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往生之最低條件▪P3

  ..續本文上一頁令兒女各自成家,臨終必不致因遺産爭鬥,屍尚未冷,而紛爭已起;此種情況之下,必難往生。猶憶香港某老居士,平日曾作各種功德,齋僧、供佛、立寺、建塔,十分熱心,然其妻信基督教,兒女輩亦隨其母信仰,如是彼本人完全孤立信佛,對彼妻子,不加勸導,以爲任彼信基督,亦無妨害;不意老後,八十余歲,行動不便,神志亦昏,居然被其妻子勉強拖入教堂,強迫受洗;其後臨終,不得正念生西。此則大可警策未死之佛教徒,不可聽其妻子,另信他教。如不能說服,應即分家獨處,甯可死在岩穴,不可聽人擺布,死不安閑。拙詩曰:“心依正法法依窮,窮到將亡必有終,終此一身何處死,死在野草碧岩中。”如此臨終必得往生。

  (3)有一等人,以爲菩薩發心,當度衆生;佛法在世間,不離世問覺;儒家且說,和光同塵;地藏菩薩常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如君所言出離,豈非小乘自利耶?此種說法,不自量力,是狂禅和,口頭易滑,足跟難行。吾人當發菩提心,以度衆生,然不可冒充菩薩,不知自己足之所踏是何田地。佛法不離世間覺,不是說佛法不離世間迷。當汝人世間,與衆放逸散亂,瘋狂跳躍,沈醉惡作,狂嫖爛賭,是覺耶?是迷耶?是光耶?是塵耶?當知和光同塵,並非同流合汙。要到最高叁摩地境界,方能和光同塵。汝有如此叁摩地,則早有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早已證得一心不亂,不必再談下品下生之最低條件矣。昔有一志士,願以念佛功德,回向命終生地獄,得隨地藏菩薩,常在地獄,以渡衆生,結果臨命終時,彌陀現前,志士拒絕生西,自謂平生念佛.但求生地獄,以度衆生,不願生西;彌陀笑曰:“先且到敝國受訓練,具足叁摩地,及一切度生需要之各種神變,然後乘願往來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中,無有障礙,如願度生。目前汝去地獄,惟是受苦,何能度生?地藏菩薩曾曆多劫人身,修成菩薩,證得空性無我,故能入獄利人。”言次,乃攜志士往生西方。當知心不可不發,而行不可不檢。文殊之劍,可以交有德之士,不可交無力之嬰。應當自問功行,不可妄誇大話。

  (4)又當知者,平日念佛尚且雜有妄想散亂、昏沈掉舉,死時各種違緣集中,所有過去生中、本生中,一切債主、冤家、魔鬼、妖孽、巫魂、野鬼、魑魅、魍魉、藥叉、鬼卒、死主、獄吏,一切不可知之山精、海怪,皆得恃此時機,前來清算,已無法開銷。故平旦應斷絕一切染汙之惡友往往來,叁武雖毀滅佛法,然尚對儒道略有信仰,並非顛倒黑白。翻轉善惡,殺一切宗教徒,毀一切因果法;纣王剖比幹心,只一人受害。

  往生瑞相最低條件之推究

  上來所述,最低條件即是最可靠條件。往生傳記中,我曾指導黃梅侗君,作過統計。最普通者是:(一)頂門後冷:然不一定是生西,此種後冷在腦頂,多屬生天,故不可靠。(二)預知時至:外道亦有之。能生天者,必能預知時至,故亦不可靠。(叁)瑞香滿室:外道亦有。(四)祥光滿室:外道亦有。(五)西方叁聖現前:此即可靠條件,然此亦有最低者。最高者,叁聖同在病人未死而神志清醒時來;中等者,是叁聖同時在夢中來;最低者,是觀音單獨在夢中來。由此可知,最低條件是夢見觀音送蓮花來。如夢他人送蓮花來,也不可靠,因外道生天亦坐蓮花。如修行人,時常在夢中能夢西方境界,及西方蓮花,則此最低條件自是易得。假如平時有無常心,厭此欣彼,異常堅定;則應常在夢中考察蓮花情形,到臨終才有往生把握。如學佛多年,無此瑞相(密宗念咒的.亦有此瑞相),應隨時策發出離心,直至取得夢中瑞相,方可放心。至于密宗頗瓦,如只有頂腫、出血、插草外叁相,而無基本智氣、智脈、智點、智尊四事之成就,亦不可靠;詳見拙著《遷識證量論》,載在《曲肱齋叢書文初編》中。

  結歸要言者

  現在同學中有四種與此最低條件不合者:

  (1)世事糾纏異常深厚,不易發起出離心;如偶有出離心,但不能相續發生力量。

  (2)修時短促。常爲世事忙碌,每天常課,占時很短。若以臨終業力輕重而論,當然不能往生。

  (3)精力分散。有些學密、學禅,廣學多聞。又研習世間技巧,如學英文、藏文等,無常心不充足,出離心不完全。常有很多新希望、新計劃,無非消磨光陰與精力,不能把精力集中。因此,照業力增減因緣而論,是增上緣少,減損緣多,對往生亦無把握。

  (4)工夫雜亂。將佛教、道教、印度教等,凡可以將身體保留在此婆婆世界之一切因緣,皆收集之,因此工夫不能純一。

  由于上述四種緣因,産生叁種結果,是:不信、不願、不行。

  (1)蓋只信死後有佛接引,不信生前有佛監視。

  (2)但願死時往生,不願隨時准備往生。因憶古人詩雲:“更就今朝成佛去,蓮邦化主已嫌遲;那堪五欲更多者,管取輪回無已時。”又雲:“夢中哭向佛,願早死便得;小小蓮花開,永超生死窟。”假如問他願不願往生,他必答“願。”便以爲信、願、行具足矣。苟仔細考察,日常條件與願望,都是不願往生,故如以婆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對比觀照,並不能經常生起出離心,所答之願是“另案辦理”,不是日常相續之願。嚴格說來,根本不願往生。

  (3)但行簡易放逸之行,不行專精純一之行。如此決定不能往生,爲與最低條件不合,缺乏出離心故。夫最低雲雲,乃屬基礎,非是止境。深願行者,對世法,則逐步擺脫;對往生法,則節節推進。一日乃至七日,十念乃至萬念,時時決願往生,處處預防難生。由下品下生樂門地,推進到下品中生賢覺地,下品上生真覺地;中品下生無漏地,中品中生明力地,中品上生善覺地;上品下生離垢地,上品中生無垢地,直至上品上生真色地,則證正覺矣。然從此九品,下視基礎,則無一品可以脫離此最低條件。願與讀者,早日築此基礎,無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厚望,則幸甚矣。

  

《論往生之最低條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