,必须修习和彻悟诸法本空才能达到目的。中观因果论的目的正是要众生修学六度万行的同时,必须见到诸法空性,这样才能通达第一义空而成就菩提。因为诸法性空不可得,所以性空法门才是一切菩萨趣向佛果的必由之路,也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教义,更是十方诸佛成佛的要道。如果离开"性空"义,世间则无道无果,也就没有成佛之道。如《法华经》所说: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50]

  如此体悟因果论,才是真佛道,才能在生活中潇洒自如:

  1、消除众生对因果理论的误解,引导众生走出邪因邪果的误区,淡化世人自私功利的关念,从而实现人间佛教的特色。

  2、加强众生对邪因果论(如自焚能生天等)的正面认识,使众生不被误入歧途而受伤害。

  3、中观因果论重在清除众生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错误理解和解释,以"缘起性空"、"真俗不二"、"中道观"理解因果,促使众生早成佛道。

  结 论

  以上即是站在中观学派的立场,依《中论》的文本线索,澄清中观学派对因果律的解析和基本观点。在论议中辨外道、断邪见,所谓"但破执大之迷,申大乘之教。"使人了解中观学派对因果律的看法最为深入,欲方便指引众生能由此通达大乘诸经的要津。由于中观教义融冶了大乘诸经的要义,若要详实而精确的依大乘经典逐一考辨还原,势必非我所能,本文仅以中观学派的因果概念思想加以说明,遗漏疏误之处敬请师长雅正。兹将以上所论,综述如下:

  首先,无论是任何学派和教派都有其思想和主张,对外道所主张有关因果概念的梗概加以辨析,阐述中观学派因果论的主要思想的宗旨。通过因果思想概述,叙述了中观学派因果论的一些外缘问题,透过这些外缘,认识佛教因果论所讨论的范围不但涵盖经验的层次,而且能贯穿时空的。显示中观教义所明缘起性空因果律,才能对宇宙万法的原理作个合理的解释。彻底明了因果关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即不离,才能更进一步了脱生死,共证涅槃。

  其次,主要以中观论的八不中道的中道观为根本,由缘起性空的宗旨出发,破各种偏执的因果之说。其讨论的重心乃是秉承:"三论所斥,略辨四宗:一、摧外道,二、折毗昙,三、排成实,四、呵大执。"之旨,破遣一切对字宙万有发生发展乃至灭亡的基本规律的偏邪之见。主要是指:因果律是本来如如不动,无始无终,相似相续,不可执其端;给宇宙万有一个完整的答案。从因果法的自性与他性考察,指出三藏十二部经皆是方便引导众生的诱饵,揭示出四缘无自性、他性,明了诸法实相是:自性本自空寂,毕竟清净不可得;进而以四谛中探索世出世间因果法,证明造作集则生苦,苦由集而生,修道才得证;以因缘法无我之辨,由缘空、因缘法无生而推知一切有为法皆空;又通过因中有果无果的讨论,看清有无二边之见的偏邪,说明因缘生法,无常变幻,其性本空,不可执实。令学教之人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因果理论,体悟一切事物因果束缚的根源在于愚痴和固执,而悟入缘起性空的自在境界。

  最后,以二谛思想贯穿通篇的中心论点,归纳二谛在世出世间的意义。为了说明本论以二谛为根本而阐述佛法,先谈了几种误解真俗二谛因果的论调。指出本论的宗旨是以真俗二谛而开演的因果论,从世俗谛说有善恶因果报应,利益人天,引导世人相信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从第一义谛说有真如法性、菩提涅槃,利益三乘。再说世俗谛缘生即是性空无生,无生就无所谓灭,申明了不生不灭、非有非无的中道实相。以二谛能产生二慧,说明二慧是三世诸佛菩萨法身父母。叙述了观因缘真谛,能生实智,观因缘俗谛,能生权智,修因缘真俗二谛,能生权实二智,二智圆满,即是如来自德圆满成就。中观因果论即是要启发众生正确理解二谛因果的关系,由二谛真理来指导修行,经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说明中观以二谛为本,阐述因果理论,即是阐述《中论》的宗趣,即是以中道实相为根本。

  总体说来,所有的误解和偏执都是"自性见"所引起的,且"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是吾人自心中的一把万能尺,度量着自己的命运,也刻划着人世间善恶的长短,更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个未来的"我"。所以龙树菩萨鉴于摩诃衍法门无量无边不可称数,又末世根钝福薄众生,虽寻经文而不能通达。故欲令开悟,并阐扬如来无上大法,而精轨力践,指点迷津,示以中道妙观,为钝根人遮拨迷障,开启通达大乘的快捷门径。篇幅所限,本文只是循中观教义所揭示的真理,将其中有关因果问题的轮廓,用实践佛法的观点略加阐述而已,至于详细的阐释则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1]《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大正藏》卷9,9中。

  [2]《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大正藏》卷9,7上。

  [3]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三<一念品第七十六>,《大正藏》卷8,386中-387上。

  [4]《大正藏》卷30,159下。

  [5]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大正藏》卷12,901上。

  [6]《大宝积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15,335中。

  [7]《三论玄义》,《大正藏》卷45,1上。

  [8]《大正藏》卷30,500下。

  [9]《三教平心论》卷上,《大正藏》卷52,785下。

  [10]《三论玄义》,《大正藏》卷45,1上。

  [11]同上。

  [12]同上,《大正藏》卷45,1中。

  [13]《中论》卷一<观因缘品>,《大正藏》卷30,1中。

  [14]刘常净著《三论玄义记》中国佛学院教务部印第30页。

  [15]2004年《法音》第四期,总第236期,15页--《佛教的轮回原理与事实》[斯]比亚达西长老著,妙中译。

  [16]《中论》卷二<观本际品第十一>,《大正藏》卷30,16上。

  [17]同上。

  [18]同上,《大正藏》卷30,16中。

  [19]《三论玄义》,《大正藏》卷45,1中。

  [20]刘常净著《三论玄义记》,中国佛学院教务部印,第33页10-14行。

  [21]《三论玄义》,《大正藏》卷45,1下。

  [22]《中论》卷三〈观时品第十九〉《大正藏》卷30,25下。

  [23]同上,《大正藏》卷30,26上。

  [24]《中论》卷四<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3中。

  [25]同上。

  [26]《中论》卷四<观邪见品第二十七>,《大正藏》卷30,38上。

  [27]《中论》卷一<观因缘品第一>,《大正藏》卷30,2中-下。

  [28]《中论》卷三<观有无品第十五>,《大正藏》卷30,19下。

  [29]《中论》卷一<观因缘品第一>,《大正藏》卷30,2中。

  [30]《中论》卷四<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2中。

  [31]《中论》卷四<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2下。

  [32]《中论》卷四<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3上。

  [33]《大智度论》卷八十,《大正藏》卷25,622上。

  [34]《中论》卷四<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3中。

  [35]《中论》卷四<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2下。

  [36]《中论》卷四<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3中。

  [37]《中论》卷四<观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4下。

  [38]《中观论疏》卷第十(本)《大正藏》卷42,154中。

  [39]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卷8,749上。

  [40]《十二门论》卷一<观因缘门第一>,《大正藏》卷30,160中。

  [41]《中论》卷一<观因缘品第一>,《大正藏》卷30,2下。

  [42]《十二门论》卷一<观因缘门第一>,《大正藏》卷30,160中。

  [43]《十二门论》卷一<观因缘门第一>,《大正藏》卷30,160中。

  [44]《中论》卷四<观涅槃品第二十五>,《大正藏》卷30,35中。

  [45]《中论》卷四<观如来品第二十二>,《大正藏》卷30,29下。

  [46]《大正藏》卷14,549下。

  [47]《中观论疏》卷第二(本)<因缘品第一>,《大正藏》卷42,20下。

  [48]《大正藏》卷25,61上~中。

  [49]《大正藏》卷8,223上。

  [50]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三<药草喻品第五>,《大正藏》卷9,19下。

《中观因果论蠡测(悟实)》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