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其力最大”, 如是无明住地为,于有爱数四住地其力最胜,恒等数上烦恼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惟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
此经所说之“无始无明”有时又称为“根本无明”,指“法执”,在成佛的刹那才能断尽。这对初机行者来说,根本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行者见道,从凡夫跻身于圣者行列,是一个质的飞跃,其所破无明具有决定性的地位,也可称破无始无明。察南岳所言,他固然有时是在《胜鬘经》所示含义上使用“无始无明”,但更多的时候,“无始无明”是指无明中的根本性部分,大体上相当于“我执”。同时,南岳又将《胜鬘经》中的“起烦恼”改造为“有始无明”,根据上下文,“有始无明”大体上相当于“法执”。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以下简称《无诤门》)中,有一段关于无始无明与有始无明的论述: 未睹色时,名为独头无明,亦名无始无明,亦名不共无明。若眼不对色,则不能生爱,无伴共合故,无爱、行二法,不能于中种识种子,是故名为无明、独头无明、不共无明。……无明共爱合故,名之为伴,能作行业,名为始生,是身初因,是故为无始无明(根据文义,当为“有始无明”——笔者)。 无始无明是根尘相对以前,心性尚未落于具体时空(眼等五根与外境相对是空间的展开,意法相对则体现为时间)时的生命状态;有始无明则是现实生活中念念流转的人生。前者具有先验的特质,后者则是经验中的一切。前者恒常存在,故称“无始”;后者根尘不对时则出现间隙,故称“有始”——始于根尘相对之刹那。二者之中无始无明更为根本,有始无明是在此基础上的具体展开。
慧思剖析了无明的形态与层次,那么当如何破此无明,从而了生脱死呢? (二)无始空与毕竟空
关于破除无明的方法,小乘提出以现观十二因缘之流转,对十二有支的每一支进行直观的审视,从而认识到这种流转纯苦无乐,在厌离心的基础上进行逆顺两种正观。这种在定心基础上的深观内省,其成就即为对此十二因缘的超越,从而超出生死。《稻杆经》已具有大乘精神,提出观十二因缘“无生无作,非有为,无住无为,非心境界,寂灭无相”。《大般涅槃经·应尽还源品》则说佛在灭度前重复三遍而告徒众: 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灭寂光,名大涅槃。
这段话提出观十二因缘、尤其无明要解脱、涅槃寂静以从生死束缚中解脱的方法,核心是观无明的实相,可谓大乘观十二因缘的诀要。
慧思提出观无明的方法与《稻杆经》、《涅槃经》的思路是一致的,但从表述上来说则受龙树的影响更为明显。
慧思说“是无始空破无始无明,毕竟空破有始无明”,在《随自意》中,“无始空”与“心性空”、“性空”所指相同。无始空、毕竟空、性空等属于十八空的内容,见于《大品般若经》卷一与卷五,龙树在《大智度论》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大品》解释毕竟空:“何等为毕竟空?毕竟名诸法毕竟不可得,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毕竟空。”
《大智度论》中对毕竟空的解释既深且广,概括来说有以下几层意思:
1、毕竟空的基本含义是“破诸法无有遗余”。
2、毕竟空中不仅因缘所生之“法”空,因缘本身亦空,“无有乃至一法实者”。
3、毕竟空主要对治见多众生,“见多者,为分别诸法,以不知实故而著邪见,为是人故直说诸法毕竟空。复次,若有所说皆是可破,故空,所见既空,见主亦空”。
4、毕竟空建立在有为空、无为空的基础上,因此不仅世法空,出世法亦空,涅槃亦空,以此破除对佛法与解脱的执著。
可以看出,龙树所论之“毕竟空”主要用来破法执。慧思说“毕竟空破欲念心”、“毕竟空破有始无明”,他实际上是在两层含义上使用“毕竟空”:第一,对于初见道得无我的行者来说,习气仍在,法执尚存,应观毕竟空以扫除余习。这是人们在习惯意义上使用毕竟空。第二,对于尚处于资粮位、加行位的学人来说,可用此观洗涤自心,使烦恼转薄,心得寂止,渐次入道。前者是得无始空的后续修习,后者是观无始空的准备。慧思的这种用法或许是受了罗什的启发,《思惟略要法》中“诸法实相观法”说:“法忍者,当观诸法甚深清净,毕竟空想,心无挂碍,能忍是事,是名法忍。新发意者,虽未得是法忍,当如是修习其心。”得法忍,是观毕竟空成就的表现,对于“新发意者”来说其直接目的显然非证法忍,而是调心入道的前行之一。
龙树释无始空乃针对印度历史上外道执世界有始或无始的邪见。“外道谓一切有法之初为世界始,外道谓涅槃以有始能化作万物,即名为造化也。”龙树认为这种执世界与众生有始的观念是错误的,故以无始破之;同时,认为执世界、众生无始的观念同样也不可取,这是执世界、众生为实有的另一种表现,故以无始空破之,“以宿命智见众生及法毕竟空,以是故说无始空。”证无始空者即得“一切智”,证人无我。罗什关于“众生忍”的说法是对龙树“无始空”的极好阐发: 又观众生无初无后,若有初者,则无因缘,若有因缘是则无初,若无初者,中后亦无,如是观时不堕常断二边,用安隐道观诸众生,不生邪见,是名众生忍。
这是远离断常的中观思想。《十地经论》卷八所说“一切相智分别观”中提到过“无始观”: 无始观:中际因缘生故后际生,随顺缚故,如经,无明因缘行因缘(“行因缘”疑为衍文)能生存,余亦如是,无明因缘行是生缚说余亦如是故。 这是顺观十二因缘的无穷流转,是观还灭的准备,只是观还灭证解脱的一部分。
慧思的“无始空”因为是联系到心性来说的,所以与以上所说有所不同。龙树等所说的“无始”是一类外道在禅定中观察众生生死流转所形成的时间概念——没有开端的时间、无穷尽的流转。慧思认为凡是时间现象中的具体烦恼、心念皆为“有始”,无始是在此背后的与具体心念若即若离、非即非离的深层心理结构,即心性。如果从一念具十二因缘的角度来说,有始无明与无始无明同时具足,只是深浅不同而已。而为了便于理解与操作,他又常将欲念心与有始无明联系起来,观欲念心证毕竟空;将未念心与无始无明联系起来,观未念心证无始空。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与其文化背景是紧密相关的。龙树所面对的执无始的外道因其有禅定经验故坚执不舍此见,龙树所以以空破之。而慧思所面对的“新发意菩萨”、“初机行者”对世界有始或无始的问题大多没有切身的感受,所以从当下这一念讨论有始无明、无始无明更有价值,观空才有的放矢。前者从宇宙起源论上来说无始,后者则具有某种本体论的特色。虽有此不同,但二者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即破除我执。 (三)藏识与转识
无明既然是生死的根源,它据于人从浅至深的心理世界,破此无明应当观空,那么打破(或转化)无明的主观力量又是什么呢?《十地经论》卷八讲到十二因缘的还灭门,世亲提出应从观“赖耶”与“转识”从而现证空性的观点,这对慧思影响很大,他说: 愚痴凡夫用六情识,初心菩萨用二种识:一者转识,名为觉慧,觉了诸法,慧解无方;二者名为藏识,湛然不变,西国云阿梨耶识,此土名为佛性,亦名自性清净藏,亦名如来藏,若就随事,名智慧性,觉了诸法时,名为自性清净心。
这种关于“藏识”的含糊说法是当时佛教界的普遍现象。《十地经论》中提及阿梨耶识、自性清净心、解脱如来藏、法界藏等思想,当时学者以其中的阿梨耶识、自性清净心与《楞伽》所谓如来藏心、《涅槃》所谓佛性同,说为真常净识。慧思使用“藏识”虽有多种名称,但他主要意指“如来藏”,为一切净法之所依,乃出世之本性,他说: 藏识者,名第八识,从生死际乃至佛道,凡圣愚智未曾变易,湛若虚空,亦无垢净,生死涅槃,无一无二,虽假名亦不可得,五根不能见,无言能空,何以故?无空无无想,亦无有无作,不合亦不散,亦相法亦无,善恶虚空华,解即会其如,能了是圣人,不了是愚夫,法虽无一二,愚智不共居,不了是有为,了者即无余。 由于慧思又称藏识为“自性清净心”,这就与前文他称无始无明为“自性清净无始心”(有时亦直呼“自性清净心”)似乎有雷同之嫌。的确,在他对二者的描述用语上确实有相似之处,但倘若深究,二者的区别还是不难发现的:藏识乃出世之本体,具有如来藏所具的种种特性;无始无明是妄念思想未生时所袒露的心体,《无诤门》中将“心”分为“心性”与“心相”两部分,可见其最多为世间之本体,倘进求出世法还要进一步观“心性空”。从根本上来说,倘环境污染 能现证诸法“性空缘起”的实相,那么心性就只是世间心之“性”。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直观到无始无明的存在已属不易,这必须要关闭六根才有可能。
藏识既然凡圣共有,那么区分凡圣的就是能否对之觉了了。这种“觉”的功能是慧思所说“转识”的基本特性。
一般来说,“转识”指前七识。转,转变、改转、转超、转易之义。谓前七识以赖耶为依,缘色、声等境而转起,能改转苦、乐、舍等受,转变善、恶、无记等三性,故又称为“七转识”。《大乘起信论》中,转识指五意之第二,“无明门”之“转相”,于识体门称为“转识”,即转变业识(为五意中之第一)之根本无明为能见之识,亦即与业识之同时,转生见照之主观作用。慧思作《随自意》的时代,《大乘起信论》尚未译出,故不可能受其影响,但他所用的“转识”却与《大乘起信论》所说有不谋而合之处。
此“转识”,慧思又称之为“第七识”,其特征是“能觉”、“能转”,是从生死至涅槃的枢要。他说: 凡夫六识名为分张识,随业受报天人诸趣,菩萨转名第七识,能转一切生死恶业即是涅槃,能觉凡夫六分张识,令无变易,即是藏识。此第七识名金刚智,能破一切无明烦恼,生死结使,即是佛法。譬如健将,降伏四方夷狄怨贼,诸国弭伏,皆作民子。第七健识通猛金刚,决断诸法,亦复如是。
此“第七识”与凡夫六识相区别。凡夫六识是轮回造业的主体,“第七识”则是转变此流转的主观力量(智者在《觉意三昧》中称之为“反照识”),二者虽有入生死、趣涅槃的不同结果,但在体上并无二致,导致其不同结果的原因在于二者“用智有异”,即对意识、意根的运用不同。慧思认为,六根、六识之中,意根、意识具有前五根所没有的特殊作用: 众生五识但能当境,能知现在五尘之事,不能究竟嘱当受持,然此意根虽无处所,遍能嘱当五识之事,然其意识都不曾往与五识合,虽无往还,能悬嘱当五尘、五识因缘之事。虽无住处,嘱当五识计较思维,远近受持,皆悉不忘。善、恶、无记,亦复如是。如是意根、意识,虽无处所,亦不动摇,如梦中识,六能觉了,总摄六根之事。
前五识的作用是直接感知外物,意识则有记忆、判断、推理等作用。前五识、五根的作用必须当境才能现起,而意识、意根由于对前五识有觉了的作用,故能总摄六根。由于意根“遍能嘱当五识之事”,所以其地位、作用非常关键,凡、圣的区别亦在于此:
凡俗愚人,是六种识随缘系缚,亦不能知五根有处,意根无处,谓各各缘,不能了知总别之相,是名凡夫分张识相,生死根栽。
凡夫的特点是,随时随地地不断攀缘种种境界,从不停息,更不了知事实真相,所以处于不停的流转之中,意根的能觉作用,在凡夫地虽然存在,却未发挥作用。菩萨则异于此: 新学菩萨用第七识金刚利智,观察五阴、十八界等,无有集散,虚妄不实,无名无字,无生无灭,是时意根,名为圣慧。……圣名无著,亦名清净,能度众生,立照为圣。无著者,以圣慧根觉知六根空无有主,觉知六尘无色,觉知六识无名无相,如是三六,无灭、无取、无舍。断一切受,故名无著。虽知己身及外众生诸法实相,亦能生知众生根性,是故名圣,得阴界实相,舍一切著故,名无著。若无爱著,即无染累,了知诸法,自性清净,毕竟寂然。 从中可以看出,慧思所谓第七转识是意识、意根觉了作用的开显,是对意识、意根在凡夫位时随缘系缚(“六情识”)的被动地位的改转,增加觉照的力量,如理思维、观察,直观地认识到佛所说的诸法实相,从而转生死为涅槃,获得解脱。当这种力量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即意根转名为圣慧根,意根“觉”的作用成为圣慧根“照”的功能,而从体上来说,二者并无二致: ……是故佛言,众生性即菩提性,菩提性即众生性,菩提众生无二知,如此作天人师。凡夫六根,圣人六根,是凡圣根,无一无二,不觉是凡夫,觉了是圣人,生死烦恼根即是圣慧根,凡夫丑陋不净身,即是相好妙法身。 可见,初心菩萨所用的两种识,无论是转识还是藏识,在凡夫身上都是各有根据的:藏识凡圣皆具,转识则是意根觉了作用的发挥。所不同者,凡夫虽有觉了的潜能但未能正确的运用,所以其本具的如来藏的性德隐而不显,只能称为自性清净“藏”,而菩萨由于正确地使用了觉照的作用,转意根为圣慧根,觉了诸法毕竟空寂,开显自心本具的光辉,所以其藏识称为自性清净“心”。
虽然说“凡夫丑陋不净身,即是相好妙法身”,但凡夫丑陋不净身并不等于相好妙法身,二者在功用上尚有天渊之别。倘用“六即”理论来说,凡夫只是“理即佛”——从道理上来说是佛,或者,凡夫理体与佛不二,从凡夫跻身圣贤之列,获得诸佛之福慧,尚需脚踏实地的实践。
总之,慧思大师《随自意三昧》思想的核心在于对无明的剖析和对空观的重视,并以观慧打破无明,从而开显如来藏的种种功德,这一思想奠定了他后面几部作品,如《无诤门》、《安乐行》等的基础,并是其高足智者大师作进一步发挥的基础。(待续)
《天台宗随自意三昧研究》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