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述記▪P27

  ..續本文上一頁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

  可退中,初四句明行劣。昃法,或指全論,或指五行,或指觀,依此以求正信,未經一萬劫,故未入住。其心怯弱,即懼正信難成。

  次五句,處釋成懼退所以。以住此堪忍世界,五濁惡世,退緣頗多,自恐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培植福慧;不但不能成就信心,反欲退牛信心。

  辛二明防退之法,二:壬一通聖意。

  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于佛,永離惡道。

  論主欲喚醒欲退之人,乃曰當知如來有殊勝方便,可以防退。方者,法也;便者,用也。如來八萬四千,無量法門,無非方便,然念佛因緣爲一切方便中之勝方便,能攝受護持信心。念佛因緣者,能念之心,即萬德齊具之心,故因勝;所念之佛,即萬德已之心,故緣勝;萬德者,廣過恒沙,略則叁德,即體相用。體即法性理體,相爲靈知靈覺,用可成佛度生。心具佛德,故曰是心是佛;雖心是佛,不念不成,故曰是心作佛,飲佛即作佛也。

  又心亦能成余九界,故華嚴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即十法界,隨心所念,而得造成,可見心力之大。明,此則自慎勿余念,但應念佛。經雲:“心念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

  隨願得生他方佛土,願力通佛與衆生;他方,泛指清淨佛土;常見于佛,揀非佛前佛後。永離惡道,狹則叁途爲惡道,廣則含修羅,乃至叁界火宅,皆惡道耳。

  壬二別吊經證。

  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上科泛論十方淨土,此科專指極樂淨土,故吊經證他方淨土,亦即正說彌陀淨土,以此修行決定不退。然此方便又二:一事二理,先八句約事念,又二:先五句念佛因,若人專念極樂世界彌陀佛,依正皆妙有事,此經先說此事,即舉果勸樂以生信;次勸願,願生彼國土;次勸行,即念佛名號,以七日一心不亂之行,爲殊勝方便,叁根普被,五教通收,如小教機,稱名緣境念佛,可生極樂化土,而見化佛。始教機攝境唯心念佛,即攝極樂依正,會歸一心,故曰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樂雖在十萬億土外,皆不出心外,心包太虛故,彌陀心同我心,攝土攝佛,皆在心中,唯心真義,唯大乘人知,小乘四果尚莫能測,終教機心境無礙念佛,即理事無礙,心即是理,極樂依正是事,理事融,即是中道,故曰心境無礙。頓機心境俱泯念佛,即是空,心境皆不可說,圓教機重重盡念佛,能念之心,十界互融,所代極樂依報,即華藏世界,塵刹互融;彌陀正報,與塵刹諸佛,互爲主伴,故念一彌陀,即念十方一切諸佛;念一極樂世界,即念十方一切世界:隨心力之小大,皆得成就,但能事一心不亂,淨念相繼,必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隨行深淺,而生報化二土,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一句彌陀,具足無量福德因緣,以此大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回向兼願,願不兼回向,以念佛善根回向往生,則回向中兼願也。以信願行善求生彼土爲因。

  次叁句,所得果。往去也;去生二字,古有四料簡:一、亦生去,如前小教念佛,二不生不去又二:一不念佛人可知;二、明心見性人,如頓教心性本自無生,亦無來去。叁生而不去,如觀音劫至,方便生,而實不從他處去也,四去而不生,如普賢十大行願,回向西,方乃方便接,吊而普賢與諸佛爲上首,自亦去極樂,而非生也,以學者紛纭,或雲實生實去,或雲不生不去,明此四句,則不必強辯!既生彼國,則常見佛,佛與衆生,皆無量壽,常得供食培福,聞法培慧,一生福足慧足成佛,與華嚴經善財私一生成佛同科,故無殺盜淫等,有天然衣食住,故人民不用士農工商以求名,利唯以修行爲業,故得一生補處成佛,此皆彌陀慈父四十八願之所成就,不信修此法門者,腦筋錯亂也。

  次四句,約理念,又二:先二句,舉修因。若觀彼佛法身理念,常勤修習,即常觀念,而不懈怠爲因,次二句釋成果。畢竟得生,即生常寂光淨土,得證真如之意,全理即事,故亦不在報化土外,此即信心成就,曰住正念故,即登初住,永不退轉,直成法身佛。

  又念無量壽,爲即事之理,法身佛也;念無量光,即理之事,報身佛也;念陀,即理事不二,光壽不二之中道,化身佛也。此以叁身各別分之,實則一句佛號,舉一即叁,全叁是一,至于通因果自他一多義,如前因緣中說。

  又叁界衆生,如竹杆中蟲,欲出竹杆,豎則須通二十五節,棋則唯通一節;故古德以念佛棋超叁界二十五有法門,又況超九界而成佛。縱未能如是圓頓,而生下品,以血肉之軀,而易以蓮花化生之清虛身,何憚而不爲。又況修此法,更得彌陀釋迦十方佛之所護念,舍此不修,非乘願入廛度生,即似癡狂,又況欲度生,亦不得不用此法,論主以此爲防退方便,我等當深感大恩,古雲:此身不向今生度,向何生度此身。

  己五勸修利益分,四:庚一結前生後。

  已說修行信心分,次說勸修利益分。

  初句結,前次句生後。

  庚二總結前叁分。

  如是摩诃衍諸佛秘藏,我已總說。

  勸修利益分,疏分叁科,余以此二句文,總結前叁分,前後科均不能收入,故另立此一科,則共爲四科矣。

  如是,指立義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皆一心叁大,即諸佛叁德秘藏,秘乃因位莫窮,藏則含攝無盡。末句正結。

  庚叁信謗損益,二:辛一信受福勝,二;壬一總舉叁慧利益。

  若有衆生,欲于如來甚深境界,得生正信,遠離誹謗,入大乘道。當持此論,思量修習。究竟能至無上之道。

  首五句,勸信,如來甚深境界,即叁德秘藏,遠離誹謗,欲如佛證入此大乘道者,次叁句叁慧益,當讀誦解說受持此論,即聞慧也。思量,思慧也。修習,修慧也。諸佛始從聞思,終修得佛果;衆生亦當如佛之一得永得,故雲究竟無上,佛果圓通,名之曰道。若具叁慧,勝福如此。

  壬二別颢叁慧益相,叁;癸一聞時益。

  若人聞是法已,不生怯弱。當知此人定紹佛種。必爲諸佛之所授記。

  是法仍指叁德秘藏,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法。若人聞是法已,不生怯弱,即能承當,則知此人定克紹隆佛種,爲諸佛之匠授記,當來定能成佛也。

  授記有通別二種,別記如燃燈佛與釋迦授記是;通記則如法華經說:“如來滅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句一偈,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等,此文通記也。

  癸二思時益。

  假使有人能化叁千大千世界滿中衆生令行十薣,不如有人于一食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不可爲喻。

  若思此如來藏心本覺無漏之法,是成佛正因,必超前十善功德,究竟令得無上佛道,故時雖少,功不可喻。強以叁千大千中衆生行十善教多衆生比之,令知思此論之益爲不可思議耳。

  癸叁、修時益,二:子一時少德多。

  複次若人受持此論,觀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得說。

  受持,謂受持論文,觀察,謂觀察論義,修行,謂修行五行。以稱法性文而修一日一夜,時甚少,而行稱性,功德無邊,不可得說,揀非散心思惟修習故也。前總舉叁慧,初番勸;剔颢中,若人不怯,次番勸;今複次第叁番勸,可見論主慈意深切!

  子二校量多相。

  假令十方一切諸佛,各于無量阿僧祇劫,歎其功德,亦不能盡。

  以無上大覺人,具一切智,有無盡無礙辯,凡所歎說,應言無不盡矣;而且佛通十方,人勝而複多矣;時長即豎窮,十方即橫遍,以歎上科少時修德,猶不能盡,況長時修乎!此但學修以該聞思,蓋叁慧舉一即叁耳。

  辛二謗毀罪深。

  其有衆生,于此論中,毀謗不信,所獲罪報,經無量,受大苦惱。是故衆生,但應仰信,不應誹謗。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斷絻一切叁寶之種。以一切如來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薩因之修行入佛智故。

  初六句正明謗毀罪深,謂無間地獄,經曆多,劫受一日一夜,萬死萬生之大苦。

  是故下叁句,誡勸止謗。信之獲無邊勝福,謗之得無量重罪,是故衆生,但應仰信,不應誹謗,自贻伊戚也。

  以深下叁句,釋罪重意,以謗大乘,既自斷成佛正因,即深自害,使聞者亦受斷成佛正因之大害,故雲斷一切叁寶之種。

  以一下,轉釋斷絻叁寶之義,一切諸佛菩薩智斷二德之果法,皆依此一心叁大之因法修行,而得成就。既依此法寶而成佛寶,及菩薩僧寶,是故謗此法寶,則佛僧二寶與法寶齊斷矣。

  庚四結勸修學。

  當知過去菩薩已依此法得成淨信,現在菩薩今依此法得成淨信,未來菩薩當依此法得成淨信,是故衆生應求修學。

  叁世菩薩,同修此法,得成十信滿心曰淨信,是故十信未滿衆生,應當修學,如是再四勸勉者,以信滿登住,即能八相成佛故。

  丙叁總結回向。

  諸佛甚深廣大義,我今隨分總持說;回向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衆生界。

  初句,結論義;次句結論文。叁句,颢此文義,稱性功德還回法性,即回事向理,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末句,普利一切衆生界,是叵自向他;聞思修此成佛正甲,鹹得其益,終至成就無上覺道,回因向果,意在其中。

  余根鈍慧淺,老病纏綿,不自量力,勉演此論,有負清聽,極應忏悔,然思說者避席遠揚,聞者尚證人空法空之公案,是又不在說者之巧拙,全在聽者之心誠。諸仁誠心傾聽,老朽力疾演說,若思因緣之難,重聚知複何日!願此功德,普施法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辛卯四月五日南安雪峰禅寺—

  馬鳴菩薩傳

  馬鳴,梵語阿濕矩沙,東天竺桑岐多淢婆羅門也。得法于夜奢尊者。嘗製大乘起信論,末後勸人求生淨土。日,衆生以住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囚緣,隨緣得生他方佛土,常見于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槳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後付法于迦毗摩尊者己,即入龍奮迅叁昧,挺身虛空,如日輪相,還複本位,而取涅槃。(淨土聖賢錄)

  

  

《大乘起信論述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