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碧岩录》讲座▪P7

  ..续本文上一页息已尽,大事已毕,不消再问了。故大师云:礼谢之后,回去休息吧。这无言说的言说就是末后句啊! 而不会者,咸谓赵州不答话,宁不冤屈!

  昔五祖演会下有一僧请益五祖:“如何是末后句? ”祖云:“你师兄会末后句,问他去。”僧问师兄,适逢游山回,僧为打水洗脚次,进问云:“如何是末后句? ”师兄以脚挑水洒其面斥云:“什么末后句? ! ”僧哭诉祖,祖云:“我向你道,他会末后句! ”僧于言下大悟。请看! 这末后句多么幽默,又多么巧妙! 这僧悟来多么轻快! 禅宗就是这样俊捷,诚非它宗可比,诸仁还会么?

  本公案问话之僧也不是等闲之辈,大有经天纬地之才,敢捋虎须,与大宗师法战一场,精彩纷呈,甚为了当,我等于中获益非浅。看公案犹如照镜子,看看自己的功夫到了什么地步,和古人是否有出入,如有偏差,好及时纠正;如功夫未到,看不懂,也无关紧要,只要照公案的指示摆正路线,对准方向,将来功夫一到,自然契合,而不致误入歧途。

  由于这则公案的一场精彩法战,我们收到的教益,归纳起来,有如下列:

  1. 悟道没有什么难处,只要确认一切物境,宛如空花水月,不可得,无可取,心中放教空荡荡地,无丝毫粘染住著,切莫爱憎取舍。

  2. 做功夫要能收能放,日常动用更要灵活运用,不要呆板;时时反省,处处反照。

  3. 见道后要绵密保任,不要荒废。但做保任功夫,也不可有所住,不能为保任而保,要灵活,似保非保,保任圆熟,保既无有,任也不见。如灵训参归宗,悟道后,问归宗:“如何保任? ”宗云:“一翳在目,空华乱坠。”就是说,有个保任在,犹如翳在目,就非是了。

  4. 虽然无知,不是落于无记,死在那里不动。如园头问梁山:“家贼难防时如何? ”山云:“识得不为冤! ”头进问云:“识得后如何? ”山云:“贬向无生国里。”头更进问云:“莫非这就是安身立命处么? ”山云:“死水不藏龙! ”死在那里不动就完蛋了。

  公案讲完,请看下面雪窦禅师的颂:

  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髑髅识尽喜何立? 枯木龙吟销未干。难难! 拣择明白君自看。

  雪窦禅师开头把至道无难提示出来,随后便道言端语端,就是教我们不要把大道看远了,把悟道看难了,它不在别处,就在目前——言之端,语之端——就是在语言未形之前,也就是一念未生之前。你如在此时回光一瞥,“这是什么? ”当下猛省,就悟道了,没有什么难处。

  这“言端语端”一句似乎另有一重意义,就是说“至道无难”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端正无误的。但我们为了适合禅机,还是采用前一种说法较为适当。

  从前有一位师父参“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参了多年,未能开悟。后来碰到一位大德,请他慈悲指示个方便。大德问:“你参什么话头? ”他答道:“我参如何是我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大德道:“你参得太远了,应向近处看。”他问:“怎么向近处看? ”大德道:“不要看父母未生前,须看一念未生以前是什么? ”禅者言下大悟。

  大家坐在这里,请看这一念未生前是什么? 他在各人面门放光,朗照一切而毫无粘著,无知无见而又非同木石,这是什么? 就在这里猛著精彩,就是悟道。所以说“至道无难,言端语端”啊!

  下面说:“一有多种,二无两般。”为什么说一却有多种,而二无两般呢? 盖一者是唯一真心;二者乃千变万化的色相也。千差万别之境相皆一念真心之所现,故二无两般;唯一真心,妙用无边,能生万法,故一有多种。语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斯义也。真证道者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头头是道,物物全真,斯真入不二法门者也。

  既然“一有多种,二无两般”,打成一片,就天下太平,无有事了。修道人计较净尽,无不返朴归真,纯任自然。所以道:“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天上的太阳升起,月亮便西沉了;门外的山愈高深,水便格外寒冷。这种毫无造作,纯系自然的景象,正是修道人心空无住、随缘起居的无作妙用。圜悟道:“修道人怎么始得平稳去? 风来树动,浪来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不也就是纯任自然,无所造作吗? ! 修道人到这里随你唤天作地,唤地作天,也言端语端,无所不是了。下面:

  “髑髅识尽喜何立? 枯木龙吟销未干。”

  这两句是借古人问道公案的语句,交织起来颂本公案“知而无知,无知而无所不知”的。昔有僧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 ”严云:“枯木里龙吟。”僧进问云:“如何是道中人? ”严云:“髑髅里眼睛。”僧不悟,举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霜云:“犹带喜在。”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霜云:“犹带识在。”僧仍不悟,又举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山云:“血脉不断。”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山云:“干不尽。”僧云:“什么人得闻? ”山云:“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僧云:“未审龙吟是何章句? ”山云:“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复又颂云:“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 ”

  这则公案所说的枯木龙吟与髑髅眼睛,系表真空妙有的大道无言而无所不言,无识而无所不识,与石霜、曹山二位禅师的开示交加起来,便般若味重重,风光无尽了。兹将其含义略分析如下:

  1. 无说是正说,无闻系正闻;无知是真知,无见乃正见。

  2. 一说龙吟、髑眼,便有无言之言与无识之识在,犹如眼里著沙,非为净目。

  3. 尽管大道虚旷,无声无息,无言无识,但非如木石无知,而系妙用无边。

  4. 初悟道人不无喜悦,故初地菩萨名欢喜地。此时习染未尽,妄识犹存。

  5. 悟道后如堕在圣境上,著在窠臼里,也是不剿绝。

  6. 妙高峰顶固官不容针,不许商量,但第二峰头,为接引初机,不妨私通车马,略露风光。

  有这许多意义在,故石霜与曹山说“犹带喜在”、“血脉不断”与“干不尽”也。

  雪窦有大才,把这问道的语句,一串穿来,用颂本公案,确是神偷妙手。髑髅( 骷髅头) 分别妄识已尽,有什么喜与悲? 枯木龙吟——无情说法——是炽然说,无间说,销不干的。这就与本公案虽不在明白里,而不是无说、无知的旨意巧妙地结合起来了。

  关于无情说法,昔洞山祖师参沩山和尚问曰:“顷闻南阳忠国师有无情说法话,某未究其微。”沩曰:“ 黎还记得么? ”师曰:“记得。”沩曰:“试举一遍看。”师举毕。沩曰:“我这里也有,只是罕遇其人。”师曰:“我未明,乞师指示。”沩竖起拂子曰:“会么? ”( 竖拂的是谁? 不正是无声之说——无情之说法吗? ) 师曰:“不会。”( 可惜许,磋过了也。) 师后参云岩问:“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 ”岩曰:“无情得闻。”( 妙哉! 妄尽情消是什么人? ) 师曰:“和尚得闻否? ”岩曰:“我若闻,汝即不闻我说法。”此语较幽隐,似须稍注释一下:

  1. 我若闻,非但有能闻与所闻在,更有法在;能所相对,法见未除,即非道人,何能据师位说法?

  2. 我若闻即同无情,无情以不说为正说,非有言说也。

  3. 我若闻即齐诸圣,而圣者之报化非真,亦非说法者,我今为子说,凡故不居,圣亦不可得。

  洞山师曰:“我为甚不闻? ”岩亦竖起拂子问曰:“还闻否? ”师曰:“不闻。”( 犹自不惺惺) 岩曰:“我说法,汝尚不闻,何况无情说法乎? ”师曰:“无情说法,该何典教? ”岩曰:“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是念佛念法。””师于此有省。( 已迟八刻) 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这无情无说之正说,非耳听可得,故曹山云:“不知是何章句,而闻者皆丧( 丧生失命) 也。”在座诸仁还识得在目前的纷扰尘境中存在著绝言说、断听闻的玄虚大道——浊中清吗?

  无情说法也无甚难会。参究玄机到精微处,非言语所能表,只有心领神会,世间的事到微妙处,不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与“此时无言胜有言”吗? 这就是“眼处闻声方得知”的注脚啊!

  百丈禅师尝曰:“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始得。”雪窦将公案颂完,最后也转归自己,为人道:

  难难! 拣择明白君自看!

  庞婆云:“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 ”本颂开头不也说:至道无难,言端语端。历代祖师直指见性的语句更不胜枚举,悟道不是很容易吗? 为什么又说难呢? 盖悟道不是徒托空言,须要与事相应。其间不无难处,兹略举十端如下:

  1. 疑情难起,妄念难息。参禅不起疑情,即无开悟之日,应抱定一则透不过的话头,吐又吐不出,吞又吞不落,极力追究,直至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方能相应。持咒念佛,须心念耳闻,极力追顶,才能化妄念于无形。

  2. 大道即在目前,学人就是不识。古德云:只为亲切甚,转令荐得迟! 非虚语也。

  3. 聪慧者,流于文字、口头,不务实修;老实者又多死于句下,此宗风所以不振也。

  4. 真伪难辨。玄沙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在识神里用事而谓悟道,今人尤甚。

  5. 死水不藏龙。学者往往因乐于安住定境,落入无记,坐在鬼窟里而不知。

  6. 住著定境自以为得。学者于定中偶得一圣境,自以为得,守住不放而死于境下。如守住“乐”者,即不能出欲界;守“明”者,不出色界;守“空”者,不出空界等。

  7. 功夫与悟道混为一谈。众多学者不识功夫与悟道的区别,误将发了某种神通或气脉通畅了,以为悟道;反之,即非悟道。不知神通…

《《碧岩录》讲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