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方立天)

  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

  方立天

  中国佛教华严宗以对宇宙整体把握的理论思维见长,它的事事无碍论更表现出独特的境界追求与哲学特点。本文拟从界说事事无碍切入,分析事事无碍论的内容,进而揭示该论说的哲学底蕴与逻辑性格,理论基础与中国特色。

  一、事事无碍论的界说

  事事无碍论,由华严宗人提出,是最能代表华严宗理论特征的学说。从华严宗学者的有关论述来看,事事无碍的意义是:

  第一,佛的殊胜境界。华严宗以事事无碍为法界缘起的境界。所谓法界缘起是指诸法相即相入的缘起,也即整个宇宙的诸法都浸没于相即相入的缘起关系之中,这也称为“大缘起陀罗尼法”。“大”,盛大,表示无所不包。“陀罗尼”,意为总持,表示能持不失的智慧力,“大缘起陀罗尼法”,被认为是华严宗人奉持法界缘起观时宇宙的整体面貌,其特征是事事无碍。华严宗人还说,毗卢遮那佛在“海印三昧”中应众生的愿望而示现的境界,就是法界缘起,也就是事事无碍的法界。“三昧”,即定。海印三昧也称“海印定”,被称之为佛在说《华严经》时所入的三昧。华严宗人说,当佛入海印三昧时,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法都同时在一心中印现,犹如深渊大海,湛然映现一切景象一般,一切法都相即相入,相摄相容,圆融无碍。如此在海印定时客体化出现象世界、宇宙整体,是毗卢遮那佛的境界。

  第二,宇宙的最高层次。华严宗人把宇宙全体归结为四类,称四重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强调众生在修持过程中要依次了解这四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被置于最后,意味着是修持的最高境界,显然这是从价值意义上说的,然而,四法界说也包含了从不同角度对宇宙所作的分判,论及现象、本体、现象与本体的关系以及现象与现象的关系,给予层次性的安排,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事事无碍法界是宇宙的最高层次。

  第三,观法的最后目标。华严宗人提倡法界三观或四重法界观,作为证入法界的观法。法界三观的第三观“周遍含容观”,也就是四重法界观的最后一重事事无碍法界观。这一观法的对象,即现象界的一切存在,是一一都互相周遍地含容着,彼此都互不妨碍各自的存在,这是四法界的归依,也是观法修持的最高目标。

  第四,真如本觉。法藏说:“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观。犹如大海,因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象不现。”(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大正藏》第45卷,第637页中。)这是说,海印三昧所示现的事事无碍境界,就是真如本觉。真如是指这种境界的真理,本觉是能动主体性。真如与本觉、理与心的合一,就是佛的境界,就是事事无碍境界。

  从上述事事无碍的界说来看,含有境界论、认识论、宇宙论、修持论的内容,这是华严宗人的重要理论创造。值得注意的是华严宗事事无碍论的特殊之处,即事事无碍法界是佛在海印三昧中所示现的种种无碍事象,是佛的圆明性德的呈现,称“性起”缘起(法界缘起)。法藏认为,这种佛境的缘起是出自“法性”(一心法界),是佛心本来具足一切功德,能不假修成而随缘示现。这是最圆满的缘起。法界缘起是佛的性德的起现,与其他缘起不同,它不论及生死流转的现象,它的每一法都具价值意义,法界中的一切存在都具有无比的价值,同时,这种存在都是缘起性空的,都是没有自性的,也就是说,是以性空之理作为通于一切的根据,从而避免了万物因有自性而势必互相妨碍的理论困难。

  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是一种缘起实相论。佛在海印三昧中印现的境界被认为是宇宙的真实本相、真实本质,是对无限差别的宇宙全部现象的最圆满、最究竟的映现。事事无碍法界是佛在海印定中,自心客体化出的现象世界,在华严宗看来,这是佛对现象界、对种种现象之间的关系的最真实、最正确的体悟与把握。这反映了华严宗人对宇宙现象界的基本看法,表现出了华严宗人从主观方面调和、消除一切差异、对立、矛盾,以摆脱、超越各种烦恼、困惑、痛苦的愿望。由此我们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说,这是从佛教修持出发阐述的宇宙现象论,是一种现象圆融论。

  二、事事无碍论的内容

  华严宗人事事无碍论的内容包含两个理论要点: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

  六相说是华严宗人继承并发展地论师的理论而成的。《佛地经论》在解释《华严经·十地品》时立有一个凡例,即应用总、别、同、异、成、坏“六相”以说明经文每种十句的关系和理解每种十句的内容。智俨由此体会华严法界缘起的相状也不外乎这六个方面,于是就用来解释缘起现象。法藏由此更进一步联想和推论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也都是由六相体现的错综复杂的缘起关系,他对六相作了这样的界定:

  总相者,一含多德故;别相者,多德非一故,别依比(止)总,满彼总故。同相者,多义不相违,同成一总故;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各异故。成相者,由此诸缘起成故;坏相者,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大正藏》第45卷第507页下。)。

  又作颂文说:

  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类自同成干总,各体别异现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一乘(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大正藏》第45卷第508页下~509页上。)。

  这是说,缘起事物的全体(一)是总相,事物的各部分(多)是别相。事物的各部分虽形相各别而和合同成一体,是同相。事物的各部分虽同成一体,然又各不相同,是异相。事物的各部分和合成一体,则此事物成,是成相。事物的各部分不和合,各部分的本质不变,是坏相。法藏在《华严金师子章》中以金狮子为比喻,说金狮子是总相,眼、耳等不同部分是别相,眼、耳等同一缘起形成狮子是同相,眼、耳等彼此各不相同是异相,眼、耳等和合成狮子是成相,眼、耳等各自独立而不和合为狮子是坏相。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则以房舍为比喻来说明六相,梁、柱、砖、瓦等总成一房舍,是总相,虽是同一房舍,梁、柱、砖、瓦等各为房舍的不同组成部分,是别相,梁、柱、砖、瓦等,形相有别,而和合同成一房舍,是同相,梁、柱、砖、瓦等虽同成一房舍,但迭互相望,各各相异,是异相,梁、柱、砖、瓦等彼此相依相成,和合成一房舍,是成相,梁、柱、砖、瓦等,本来各自独立,不作房舍,是坏相。以上总、同、成三相,是就无差别方面而言,指全体、整体,别、异、坏三相,是从差别方面说的,指部分、片断。无差别与差别、整体与部分是自在相即,圆融无碍的。

  十玄门是华严宗人受《华严经》思想的启发构思出来的。《华严经·贤首品》在描述佛的境界时,说一粒微尘中有无量刹(世界),而这些世界又具有染净、广狭、有佛无佛等不同的情况,犹如“天帝网”一样。天帝网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天神帝释天宫殿里的珠网,闪闪珠光,交相辉映,层叠不穷,重重无尽。《华严经》在阐发教理时,还常用教义、理事、境智、行位、因果、依正、体用、人法、逆顺、感应“十对”名目,来说明林林总总、纷繁复杂的宇宙万物之间的圆融无碍关系。智俨受此启发,撰《华严一乘十玄门》,创立十玄说(注:见《大正藏》第45卷,第515页中。),宣传十玄妙法门。后来,法藏又发展了智俨的十玄说。为了区别二人立说的某些不同,称智俨所立为“古十玄”,法藏所立为“新十玄”。新十玄与古十玄的主要不同是,将古十玄的“诸藏纯杂具德门”改为“广狭自在无碍门”,“唯心回转善成门”改为“主伴圆明具德门”。其次是,两者的安排次序也不一致。根据法藏较后期的著作《华严经探玄记》卷一(注:见《大正藏》第35卷,第123页上、中。)所论,并结合《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等的论述,新十玄的具体名目和涵义是:

  “同时具足相应门”。“同时”,无时间先后之分。“具足”,无所遗漏。“相应”是不相妨碍。此门是说,因缘和合而起的每一事物,都一时圆满具足而又彼此互相照应,映现宇宙的最高真实。这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无时空差异的一体世界,或者说,宇宙万物同成一大缘起,全宇宙是万物和谐共存的统一体系。此门是事事无碍法界的总相,最为重要,以下九门都是此门的别义和发挥。

  “广狭自在无碍门”。“广”,广大。“狭”,狭小。至大之物与极小尘毛,互相包容。广可入狭,狭可容广,广不碍狭,狭不妨广,广狭相即,任运俱现,自在无碍,这一门是从空间范围方面说的,意思是,无论事物的广狭,大小多么的各不相同,但都相即相容,圆融无碍。

  “一多相容不同门”。“一”指本体或个别事物,此处指个别事物。“多”,千差万别的种种事物。事物都是相对的,都能互为自他,任何一个事物都能总摄其他事物。就法界缘起来讲,一个事物与众多事物彼此有相容相摄的意义。“多”能容“一”,“一”也能容“多”。“多”中有“一”,“一”中有“多”,彼此相容。“一”能容“多”而不失“一”,“一”“多”历然,各不相同。“一”与“多”相容而不相混同。

  “诸法相即自在门”。此门的相有异体相即和同体相即两类。异体相即是说,因需待外缘而得果,由此而与外缘相即。相即是不离的意思。如一月当空,万川印影,月非影,影非月,然月影不离,相即无碍。同体相即是因不待外缘,而自身具足果德,如众生初发心作佛与成就佛果,即为同体相即。如此两种相即,自在成立,无障无碍,为诸法相即自在门。

  “密显隐了俱成门”。“隐密”,隐覆,是里。“显”,显了,是表。这是说宇宙的一切事物是互相容摄的,若此物容受彼物,那此物是显而彼物是隐,若彼物摄受此物,彼物是显而此物是隐。由于此物与彼物互为隐显,同具…

《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方立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