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因果論蠡測(悟實)▪P4

  ..續本文上一頁二的道理。如《大品般若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49]說的是色空不二,哪裏會有兩體呢

  如果佛說相即的道理是對的,那麼主張真俗二谛異體的說法也不能成立。所以,若執二谛一體、異體便破壞了聖教二谛的真理,更破壞了中觀因果論真俗二谛不一不異的真理。

  中觀是一個對治的法門,佛說有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爲了對治衆生的偏執,甚至還有不少學教的人走得離佛法越來越遠,以致成爲邪知邪見。如果能通達中觀因果律,對于正確認識和理解佛法有很大的幫助。因爲中觀學派的宗旨在于"破邪顯正",破除了學人的執著和邪見,就能顯現佛法無所得的中道實相。只有正確認識和理解中觀因果理論才能正確修證佛法。中觀因果論對正確認識事物的現象有啓發性的作用。佛學是一門研究宇宙觀和人生觀的學科,中觀因果論主張宇宙萬物都是刹那生滅變化的,一切事物的現象都是由四大五蘊和合而成,沒有一個不變的自體存在,所以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中觀法門是智慧之路,能引導衆生趣向解脫的大道。中觀法門的修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對事物的生滅變化現象來認識諸法的無常性,從而斷除貪、嗔、癡等煩惱,使得本具的清淨自性顯現出來。

  中觀因果論能使衆生認識到人生的短暫和無常,而從聞思修,啓迪智慧,淨化心靈,同時行于菩薩道,以期實現圓滿覺悟的人生。

  1、弘揚中觀學派宗風,利用討論因果問題,顯示中觀以破邪顯正爲主旨,扶持正法久住世。

  2、破除邪因果論,佛滅度後外道前後相續興起,種種邪說紛纭,傳到中土也不例外,盜用佛教名詞和經文,自創邪說和扭曲佛教教義者時有發生,甚至學教的人也不能正確理解因果律。本論雖未能詳盡,但重在于從二谛思想出發,誘導衆生善待因果律,而行于中道。

  3、闡明中觀是從自性上體悟諸法實相,而非執著于幻有的表象;讓衆生理解中觀因果的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而證入中道。

  4、讓衆生深信因果,通過以中觀思想對因果律進行分析,真正正確認識和理解大乘中觀因果的實相是究竟空寂思想,令學教之人都能深信因果、理解因果和接受中觀因果論的思想。

  5、顯現般若空性思想在一切佛法中最爲重要和微妙。若能依中觀法門而修證,必能成就圓滿菩提。

  6、中觀的微妙甚深義,以因果這一通俗的教理來表現出"緣起性空"義和由此引申而來的"中道觀"。

  7、顯現中觀學派開宗的旨趣,由于凡夫、外道的無明執著,才産生有、無,斷、常等對立的概念,中觀因果論對這些概念只有假名上的分別,沒有實質上的不同,教導衆生平等、無私的觀念對待事物,從而破除無明執著,顯示宇宙人生的實相妙理。

  又根據般若中觀的教義認爲菩薩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就佛果,必須修習和徹悟諸法本空才能達到目的。中觀因果論的目的正是要衆生修學六度萬行的同時,必須見到諸法空性,這樣才能通達第一義空而成就菩提。因爲諸法性空不可得,所以性空法門才是一切菩薩趣向佛果的必由之路,也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教義,更是十方諸佛成佛的要道。如果離開"性空"義,世間則無道無果,也就沒有成佛之道。如《法華經》所說: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50]

  如此體悟因果論,才是真佛道,才能在生活中潇灑自如:

  1、消除衆生對因果理論的誤解,引導衆生走出邪因邪果的誤區,淡化世人自私功利的關念,從而實現人間佛教的特色。

  2、加強衆生對邪因果論(如自焚能生天等)的正面認識,使衆生不被誤入歧途而受傷害。

  3、中觀因果論重在清除衆生對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錯誤理解和解釋,以"緣起性空"、"真俗不二"、"中道觀"理解因果,促使衆生早成佛道。

  結 論

  以上即是站在中觀學派的立場,依《中論》的文本線索,澄清中觀學派對因果律的解析和基本觀點。在論議中辨外道、斷邪見,所謂"但破執大之迷,申大乘之教。"使人了解中觀學派對因果律的看法最爲深入,欲方便指引衆生能由此通達大乘諸經的要津。由于中觀教義融冶了大乘諸經的要義,若要詳實而精確的依大乘經典逐一考辨還原,勢必非我所能,本文僅以中觀學派的因果概念思想加以說明,遺漏疏誤之處敬請師長雅正。茲將以上所論,綜述如下:

  首先,無論是任何學派和教派都有其思想和主張,對外道所主張有關因果概念的梗概加以辨析,闡述中觀學派因果論的主要思想的宗旨。通過因果思想概述,敘述了中觀學派因果論的一些外緣問題,透過這些外緣,認識佛教因果論所討論的範圍不但涵蓋經驗的層次,而且能貫穿時空的。顯示中觀教義所明緣起性空因果律,才能對宇宙萬法的原理作個合理的解釋。徹底明了因果關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即不離,才能更進一步了脫生死,共證涅槃。

  其次,主要以中觀論的八不中道的中道觀爲根本,由緣起性空的宗旨出發,破各種偏執的因果之說。其討論的重心乃是秉承:"叁論所斥,略辨四宗:一、摧外道,二、折毗昙,叁、排成實,四、呵大執。"之旨,破遣一切對字宙萬有發生發展乃至滅亡的基本規律的偏邪之見。主要是指:因果律是本來如如不動,無始無終,相似相續,不可執其端;給宇宙萬有一個完整的答案。從因果法的自性與他性考察,指出叁藏十二部經皆是方便引導衆生的誘餌,揭示出四緣無自性、他性,明了諸法實相是:自性本自空寂,畢竟清淨不可得;進而以四谛中探索世出世間因果法,證明造作集則生苦,苦由集而生,修道才得證;以因緣法無我之辨,由緣空、因緣法無生而推知一切有爲法皆空;又通過因中有果無果的討論,看清有無二邊之見的偏邪,說明因緣生法,無常變幻,其性本空,不可執實。令學教之人能夠正確理解和認識因果理論,體悟一切事物因果束縛的根源在于愚癡和固執,而悟入緣起性空的自在境界。

  最後,以二谛思想貫穿通篇的中心論點,歸納二谛在世出世間的意義。爲了說明本論以二谛爲根本而闡述佛法,先談了幾種誤解真俗二谛因果的論調。指出本論的宗旨是以真俗二谛而開演的因果論,從世俗谛說有善惡因果報應,利益人天,引導世人相信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從第一義谛說有真如法性、菩提涅槃,利益叁乘。再說世俗谛緣生即是性空無生,無生就無所謂滅,申明了不生不滅、非有非無的中道實相。以二谛能産生二慧,說明二慧是叁世諸佛菩薩法身父母。敘述了觀因緣真谛,能生實智,觀因緣俗谛,能生權智,修因緣真俗二谛,能生權實二智,二智圓滿,即是如來自德圓滿成就。中觀因果論即是要啓發衆生正確理解二谛因果的關系,由二谛真理來指導修行,經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說明中觀以二谛爲本,闡述因果理論,即是闡述《中論》的宗趣,即是以中道實相爲根本。

  總體說來,所有的誤解和偏執都是"自性見"所引起的,且"菩薩畏因,衆生畏果。"因果是吾人自心中的一把萬能尺,度量著自己的命運,也刻劃著人世間善惡的長短,更爲自己量身打造一個未來的"我"。所以龍樹菩薩鑒于摩诃衍法門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又末世根鈍福薄衆生,雖尋經文而不能通達。故欲令開悟,並闡揚如來無上大法,而精軌力踐,指點迷津,示以中道妙觀,爲鈍根人遮撥迷障,開啓通達大乘的快捷門徑。篇幅所限,本文只是循中觀教義所揭示的真理,將其中有關因果問題的輪廓,用實踐佛法的觀點略加闡述而已,至于詳細的闡釋則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1]《妙法蓮華經》卷一<方便品第二>,《大正藏》卷9,9中。

  [2]《妙法蓮華經》卷一〈方便品第二〉,《大正藏》卷9,7上。

  [3]羅什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叁<一念品第七十六>,《大正藏》卷8,386中-387上。

  [4]《大正藏》卷30,159下。

  [5]若那跋陀羅譯《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大正藏》卷12,901上。

  [6]《大寶積經》卷五十七,《大正藏》卷15,335中。

  [7]《叁論玄義》,《大正藏》卷45,1上。

  [8]《大正藏》卷30,500下。

  [9]《叁教平心論》卷上,《大正藏》卷52,785下。

  [10]《叁論玄義》,《大正藏》卷45,1上。

  [11]同上。

  [12]同上,《大正藏》卷45,1中。

  [13]《中論》卷一<觀因緣品>,《大正藏》卷30,1中。

  [14]劉常淨著《叁論玄義記》中國佛學院教務部印第30頁。

  [15]2004年《法音》第四期,總第236期,15頁--《佛教的輪回原理與事實》[斯]比亞達西長老著,妙中譯。

  [16]《中論》卷二<觀本際品第十一>,《大正藏》卷30,16上。

  [17]同上。

  [18]同上,《大正藏》卷30,16中。

  [19]《叁論玄義》,《大正藏》卷45,1中。

  [20]劉常淨著《叁論玄義記》,中國佛學院教務部印,第33頁10-14行。

  [21]《叁論玄義》,《大正藏》卷45,1下。

  [22]《中論》卷叁〈觀時品第十九〉《大正藏》卷30,25下。

  [23]同上,《大正藏》卷30,26上。

  [24]《中論》卷四<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3中。

  [25]同上。

  [26]《中論》卷四<觀邪見品第二十七>,《大正藏》卷30,38上。

  [27]《中論》卷一<觀因緣品第一>,《大正藏》卷30,2中-下。

  [28]《中論》卷叁<觀有無品第十五>,《大正藏》卷30,19下。

  [29]《中論》卷一<觀因緣品第一>,《大正藏》卷30,2中。

  [30]《中論》卷四<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2中。

  [31]《中論》卷四<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2下。

  [32]《中論》卷四<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3上。

  [33]《大智度論》卷八十,《大正藏》卷25,622上。

  [34]《中論》卷四<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3中。

  [35]《中論》卷四<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2下。

  [36]《中論》卷四<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3中。

  [37]《中論》卷四<觀四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卷30,34下。

  [38]《中觀論疏》卷第十(本)《大正藏》卷42,154中。

  [39]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卷8,749上。

  [40]《十二門論》卷一<觀因緣門第一>,《大正藏》卷30,160中。

  [41]《中論》卷一<觀因緣品第一>,《大正藏》卷30,2下。

  [42]《十二門論》卷一<觀因緣門第一>,《大正藏》卷30,160中。

  [43]《十二門論》卷一<觀因緣門第一>,《大正藏》卷30,160中。

  [44]《中論》卷四<觀涅槃品第二十五>,《大正藏》卷30,35中。

  [45]《中論》卷四<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大正藏》卷30,29下。

  [46]《大正藏》卷14,549下。

  [47]《中觀論疏》卷第二(本)<因緣品第一>,《大正藏》卷42,20下。

  [48]《大正藏》卷25,61上~中。

  [49]《大正藏》卷8,223上。

  [50]鸠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叁<藥草喻品第五>,《大正藏》卷9,19下。

《中觀因果論蠡測(悟實)》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