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
可退中,初四句明行劣。昃法,或指全论,或指五行,或指观,依此以求正信,未经一万劫,故未入住。其心怯弱,即惧正信难成。
次五句,处释成惧退所以。以住此堪忍世界,五浊恶世,退缘颇多,自恐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培植福慧;不但不能成就信心,反欲退牛信心。
辛二明防退之法,二:壬一通圣意。
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
论主欲唤醒欲退之人,乃曰当知如来有殊胜方便,可以防退。方者,法也;便者,用也。如来八万四千,无量法门,无非方便,然念佛因缘为一切方便中之胜方便,能摄受护持信心。念佛因缘者,能念之心,即万德齐具之心,故因胜;所念之佛,即万德已之心,故缘胜;万德者,广过恒沙,略则三德,即体相用。体即法性理体,相为灵知灵觉,用可成佛度生。心具佛德,故曰是心是佛;虽心是佛,不念不成,故曰是心作佛,饮佛即作佛也。
又心亦能成余九界,故华严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即十法界,随心所念,而得造成,可见心力之大。明,此则自慎勿余念,但应念佛。经云:“心念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随愿得生他方佛土,愿力通佛与众生;他方,泛指清净佛土;常见于佛,拣非佛前佛后。永离恶道,狭则三途为恶道,广则含修罗,乃至三界火宅,皆恶道耳。
壬二别吊经证。
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上科泛论十方净土,此科专指极乐净土,故吊经证他方净土,亦即正说弥陀净土,以此修行决定不退。然此方便又二:一事二理,先八句约事念,又二:先五句念佛因,若人专念极乐世界弥陀佛,依正皆妙有事,此经先说此事,即举果劝乐以生信;次劝愿,愿生彼国土;次劝行,即念佛名号,以七日一心不乱之行,为殊胜方便,三根普被,五教通收,如小教机,称名缘境念佛,可生极乐化土,而见化佛。始教机摄境唯心念佛,即摄极乐依正,会归一心,故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乐虽在十万亿土外,皆不出心外,心包太虚故,弥陀心同我心,摄土摄佛,皆在心中,唯心真义,唯大乘人知,小乘四果尚莫能测,终教机心境无碍念佛,即理事无碍,心即是理,极乐依正是事,理事融,即是中道,故曰心境无碍。顿机心境俱泯念佛,即是空,心境皆不可说,圆教机重重尽念佛,能念之心,十界互融,所代极乐依报,即华藏世界,尘刹互融;弥陀正报,与尘刹诸佛,互为主伴,故念一弥陀,即念十方一切诸佛;念一极乐世界,即念十方一切世界:随心力之小大,皆得成就,但能事一心不乱,净念相继,必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随行深浅,而生报化二土,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句弥陀,具足无量福德因缘,以此大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回向兼愿,愿不兼回向,以念佛善根回向往生,则回向中兼愿也。以信愿行善求生彼土为因。
次三句,所得果。往去也;去生二字,古有四料简:一、亦生去,如前小教念佛,二不生不去又二:一不念佛人可知;二、明心见性人,如顿教心性本自无生,亦无来去。三生而不去,如观音劫至,方便生,而实不从他处去也,四去而不生,如普贤十大行愿,回向西,方乃方便接,吊而普贤与诸佛为上首,自亦去极乐,而非生也,以学者纷纭,或云实生实去,或云不生不去,明此四句,则不必强辩!既生彼国,则常见佛,佛与众生,皆无量寿,常得供食培福,闻法培慧,一生福足慧足成佛,与华严经善财私一生成佛同科,故无杀盗淫等,有天然衣食住,故人民不用士农工商以求名,利唯以修行为业,故得一生补处成佛,此皆弥陀慈父四十八愿之所成就,不信修此法门者,脑筋错乱也。
次四句,约理念,又二:先二句,举修因。若观彼佛法身理念,常勤修习,即常观念,而不懈怠为因,次二句释成果。毕竟得生,即生常寂光净土,得证真如之意,全理即事,故亦不在报化土外,此即信心成就,曰住正念故,即登初住,永不退转,直成法身佛。
又念无量寿,为即事之理,法身佛也;念无量光,即理之事,报身佛也;念陀,即理事不二,光寿不二之中道,化身佛也。此以三身各别分之,实则一句佛号,举一即三,全三是一,至于通因果自他一多义,如前因缘中说。
又三界众生,如竹杆中虫,欲出竹杆,竖则须通二十五节,棋则唯通一节;故古德以念佛棋超三界二十五有法门,又况超九界而成佛。纵未能如是圆顿,而生下品,以血肉之躯,而易以莲花化生之清虚身,何惮而不为。又况修此法,更得弥陀释迦十方佛之所护念,舍此不修,非乘愿入廛度生,即似痴狂,又况欲度生,亦不得不用此法,论主以此为防退方便,我等当深感大恩,古云:此身不向今生度,向何生度此身。
己五劝修利益分,四:庚一结前生后。
已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
初句结,前次句生后。
庚二总结前三分。
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
劝修利益分,疏分三科,余以此二句文,总结前三分,前后科均不能收入,故另立此一科,则共为四科矣。
如是,指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皆一心三大,即诸佛三德秘藏,秘乃因位莫穷,藏则含摄无尽。末句正结。
庚三信谤损益,二:辛一信受福胜,二;壬一总举三慧利益。
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
首五句,劝信,如来甚深境界,即三德秘藏,远离诽谤,欲如佛证入此大乘道者,次三句三慧益,当读诵解说受持此论,即闻慧也。思量,思慧也。修习,修慧也。诸佛始从闻思,终修得佛果;众生亦当如佛之一得永得,故云究竟无上,佛果圆通,名之曰道。若具三慧,胜福如此。
壬二别颢三慧益相,三;癸一闻时益。
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此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
是法仍指三德秘藏,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法。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即能承当,则知此人定克绍隆佛种,为诸佛之匠授记,当来定能成佛也。
授记有通别二种,别记如燃灯佛与释迦授记是;通记则如法华经说:“如来灭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句一偈,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等,此文通记也。
癸二思时益。
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薣,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
若思此如来藏心本觉无漏之法,是成佛正因,必超前十善功德,究竟令得无上佛道,故时虽少,功不可喻。强以三千大千中众生行十善教多众生比之,令知思此论之益为不可思议耳。
癸三、修时益,二:子一时少德多。
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
受持,谓受持论文,观察,谓观察论义,修行,谓修行五行。以称法性文而修一日一夜,时甚少,而行称性,功德无边,不可得说,拣非散心思惟修习故也。前总举三慧,初番劝;剔颢中,若人不怯,次番劝;今复次第三番劝,可见论主慈意深切!
子二校量多相。
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
以无上大觉人,具一切智,有无尽无碍辩,凡所叹说,应言无不尽矣;而且佛通十方,人胜而复多矣;时长即竖穷,十方即横遍,以叹上科少时修德,犹不能尽,况长时修乎!此但学修以该闻思,盖三慧举一即三耳。
辛二谤毁罪深。
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经无量,受大苦恼。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絻一切三宝之种。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入佛智故。
初六句正明谤毁罪深,谓无间地狱,经历多,劫受一日一夜,万死万生之大苦。
是故下三句,诫劝止谤。信之获无边胜福,谤之得无量重罪,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自贻伊戚也。
以深下三句,释罪重意,以谤大乘,既自断成佛正因,即深自害,使闻者亦受断成佛正因之大害,故云断一切三宝之种。
以一下,转释断絻三宝之义,一切诸佛菩萨智断二德之果法,皆依此一心三大之因法修行,而得成就。既依此法宝而成佛宝,及菩萨僧宝,是故谤此法宝,则佛僧二宝与法宝齐断矣。
庚四结劝修学。
当知过去菩萨已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今依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是故众生应求修学。
三世菩萨,同修此法,得成十信满心曰净信,是故十信未满众生,应当修学,如是再四劝勉者,以信满登住,即能八相成佛故。
丙三总结回向。
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分总持说;回向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众生界。
初句,结论义;次句结论文。三句,颢此文义,称性功德还回法性,即回事向理,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末句,普利一切众生界,是叵自向他;闻思修此成佛正甲,咸得其益,终至成就无上觉道,回因向果,意在其中。
余根钝慧浅,老病缠绵,不自量力,勉演此论,有负清听,极应忏悔,然思说者避席远扬,闻者尚证人空法空之公案,是又不在说者之巧拙,全在听者之心诚。诸仁诚心倾听,老朽力疾演说,若思因缘之难,重聚知复何日!愿此功德,普施法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辛卯四月五日南安雪峰禅寺—
马鸣菩萨传
马鸣,梵语阿湿矩沙,东天竺桑岐多淢婆罗门也。得法于夜奢尊者。尝制大乘起信论,末后劝人求生净土。日,众生以住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囚缘,随缘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桨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后付法于迦毗摩尊者己,即入龙奋迅三昧,挺身虚空,如日轮相,还复本位,而取涅槃。(净土圣贤录)
《大乘起信论述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