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延福寿,二者皆能转动定业。唯有非善非恶的平常人,为数所局。你不是上等人,亦非下流人,就是被数所定的平常人。”
了凡先生听了能转数的话,有领悟处,因请禅师开示转动定数的方法。禅师曰:“汝若欲转定业,就要痛改前非,极力行善,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三业精进,就能把孔先生算出的定业转动。恐怕你记不得,我告知你一个方法:用两个口袋挂于胸前,一置黄豆一置黑豆。行一善事,拈一黄豆于黑豆袋中;行一恶事,拈一黑豆于黄豆袋中,将所行之事逐日登记,久之自能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是名行功过格。”
了凡先生听禅师开示,便皈依禅师,要求出家。禅师善能观机,说你这样人,不是出家的根机,各有因缘,你暂时做个好人,来生再来出家。大凡具眼的人,不是出家的根机,就不给人轻易剃度。了凡先生没有出成家,仍然去科举,遵守禅师训言,力行善事,孔先生的话,就不灵验了。以前算的考列第三名,现在名列第一。知道由于行善转动定业,益加精进,广修善法。回去对他夫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要出家,禅师不允许。我当在家人,没有儿子是大憾事。据云谷禅师说,修福能转定业,兹已验矣。吾初以为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禅师却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于是发愿力行善事三千桩以求子。夫人想三千桩善事那能做毕,遂亦发愿帮同其夫行善,以满善愿。行一善事或说一句好话,就在历书上打一个红圈。不久三千桩善事圆满,果生一子。浅浅的行世间善事,尚能转动既定之数,所以俗话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天福报,是有漏之法,一个欲界就具有六道轮回,色无色界与欲界同是一天,即或生到非非想天,也还是个凡夫。禅师说他是个凡夫,才改名了凡。但是他没做到了凡地步,名不称实。
你我学佛法的人,初步功夫,可以跟了凡先生学。再进一步,应跟诸佛菩萨学。佛为究竟圣人,超出三界。要超出三界,了生脱死。当最小的圣人,也要破除我见,而后方能了生死,断烦恼。若男若女、若僧若俗,都不要执著有个我。只这我见一层,大家都难逃出这个圈套。以执我故,有很多苦境往头上堆。无量劫来吃的亏,就是吃的我的亏,何曾吃了别人的亏?大家莫要误会“我”字所指乃是张某吃了张某的亏,李某吃了李某的亏,并不是我此时说话的我。就“我”字分析讲,一边是手,一边是弋,手里拿著戈,不自杀,便要杀他,所以谁将我当为我,即是闯著鬼。破除我见证小果,断分段生死。十使烦恼皆由我起,为我故贪,为我故嗔,为我故痴。生老病死苦、五阴炽盛苦,莫不因我故有。设无有我,则十使烦恼无所寄托,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学佛法人,最浅近是破我执,了分段生死,不受胞胎之苦。再进一步破法执,了变易生死苦。变易即是心行变易,名变易生死。二死永亡,即圆成菩提;空至无可空处,就是妙有。所以说学彿法者,深者见深,浅者见浅。最低限度,也要习空观。不然有人说话闯著,就好像闯著我了,当时脸色就变了。看见人脸色不好,也闯著我了。从前有个国师,既称国师,皇帝当然常接近他。有位宰相,心生嫌嫉,然不敢说。有一天宰相看见普门品中说,有“漂堕罗刹鬼国”句,就去玩弄国师。问怎样叫做漂堕罗刹鬼国?国师就将宰相名字喊了一声。那个宰相位居极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向来骄慢成性,闻之勃然变色。国师说:“宰相呀!此时就叫做漂堕罗刹鬼国。”你我学佛法的人,不能空法执,也要空我执。再不能也要学了凡先生,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最浅浅亦要学做人之道,持五戒行十善。不然眨眼之间,人身会失去的。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说多了打闲岔,还是修行的好。
三性
昨日讲三性,我于思惟上得点好处,所以再为大家讲讲。三性义理很是紧要,常常如是薰习,修观行功夫,则道心易进,应细心谛听。昨天讲完经以后,我向本分上会会,当时似乎开了一点窍,自有所得,愿与众共之。
三性在喻上讲,圆成实性譬如麻,依他起性譬如绳,遍计执性譬如蛇。向来讲教者讲三性,总是只讲麻、绳、蛇,不能启人道心。所以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因不能往自己身上体会,都在文字上摸索,黑的是字,白的是纸,不但不能对治习气,还不肯对治。所以说学佛法总要向自己本身上体会,才能得受用的。
圆成实性,乃圆满成就义,如麻能成就绳,又能成就蛇,即你我分上之本性,此性与十法界为依,能随十界造作之缘。故造佛则成佛,造菩萨则成菩萨,乃至造天堂则成天堂,造地狱则成地狱。一切悉皆圆满成就,故名圆成实性。
依他起性即十界中随举一界,已成者为依因依缘之所成。如依麻及人工,造成绳。其相是幻化之相,观相原妄,观性原真。
遍计执性,即凡愚在依他起之五阴身上,妄想执著认以为实。如不知绳是麻之假相故,并于依他起之身上又起一个执著,执以为我。众生不能作佛,不能作菩萨,不能作声闻,不能作缘觉皆因执我之故。四圣皆以不著我而成故。凡愚顶了一个男身,便执此男身为我;顶了一个女身,便认此女身为我。男女假相看不假,故种种苦向我头上堆。若知无我,苦叫谁个受呢?其实三性中都有真我,何以故?圆成实性即真我。依他起性,相是假我,如绳;性是真我,如麻。遍计执性,如麻随人工缘成绳,绳随遍计缘成蛇。蛇不离绳,绳不离麻,三性一际,凡愚安知。如知四大五蕴是依他起的假相,就知道圆成实性。如知遍计蛇相本空,蛇性亦空,即知绳矣,知绳又知麻矣。故曰三性一际。
众生将此色身认为我,故受我之害。为我而起贪嗔痴,造诸恶业,周遍计度而有种种造作。有了这个我,就要好衣服、好饮食、好眷属,虽是遍计本空,而因果不失。
你我将法及喻想想,身不是我,如是绳不是蛇;就喻还易懂,说到本身上,就空不了假不了,亦不肯如是修观想。不但世人看不破,学佛法人亦看不破。还不肯习无我的观想,故我见牢不可破。因为有我故,一切苦恼都往我头上堆,这就是众生的人我执。大家若在本来无我上体会看透了,自然就不造罪了。
依教典修学,则知决定无我相,亦无我性,譬如绳上绝对无蛇相,亦无蛇性。蛇性是毒性,翳眼见之有蛇之相,复有蛇性,以有毒性故,不敢近之。众生遍计执我,无异绳上计蛇,会得是妄,就会到依他起上。识得遍计本空依他无性,就达到本性。如知道是麻,即会归绳之本体。声闻人看破了一半。看破人我执,不能破法我执,执五蕴法为实有,执有身,故灰身,执有心,故泯智,知无我,故能了生脱死,超出三界。执有五蕴法故,不敢在生死海中行幻化行,恐被所染也。诸佛菩萨知四大五蕴有是假有,无非因缘和合幻化之相。能于幻化相上认性,知皆为真性随缘,故于依他起上起作用,修幻化行,成幻化佛,度幻化众生。依他起者,依法性起也。诸佛菩萨证圆成实性,故能随缘,随依他之缘,使菩萨行成,是圆成。依他起性,随遍计之缘而不障碍,是圆成遍计执性。在佛分上一真一切真,证圆成实性故;在众生分上一迷一切迷,遍计执故。
三性又名三无性,三性一际。言三性者,遍计虽妄有,蛇不离麻故。依他为假有,绳不离麻故。圆成为实有,全体即麻故。言三无性者,遍计之蛇无蛇性故。依他之绳,无绳性故。圆成二字是名词故。圆成实性何以在众生分上说是名词?以只解说,不能亲证故。譬如口中说火,存火之名,而无火之实。若实有者,说火则应烧口。众生说圆成,亦如说火,为言语相。若说圆成便是圆成,又何必修行。
三性一际,知遍计所执蛇未离麻。依他起之绳,亦未离麻,即不离自性也。是智人才知遍计是蛇,依他绳,圆成是麻。愚人不知,故不能破情计之我,亦不肯对治。其已知者,亦是解知而非证知。宜在此解知上修观,往自身上会。观行纯熟,知本无我,就不能在我上造罪,不能因我起烦恼。如是著力行去,深深的好处纵得不著,浅浅的也能得点受用。由浅至深利益无穷,期各勉之。
念佛法门
讲起学佛法,我们都是“盲人摸象。”怎么叫盲人摸象呢?有一国王,其宰辅大臣都是瞎子,王以象令众辨象之形。有摸象尾者,谓象如扫帚;摸象腿者,谓象为柱头;摸象腹者,谓象如筲箕;摸象鼻者,谓象如碓嘴;摸象耳者,谓象如瓢;于是群起争论,各执一说。象喻整个佛法,盲者即吾辈学佛法之人,依教典学了一点,就是摸著象的一部分。若通达全体佛法,就是摸著的全身。然无论摸著象的若尾、若腿、若腹、若鼻、若耳,总算摸的是象,还没摸到马身上,牛身上去。
你们念佛,现在来摸念佛法门,有四种念佛,于中有总有别,持名念佛是总,观相念,观想念,实相念是别。因为观相念必须兼持名,一边观相,一边持名。观想念亦是一边观想,一边持名。实相念佛亦是一边观实相,一边持名。倘若观相,观想,观实相,而不持名,则是依教修止观,非念佛法门。四种念佛,虽说有总有别,然而总不碍别,别不碍总。不会用功的人,终日念佛,却未念著一句佛。大家要审察那种应自己的机,即用那一法念,这是关于自己的善根,触著因缘,如法修学。功夫用的得力,就是过去生中八识田中落下影子,遇缘发动。功夫不得力,是与过去所修善根不相应。无论那一种念都要一门深入。如果这个种子发现,就这样用用,那个种子发现,又那样用用,功夫即不能纯。功夫用好的,摸著一门,只向这一门上用功。观相一直观相,观想一直观想,那是有功夫的人,才能不打失,也就是功夫落堂的人。怎样叫落堂呢?打个譬喻,譬如在打七中,除过斋堂,上架房,养息外,其余的时间,均要在殿上。假设借故不上殿,是身未落堂;已在大殿,是为落堂。此是说事相上的落堂。再讲无相的落堂是从心起念,还落心中。以始觉智,念本觉理。如灯发光,光还照灯。一念如是,念念皆如是。一枝枝香,一…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