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破执断惑慧宝《金刚经》妙理剖析▪P6

  ..续本文上一页”。这不是笑话吗?真正的“道谛”是修到见道以上的圣人的境界,不是欲界天人。天人还是凡人,欲界的天人多一些神通,但是和凡人一样,业尽以后仍会掉下来——进入六道轮回。因此,天人和圣人要分清。又说:“邪见——人世间的事情,有许多被认为是邪见的,有的却因时代和观念而改变了。”照这样说,佛所说的“邪见”因时代观念的改变而会改变为“正见”,言下之意,“正见”也会因时代观念的改变而会变为“邪见”,如果不是“精通”佛法的“大家”,怎么会出这样“高超的道理”。?从这两条佛法命题的解释足以证明这些“解经大家”佛学知识的“家底”了。佛法上的正见和邪见是有严格区别的,绝对不能混淆。正见就是正见,邪见就是邪见,不因时代而改变,与时空没有关系。照他们哪样讲是错误的。

   现在研究佛法的人很多,有些人对佛法随便解释。佛法对正见、邪见有确定的概念,不因时代而改变,贪就是贪,嗔就是嗔,痴就是痴,没什么可变通的,变通之法指的不是这个。护持政法,破除邪说是佛家的神圣职责。讲佛法必须按照佛法的本意来讲,不能掺杂自己的见解。世俗之法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来随便讲,佛法就不能。因为我没有成佛,我就不知道般若正见,就没有资格随便讲。佛的智慧有两种:一种是世俗范围内的智慧,是世俗法;一种是般若智,这是超世之法,不能以俗谛的眼光来看超世之法,这是“各司其职”的。从两种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我们是人看是真的,从般若智慧真悟的观点来看是空的,假的。讲空讲假归根结底就是为了破除各种虚妄观念,所以,佛法最后就是清净无为,一无所求,连佛也不求,这就是佛的最后境界。

   以上讲了一些空理和事法、事相。《金刚经》的原文就接触到相和破相。破什么相?就是破世俗相、破假相。破相就是“能断”的意思,世俗的见解、想法全部破除了,思想境界就提高了。否则学佛法,仍然破不了执,仍然是世俗的想法。如有人学佛法是为了长寿,这比为了钱和名要好一些,但不管怎样,求佛的保佑全是一种“执著”,有“执著”就变成有相的东西了。破除一切世俗相,超越感性世界,才能明见真理法性。

   因为上面讲过的这些问题和《金刚经》有密切关系,如果搞不清楚,就无法正确理解经文的原意,因此在接触《金刚经》正文之前,现略作以上解释。

  第二部分 正文重点、难点解说

   一、名称含义

   《神圣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大乘经》。“神圣”是与“凡俗”相对之词,说明这部经典所说的是与凡俗知见相对立的胜义谛真理,即诸法性空之理,是圣道智慧,所以叫“神圣”,不是世俗的哲学或科学的见解,它是另一种智慧的领域。“能断”是指般若智慧破障断惑的功能。“金刚”指“般若”的无滞、无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作用。“般若”是智慧。“波罗蜜多”是“到达彼岸”,“般若波罗蜜多”意思是“彼岸智慧”,即佛地智慧、超世智慧。佛地的智慧是一般人不通过学习训练达不到的一种智慧境界。一些人往往把佛地的智慧和世俗的智慧作比较,这是不能相比的。一个学禅的日本人说:佛地智慧是一种直觉。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再回到直觉思维,这是思维的三个过程。现代哲学上高级阶段是理性思维。从佛法上来说,高级阶段不是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世俗思维。佛地思维是直觉的一种东西,就像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感性的东西,不需要思索,这是智慧的高级阶段,所以叫佛地智慧或者超世智慧。彼岸智慧与世俗智慧没有共同之点。“此岸”指世俗、轮回,“彼岸”指超脱轮回的境界,说明这种智慧是与世俗智慧即分别智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是通过闻思修,彻底消除世俗观念、世俗恶习、虚幻意识,使智能结构得到彻底改变后所产生的直观直觉境界,非世间经验范围的知见。这就是佛地境界,得到的途径是闻思修,闻就是闻法,思就是进行思考,然后就是长期的修炼体验。通过这种途径,把世俗的智能结构、思维、世俗观念整个模式进行彻底改变。我们世俗的智慧都有框架,观念是习惯形成的,在怎样的文化环境下就有怎样的思想和观点。认识的方式和看问题的习惯,总的来说都是一种虚幻一是造成的。佛地智慧就是要彻底熄灭这种世俗的智,改变这种智能结构。禅家提“不立文字”,认为文字般若无用,这种说法过于片面。般若智慧还需要用般若知识和抽象的思维来认识,这种般若智慧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再经过修炼体验来验证产生的智慧,于通过我们的观念思维、理性思维、抽象思维获得的智慧不是一回事。所以说,般若智慧是“非世间经验范围内的知见”。“大乘”指的就是“菩萨乘”,“乘”指运载工具。“小乘”是独木舟,是只追求自脱的工具,因此把自求超脱的佛法称作小乘法。“大乘”是轮船、航空母舰,它的超脱对象是世间一切生命,有大慈悲、大智慧,故称“大乘”。大乘分显乘、密乘两种,显乘如普通的飞机、轮船,密乘如航天飞机。密乘有很多显乘所没有的修定、修慧和破障断惑的巧妙方法,所以密法被称作佛法的精华。宗喀巴大师说:“佛好得,但密法难得。”原因是在贤劫一千佛中传密法的只有四位佛。因为密法是一种高层次的破障断惑法和修慧法,所以能即身成佛。空慧是显乘的最高境界,但在密法中它只是基础法。彻底悟了性空道理后,就成佛了。有人说“密法也是得到性空之法”,这完全不对。密法是在性空的基础上才修炼的,无上瑜伽部的好多经典都是在性空的基础上才能修,空法是前提。现在很多人喜欢密法,说密法修炼快。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它的起点高,要在菩提心和悟空、出世心等三根本法的基础上才能修密法,所以来得快。若显法的基础都未达到,修密法的快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金刚经》对密法来说也是一个必备的基础法。所以学习《金刚经》对学显学密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金刚经》内容概括起来就是“用空慧斩断二执”〔人我执和法我执〕。人们以假当真,在虚幻中产生种种妄想、造种种业、受种种苦、执迷不悟就称“凡俗”;豁然醒悟、潇洒自如就是“解脱”。迷者为凡人,悟者为佛。有人说“凡人就是佛,佛就是凡人。”这种说法不对。从佛性的理论来说,凡人觉悟了就是佛,佛是觉悟了的凡人,凡人是没有觉悟的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就叫“佛性”。佛性遍及一切众生,就是说众生具有可塑性,可以改好,可以把虚妄的见解和本身的有史以来的缺陷除掉,成为完善的人,这就是“佛性”。迷的根源是人心中无始以来形成的虚妄意识、执实执真的知识障,破除这种执著,思想就会进入另外一个境界,人格就会起质的变化。所以成佛和成仙是不同的。人格和智慧上起一个质的变化,就是成佛。并非死后生到佛国或者到天堂,佛不是这样的。世人的苦都是思想上的感受,人生是苦海,轮回是苦海。严格的说在苦海当中是没有幸福可言的。即使我们认为是幸福的东西也是幻觉造成的,本质上说是没有幸福的。苦和乐都是一种感受。比如四禅天的时候,不单是苦,连乐都觉得是一种思想上的负担,就干脆抛弃了。这部需要到佛地,四禅天就没有苦乐了。三禅天还有乐,乐也会成为思想上的烦恼,所以,到四禅天时什么苦乐的感觉都没有了。苦乐是人们不同的感受,同样的遭遇、处境,对不同的人苦乐就不同。从本质上说没有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为了干一件事各种困难都可以克服,也不会觉得苦,苦和乐都是一种暂时的因缘和感受,所以说:苦乐无自性。人的一生的道路不平,就是人心不平,道路都是一样的,人心平了,道路就平了,“心平道路平,心宽天地宽”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寻求解脱的办法就要从这里下手,破执后心境就向天空一样宽阔无边。天空是无执无碍的,平不平是有相对的东西。地球、山脉是看得见的有相的东西,就有高低。虚空就没有平不平的问题。思想上有了相,有了执著,就感到有不平,有苦、有乐。佛的智慧没有局限性,所以才能涵盖万物,遍及一切。有局限性的东西,始终是有限的。例如我们的眼睛就能被墙挡住,有形的东西,靠眼睛、色根看,受时空的限制,而我们的心是看不见的,所以,墙是挡不住的,一刹那间你可想到印度,你可想到纽约、想到月球,因为它是无形的,没有滞碍。指挥也是这样,有了执著就有了局限,没有执著的智慧就是没有局限性的佛地智慧,能涵盖万物,遍及一切,所以他的慈悲心、平等心才不受局限。因为我们的思想上有执著,所以慈悲心有限得很、小得很。佛的慈悲心、平等心都不受对象的局限,不受时空的局限。对佛来说,没有亲和仇,没有敌人和朋友,众生中并非人比动物更重要,这就是佛的智慧和慈悲的平等心。大家听说过有一个常哭菩萨,由于它的慈悲心,使他看见众生而经常流泪。佛的舍身饲虎也就是这种慈悲心形成的。看一个人有无佛性,不仅仅是看他有无智慧,主要是看他有无慈悲心。“慈悲是佛法的基础,智慧是佛法的根本。”所以说破执法是佛法的根本大法。美国有一个学校讲般若经时,有些学生谈他们的感受时说:“般若智慧就像推土机一样,把人的心全部推平了。”我觉得说得很好,这样你就会感到到处都是佛国了,是极乐世界了。极乐世界并不一定就是特指一个清闲的世界。对每个人来说,自己的极乐世界是不同的。思想变了,人间就是极乐世界;若思想上有执,极乐世界也不是极乐世界,因为苦和乐只是人的一种感受。

   《金刚经》中有四句话点破了《金刚经》的主题思想,这四句话是: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意思是说一切有为法,即凡一切因缘所生之法,没有一个例外,都是虚妄…

《破执断惑慧宝《金刚经》妙理剖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