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不是笑話嗎?真正的“道谛”是修到見道以上的聖人的境界,不是欲界天人。天人還是凡人,欲界的天人多一些神通,但是和凡人一樣,業盡以後仍會掉下來——進入六道輪回。因此,天人和聖人要分清。又說:“邪見——人世間的事情,有許多被認爲是邪見的,有的卻因時代和觀念而改變了。”照這樣說,佛所說的“邪見”因時代觀念的改變而會改變爲“正見”,言下之意,“正見”也會因時代觀念的改變而會變爲“邪見”,如果不是“精通”佛法的“大家”,怎麼會出這樣“高超的道理”。?從這兩條佛法命題的解釋足以證明這些“解經大家”佛學知識的“家底”了。佛法上的正見和邪見是有嚴格區別的,絕對不能混淆。正見就是正見,邪見就是邪見,不因時代而改變,與時空沒有關系。照他們哪樣講是錯誤的。
現在研究佛法的人很多,有些人對佛法隨便解釋。佛法對正見、邪見有確定的概念,不因時代而改變,貪就是貪,嗔就是嗔,癡就是癡,沒什麼可變通的,變通之法指的不是這個。護持政法,破除邪說是佛家的神聖職責。講佛法必須按照佛法的本意來講,不能摻雜自己的見解。世俗之法可以根據自己的見解來隨便講,佛法就不能。因爲我沒有成佛,我就不知道般若正見,就沒有資格隨便講。佛的智慧有兩種:一種是世俗範圍內的智慧,是世俗法;一種是般若智,這是超世之法,不能以俗谛的眼光來看超世之法,這是“各司其職”的。從兩種角度來看同一個問題,我們是人看是真的,從般若智慧真悟的觀點來看是空的,假的。講空講假歸根結底就是爲了破除各種虛妄觀念,所以,佛法最後就是清淨無爲,一無所求,連佛也不求,這就是佛的最後境界。
以上講了一些空理和事法、事相。《金剛經》的原文就接觸到相和破相。破什麼相?就是破世俗相、破假相。破相就是“能斷”的意思,世俗的見解、想法全部破除了,思想境界就提高了。否則學佛法,仍然破不了執,仍然是世俗的想法。如有人學佛法是爲了長壽,這比爲了錢和名要好一些,但不管怎樣,求佛的保佑全是一種“執著”,有“執著”就變成有相的東西了。破除一切世俗相,超越感性世界,才能明見真理法性。
因爲上面講過的這些問題和《金剛經》有密切關系,如果搞不清楚,就無法正確理解經文的原意,因此在接觸《金剛經》正文之前,現略作以上解釋。
第二部分 正文重點、難點解說
一、名稱含義
《神聖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大乘經》。“神聖”是與“凡俗”相對之詞,說明這部經典所說的是與凡俗知見相對立的勝義谛真理,即諸法性空之理,是聖道智慧,所以叫“神聖”,不是世俗的哲學或科學的見解,它是另一種智慧的領域。“能斷”是指般若智慧破障斷惑的功能。“金剛”指“般若”的無滯、無礙、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作用。“般若”是智慧。“波羅蜜多”是“到達彼岸”,“般若波羅蜜多”意思是“彼岸智慧”,即佛地智慧、超世智慧。佛地的智慧是一般人不通過學習訓練達不到的一種智慧境界。一些人往往把佛地的智慧和世俗的智慧作比較,這是不能相比的。一個學禅的日本人說:佛地智慧是一種直覺。從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再回到直覺思維,這是思維的叁個過程。現代哲學上高級階段是理性思維。從佛法上來說,高級階段不是理性思維,理性思維是世俗思維。佛地思維是直覺的一種東西,就像我們用眼睛看到的感性的東西,不需要思索,這是智慧的高級階段,所以叫佛地智慧或者超世智慧。彼岸智慧與世俗智慧沒有共同之點。“此岸”指世俗、輪回,“彼岸”指超脫輪回的境界,說明這種智慧是與世俗智慧即分別智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種智慧。這種智慧是通過聞思修,徹底消除世俗觀念、世俗惡習、虛幻意識,使智能結構得到徹底改變後所産生的直觀直覺境界,非世間經驗範圍的知見。這就是佛地境界,得到的途徑是聞思修,聞就是聞法,思就是進行思考,然後就是長期的修煉體驗。通過這種途徑,把世俗的智能結構、思維、世俗觀念整個模式進行徹底改變。我們世俗的智慧都有框架,觀念是習慣形成的,在怎樣的文化環境下就有怎樣的思想和觀點。認識的方式和看問題的習慣,總的來說都是一種虛幻一是造成的。佛地智慧就是要徹底熄滅這種世俗的智,改變這種智能結構。禅家提“不立文字”,認爲文字般若無用,這種說法過于片面。般若智慧還需要用般若知識和抽象的思維來認識,這種般若智慧是在認識的基礎上再經過修煉體驗來驗證産生的智慧,于通過我們的觀念思維、理性思維、抽象思維獲得的智慧不是一回事。所以說,般若智慧是“非世間經驗範圍內的知見”。“大乘”指的就是“菩薩乘”,“乘”指運載工具。“小乘”是獨木舟,是只追求自脫的工具,因此把自求超脫的佛法稱作小乘法。“大乘”是輪船、航空母艦,它的超脫對象是世間一切生命,有大慈悲、大智慧,故稱“大乘”。大乘分顯乘、密乘兩種,顯乘如普通的飛機、輪船,密乘如航天飛機。密乘有很多顯乘所沒有的修定、修慧和破障斷惑的巧妙方法,所以密法被稱作佛法的精華。宗喀巴大師說:“佛好得,但密法難得。”原因是在賢劫一千佛中傳密法的只有四位佛。因爲密法是一種高層次的破障斷惑法和修慧法,所以能即身成佛。空慧是顯乘的最高境界,但在密法中它只是基礎法。徹底悟了性空道理後,就成佛了。有人說“密法也是得到性空之法”,這完全不對。密法是在性空的基礎上才修煉的,無上瑜伽部的好多經典都是在性空的基礎上才能修,空法是前提。現在很多人喜歡密法,說密法修煉快。爲什麼這樣說?因爲它的起點高,要在菩提心和悟空、出世心等叁根本法的基礎上才能修密法,所以來得快。若顯法的基礎都未達到,修密法的快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金剛經》對密法來說也是一個必備的基礎法。所以學習《金剛經》對學顯學密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金剛經》內容概括起來就是“用空慧斬斷二執”〔人我執和法我執〕。人們以假當真,在虛幻中産生種種妄想、造種種業、受種種苦、執迷不悟就稱“凡俗”;豁然醒悟、潇灑自如就是“解脫”。迷者爲凡人,悟者爲佛。有人說“凡人就是佛,佛就是凡人。”這種說法不對。從佛性的理論來說,凡人覺悟了就是佛,佛是覺悟了的凡人,凡人是沒有覺悟的佛。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任何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這就叫“佛性”。佛性遍及一切衆生,就是說衆生具有可塑性,可以改好,可以把虛妄的見解和本身的有史以來的缺陷除掉,成爲完善的人,這就是“佛性”。迷的根源是人心中無始以來形成的虛妄意識、執實執真的知識障,破除這種執著,思想就會進入另外一個境界,人格就會起質的變化。所以成佛和成仙是不同的。人格和智慧上起一個質的變化,就是成佛。並非死後生到佛國或者到天堂,佛不是這樣的。世人的苦都是思想上的感受,人生是苦海,輪回是苦海。嚴格的說在苦海當中是沒有幸福可言的。即使我們認爲是幸福的東西也是幻覺造成的,本質上說是沒有幸福的。苦和樂都是一種感受。比如四禅天的時候,不單是苦,連樂都覺得是一種思想上的負擔,就幹脆抛棄了。這部需要到佛地,四禅天就沒有苦樂了。叁禅天還有樂,樂也會成爲思想上的煩惱,所以,到四禅天時什麼苦樂的感覺都沒有了。苦樂是人們不同的感受,同樣的遭遇、處境,對不同的人苦樂就不同。從本質上說沒有什麼是苦、什麼是樂。爲了幹一件事各種困難都可以克服,也不會覺得苦,苦和樂都是一種暫時的因緣和感受,所以說:苦樂無自性。人的一生的道路不平,就是人心不平,道路都是一樣的,人心平了,道路就平了,“心平道路平,心寬天地寬”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尋求解脫的辦法就要從這裏下手,破執後心境就向天空一樣寬闊無邊。天空是無執無礙的,平不平是有相對的東西。地球、山脈是看得見的有相的東西,就有高低。虛空就沒有平不平的問題。思想上有了相,有了執著,就感到有不平,有苦、有樂。佛的智慧沒有局限性,所以才能涵蓋萬物,遍及一切。有局限性的東西,始終是有限的。例如我們的眼睛就能被牆擋住,有形的東西,靠眼睛、色根看,受時空的限製,而我們的心是看不見的,所以,牆是擋不住的,一刹那間你可想到印度,你可想到紐約、想到月球,因爲它是無形的,沒有滯礙。指揮也是這樣,有了執著就有了局限,沒有執著的智慧就是沒有局限性的佛地智慧,能涵蓋萬物,遍及一切,所以他的慈悲心、平等心才不受局限。因爲我們的思想上有執著,所以慈悲心有限得很、小得很。佛的慈悲心、平等心都不受對象的局限,不受時空的局限。對佛來說,沒有親和仇,沒有敵人和朋友,衆生中並非人比動物更重要,這就是佛的智慧和慈悲的平等心。大家聽說過有一個常哭菩薩,由于它的慈悲心,使他看見衆生而經常流淚。佛的舍身飼虎也就是這種慈悲心形成的。看一個人有無佛性,不僅僅是看他有無智慧,主要是看他有無慈悲心。“慈悲是佛法的基礎,智慧是佛法的根本。”所以說破執法是佛法的根本大法。美國有一個學校講般若經時,有些學生談他們的感受時說:“般若智慧就像推土機一樣,把人的心全部推平了。”我覺得說得很好,這樣你就會感到到處都是佛國了,是極樂世界了。極樂世界並不一定就是特指一個清閑的世界。對每個人來說,自己的極樂世界是不同的。思想變了,人間就是極樂世界;若思想上有執,極樂世界也不是極樂世界,因爲苦和樂只是人的一種感受。
《金剛經》中有四句話點破了《金剛經》的主題思想,這四句話是:
“一切有爲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意思是說一切有爲法,即凡一切因緣所生之法,沒有一個例外,都是虛妄…
《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