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令儿女各自成家,临终必不致因遗产争斗,尸尚未冷,而纷争已起;此种情况之下,必难往生。犹忆香港某老居士,平日曾作各种功德,斋僧、供佛、立寺、建塔,十分热心,然其妻信基督教,儿女辈亦随其母信仰,如是彼本人完全孤立信佛,对彼妻子,不加劝导,以为任彼信基督,亦无妨害;不意老后,八十余岁,行动不便,神志亦昏,居然被其妻子勉强拖入教堂,强迫受洗;其后临终,不得正念生西。此则大可警策未死之佛教徒,不可听其妻子,另信他教。如不能说服,应即分家独处,宁可死在岩穴,不可听人摆布,死不安闲。拙诗曰:“心依正法法依穷,穷到将亡必有终,终此一身何处死,死在野草碧岩中。”如此临终必得往生。
(3)有一等人,以为菩萨发心,当度众生;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问觉;儒家且说,和光同尘;地藏菩萨常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如君所言出离,岂非小乘自利耶?此种说法,不自量力,是狂禅和,口头易滑,足跟难行。吾人当发菩提心,以度众生,然不可冒充菩萨,不知自己足之所踏是何田地。佛法不离世间觉,不是说佛法不离世间迷。当汝人世间,与众放逸散乱,疯狂跳跃,沉醉恶作,狂嫖烂赌,是觉耶?是迷耶?是光耶?是尘耶?当知和光同尘,并非同流合污。要到最高三摩地境界,方能和光同尘。汝有如此三摩地,则早有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早已证得一心不乱,不必再谈下品下生之最低条件矣。昔有一志士,愿以念佛功德,回向命终生地狱,得随地藏菩萨,常在地狱,以渡众生,结果临命终时,弥陀现前,志士拒绝生西,自谓平生念佛.但求生地狱,以度众生,不愿生西;弥陀笑曰:“先且到敝国受训练,具足三摩地,及一切度生需要之各种神变,然后乘愿往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无有障碍,如愿度生。目前汝去地狱,惟是受苦,何能度生?地藏菩萨曾历多劫人身,修成菩萨,证得空性无我,故能入狱利人。”言次,乃携志士往生西方。当知心不可不发,而行不可不检。文殊之剑,可以交有德之士,不可交无力之婴。应当自问功行,不可妄夸大话。
(4)又当知者,平日念佛尚且杂有妄想散乱、昏沉掉举,死时各种违缘集中,所有过去生中、本生中,一切债主、冤家、魔鬼、妖孽、巫魂、野鬼、魑魅、魍魉、药叉、鬼卒、死主、狱吏,一切不可知之山精、海怪,皆得恃此时机,前来清算,已无法开销。故平旦应断绝一切染污之恶友往往来,三武虽毁灭佛法,然尚对儒道略有信仰,并非颠倒黑白。翻转善恶,杀一切宗教徒,毁一切因果法;纣王剖比干心,只一人受害。
往生瑞相最低条件之推究
上来所述,最低条件即是最可靠条件。往生传记中,我曾指导黄梅侗君,作过统计。最普通者是:(一)顶门后冷:然不一定是生西,此种后冷在脑顶,多属生天,故不可靠。(二)预知时至:外道亦有之。能生天者,必能预知时至,故亦不可靠。(三)瑞香满室:外道亦有。(四)祥光满室:外道亦有。(五)西方三圣现前:此即可靠条件,然此亦有最低者。最高者,三圣同在病人未死而神志清醒时来;中等者,是三圣同时在梦中来;最低者,是观音单独在梦中来。由此可知,最低条件是梦见观音送莲花来。如梦他人送莲花来,也不可靠,因外道生天亦坐莲花。如修行人,时常在梦中能梦西方境界,及西方莲花,则此最低条件自是易得。假如平时有无常心,厌此欣彼,异常坚定;则应常在梦中考察莲花情形,到临终才有往生把握。如学佛多年,无此瑞相(密宗念咒的.亦有此瑞相),应随时策发出离心,直至取得梦中瑞相,方可放心。至于密宗颇瓦,如只有顶肿、出血、插草外三相,而无基本智气、智脉、智点、智尊四事之成就,亦不可靠;详见拙著《迁识证量论》,载在《曲肱斋丛书文初编》中。
结归要言者
现在同学中有四种与此最低条件不合者:
(1)世事纠缠异常深厚,不易发起出离心;如偶有出离心,但不能相续发生力量。
(2)修时短促。常为世事忙碌,每天常课,占时很短。若以临终业力轻重而论,当然不能往生。
(3)精力分散。有些学密、学禅,广学多闻。又研习世间技巧,如学英文、藏文等,无常心不充足,出离心不完全。常有很多新希望、新计划,无非消磨光阴与精力,不能把精力集中。因此,照业力增减因缘而论,是增上缘少,减损缘多,对往生亦无把握。
(4)工夫杂乱。将佛教、道教、印度教等,凡可以将身体保留在此婆婆世界之一切因缘,皆收集之,因此工夫不能纯一。
由于上述四种缘因,产生三种结果,是:不信、不愿、不行。
(1)盖只信死后有佛接引,不信生前有佛监视。
(2)但愿死时往生,不愿随时准备往生。因忆古人诗云:“更就今朝成佛去,莲邦化主已嫌迟;那堪五欲更多者,管取轮回无已时。”又云:“梦中哭向佛,愿早死便得;小小莲花开,永超生死窟。”假如问他愿不愿往生,他必答“愿。”便以为信、愿、行具足矣。苟仔细考察,日常条件与愿望,都是不愿往生,故如以婆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对比观照,并不能经常生起出离心,所答之愿是“另案办理”,不是日常相续之愿。严格说来,根本不愿往生。
(3)但行简易放逸之行,不行专精纯一之行。如此决定不能往生,为与最低条件不合,缺乏出离心故。夫最低云云,乃属基础,非是止境。深愿行者,对世法,则逐步摆脱;对往生法,则节节推进。一日乃至七日,十念乃至万念,时时决愿往生,处处预防难生。由下品下生乐门地,推进到下品中生贤觉地,下品上生真觉地;中品下生无漏地,中品中生明力地,中品上生善觉地;上品下生离垢地,上品中生无垢地,直至上品上生真色地,则证正觉矣。然从此九品,下视基础,则无一品可以脱离此最低条件。愿与读者,早日筑此基础,无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厚望,则幸甚矣。
《论往生之最低条件》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