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亦以无我故。不能作主。知此即破行阴。识即心识。对所识之境。而显能识之识。所识不现前。能识即不显。即破识阴。是为第四念处。观法无我。能观五阴无我。观成即出三界。若观未成。当藉观对治。去一分执。显一分观智。佛住世时。令众如是修。佛灭度时。亦令众如是修。是第二遗嘱。三恶性比丘与默摈。默即不与讲话。摈即迁单。默摈即软迁单。是第三遗嘱。四结集经藏。首置如是我闻等。六种成就。总为信成就。堪可令人信故。是第四遗嘱。又“一时”者。约别三时言。此经在般若时。十三转中。为后转时。“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为法王。于法自在。
“舍卫”此云丰德。福德丰厚也。是波斯匿王国。“祇树”者。树为只陀太子所有故。于佛初成正觉时。给孤独长者。闻佛成道。身毛悚然。踊跃欢喜。欲请佛说法。佛默然允许。长者归国。遍觅道场。唯只陀太子园。可以建立。“只陀”此云战胜。因战争得胜时生故。长者求见太子。说明请佛说法。欲买彼园。太子戏谓长者曰。须以金砖铺满园地。长者闻已。返家开库。将所藏之金砖。以象载之。遍铺祇园。将铺满时。太子见之。心生奇特。对长者言。我不卖园。前言戏之耳。长者曰。自古君无戏言。太子将来是一国之主。君若戏言,国人如何。太子曰。如是则园虽已卖。树尚未卖。我今舍之供佛。是故树名祇树。长者性喜布施贫穷孤独。因名给孤独长者。又以太子为君。长者是臣。故祇树在前。给孤独园在后也。
若约理释。“如是”二字。是大乘法之实相印。实相无相。上自诸佛。下至软动含灵之一灵真心也。亦即法界法。此心与法界实相。三者换名不换义。又理事不二。因果不二。自他不二。是十法界所有之心。会相归性。无不如是。若知万法唯心。即大乘法。西方极乐是唯心极乐。弥陀亦是唯心弥陀。若能信得就念。念得就证。如是念如是证。张某念张某证。李某念李某证。如是之法。是可信之法。是可证之法。又者古今不变曰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我闻”者。自心闻自心佛说法也。阿难圣人。已断我执。而言我者。是假我代名词。亲从佛闻。是非从外闻。乃自心闻自性弥陀。自性释迦说也“一时”者。感应道交之时。亦即以心印心之时。前约文释中说般若时。是约别时约通时言。何时感应道交。何时即是一时。一年三百六十日。何日感应道交。何日即是说弥陀经时。“佛”是心王。听众是心所。心王说法。心所听法。同是一条度生之心。二而不二。此心大而无外。无生无灭。非妄想生灭之心也。“舍卫”此云丰德。谓福德丰富是心王所住之处。心王无住。故无所不住。周遍法界住。如虚空故。无量功德。皆是心王本具。“只陀”此云战胜。“树”表智慧。是心王正念。与妄想斗战。即修行将军、有大智慧。战胜烦恼魔。所谓将军不下马。打死妄想好成佛。众生无功德法财。为业所系。于六道受生死。法王烦恼已尽。妄想已灭。翻成功德法财。具足圆满。故大行布施。给度孤独众生。故名“给孤独园”。
约三宝释。如是是法宝。佛是佛宝。我与大比丘等众是僧宝。一时是佛及大众说法听法之时。处是佛及大众说法听法之处。此二通具三宝。舍卫丰德国祇树给孤独园。表三德圆具。即涅槃内具常乐我净无边功德。是心王心所之住处。
丙二引大众同闻三;丁初声闻众三;丁二菩萨众;丁三天人众;戊初明类标数。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与大比丘僧”者。明类也。“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标数也。连下菩萨诸天等为众成就。有众堪说法故。又证此可信之法。非阿难一人闻。与声闻菩萨天人等共闻也。“与”者合也。“大比丘”者。梵语比丘。此云乞士。怖魔。破恶。多含故不翻。乞士者。佛制比丘。不自煮食。托钵乞化。免除麻烦。一心办道。不许买卖、种植、工巧、技术等维持衣食。凡在家人所作事。出家人均不得作。作者违教犯戒。是为下乞食于众生以养色身。二六时中精勤不懈。求学诸佛三无漏学而修之。是为上乞法于佛以资法身。怖魔者。有人发心出家求受具戒。于受戒时。羯磨和尚问。汝是丈夫否。答是丈夫。又问已发菩提心否。答已发菩提心。此时声动天地。魔王毛悚。知魔子魔孙又少一个。于佛教中佛为究竟丈夫。是十号之一。比丘虽不是究竟丈夫。是学丈夫者。丈夫是有大人之志。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有十种忍耐。耐风、雨、饥、渴、寒、暑、恶言、毒虫、一食、持戒。耐此十事。方是比丘丈夫。古人云。出家非将相所能为。唯有大丈夫能为。何故将相不能为。常云。富贵修行难。贫穷布施难。以将相是富贵人。憍态重。这样忍不得。那样耐不得。富贵是障道因缘。故不能修道。释迦佛有丈夫志。故能舍太子转轮王之富贵而出家。女人出家亦应有此丈夫志气。是为女中丈夫。不在外相。在身体力行。丈夫拣非女人之憍。大拣小孩之态。比丘志欲超出三界。了脱生死。发菩提心。是大丈夫气。故魔恐怖。又者出家非但魔王恐怖。即自父母妻子。不知出家功德者。阻止出家。亦即魔眷属也。“破恶者”。破十使烦恼也。五利使身、边、邪、见、戒。五钝使贪、嗔、痴、慢、疑。总此十使。根本即是贪嗔痴。比丘以正观慧。破除烦恼恶。是为破恶。此上是释比丘二字。在比丘上加一大字。是有大智慧。得证阿罗汉果。破斋犯戒之罪人。佛正法时一概不容。默摈不改者。即灭摈。末法时人。均害麻木不仁病故。不知痛痒。今眼光浅之俗人。轻慢僧宝。造罪无边。不知此等僧人。根本出自在家。譬如说欲求忠臣者。必于孝子之门。在家不孝。出仕必不忠。在家为居士时五戒尚不能持。何能持出家戒。谁知破戒僧人。尽是在家坏类。其实流俗之僧。犹胜在家。具眼者知之。“僧”者众也。一二三人不成僧。四人以上为僧。皈依佛是皈依十方三世佛。皈依法是皈依十方三世佛所说一切法。皈依僧是皈依一切剃发染衣僧。三宝为福田。须要会种。皈依某一人时。某人是三宝之代表。当以一切佛法僧三宝为师。弟不言师过。如子不言父过。方称孝子。自求多福。否则福田荒矣。
一切经列众。皆将比丘列在前者。以比丘为内眷属。承佛家业。撑佛门户故。菩萨是宏扬佛法之大眷属。诸天是护持佛法之外眷属。圆融说。皆是僧。又三宝有理有事。约理人人本具。个个不无。迷而不觉者。须假事三宝。以显自性三宝。故恭敬佛宝。以显自性佛。法僧亦然。又约理、佛是心王。大众是心所。心王显极乐世界。令众求生。心所亦显极乐世界。令众往生。心王是主。心所是伴。如仆体主意。提倡极乐。摄化众生。
戊二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皆是大阿罗汉”者。表位也。“众所知识”者。叹德也。谓千二百五十比丘。皆是证得大阿罗汉果位。阿罗汉亦含三义。曰应供。杀贼、无生也。一因为乞士。果为应供。即因中乞求人家。果中被人所求。为天人所供养故。二因为破恶。果为杀贼。杀烦恼贼故。三因为怖魔。果为无生。出三界了生死故。众所知识者。以有大德。有大名望故。一切国王人民莫不知其名也。
戊三列上首名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长老”者。年高戒老之称也。此二字贯下十六尊者。舍利弗此云身子。亦云鹙子。母名舍利。弗、子也。如云舍利之子。在母胎时。已能令母辩胜其舅。八岁登座议论。胜十六大国。七日之中。遍达佛法。声闻众中。智慧第一。摩诃目犍连。摩诃此云大。目犍连此云采菽氏。亦云莱菔。姓也。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而生。因以为名。神通第一。摩诃迦叶。此云大龟氏。亦云饮光、姓也。名毕钵罗。缘宿生为冶金师。与一女人同以金严佛像。遂感世世身是金色。金光晃耀。吞一切光。因名饮光。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摩诃迦旃延。此云大文饰。南天竺婆罗门种。论议第一。摩诃拘烯罗。此云大膝。从状得名。舍利弗之舅。答问第一。离婆多。此云星宿。亦云室宿。祷星而生。因以为名。又名假和合。见鬼以死尸合成己身故。无倒乱第一。周利槃陀伽。此云继道。以西域风俗。妇女受孕。归母家生子。尊者母还娘家。于中路生子。名槃陀。此云路。或云道。即尊者之兄。周利此云小。亦云继。继生路中。因名小路。或名继道。宿世为法师。吝法。故感愚痴报。非但半偈不能持。扫帚二字持一忘一。后得证果。辩才无尽。义持第一。难陀此云喜。亦云善欢喜。即牧牛难陀也。佛之亲弟。仪容第一。阿难陀。此云庆喜。佛成道日诞生。王及臣民既闻太子成佛。又闻王妃诞子。双美二难。举国忻庆。因以立名。白饭王子。佛之堂弟。为佛侍者。多闻第一。罗侯罗。此云覆障。以宿生曾塞鼠穴六日。及六日不见仙人并婆罗门故。感报住胎六年。因名覆障。佛之太子。密行第一。憍梵波提。此云牛司。以过去世中轻弄沙门。报感五百世为牛。牛虽不食。恒事虚哨。今成罗汉。子缚已尽。果缚犹存。故称此名。因恐凡夫不知其德。视其形讥笑遭堕。佛令常居天上。受诸天供。受天供养第一。宾头卢颇罗堕。梵语宾头卢。此云不动。名也。梵语颇罗堕。此云利根。姓也。奈耶律云。树提长者。以栴檀钵置刹顶上。号于众云。神力能取者即与。尊者现通取钵。佛呵责已。敕令不得入灭。久住世间。应末世供。福田第一。迦留陀夷。此云黑光。颜容粗黑故。又黑色光耀异常故。为佛使者。教化第一。摩诃劫宾那。此云房宿。父母祷二十八宿中第四宿星而生。故得此名。或云初出家时。将欲诣佛。中路值雨。寄食陶舍。有一比丘来共宿止。彼比丘者。即佛所化现。尊者闻法得道。因在陶家与佛同住一宿。闻法证果。故名为房宿。知星宿第一。薄拘罗。此云善容。颜貌端正故。由…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