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密宗道次第广论(二十二卷)▪P44

  ..续本文上一页达真实之乐,则应许一切有学道,皆无彼乐。故真实乐,及名自体俱生或名自性俱生,义谓不待功用因缘,尽未来际任运相续。〈珍珠鬘论〉解释:「名自性俱生。」云:「俱生自性,谓此自体生起不待余缘,依止前因一剎那心,生起诸余剎那。有如是自性者,是名俱生,与心剎那展转增上,乃至虚空未尽而生。」(389)又云:「俱生有二,谓暂时与常住。其常住者最为第一,以是最胜真实无尽,及无坏故。」此于相续不断及无穷尽说名为常。若谓即初剎那,于二剎那安住名常,是为外道恶见。种者,是出生义,由是因缘和合所造故是无常。大是极义,总谓极力所修之无常乐。上是〈珍珠鬘论〉所释,〈教授穗论〉解「大种乐非实」之义,亦谓非一切时恒起俱生。

  若谓第三灌顶是乐空无别之俱生,则与第四灌顶无差别者,是未了解第四灌顶之谈。至下当释。

  〈时轮本释〉说于出家唯以语表传授第三灌顶,故可智印以传灌顶。〈鬘论〉说若胜出家身无余遮缘,可实灌顶。若有遮缘及非胜出家身,应以智印而传灌顶。准此道理,以出家身作密灌顶之阿阇黎,亦当了知。如是第三灌顶之时,随力所能持菩提心,不能持时,徐徐放舍,从水生中持味取起,由真实见饮三昧耶自性大菩提心。

  于何曼陀罗中得此灌顶,〈七加行〉云:「于清净婆伽曼陀罗得此。」谓于婆伽曼陀罗得。(390)自性如前经云:「彼之自性者,意金刚自性。」日生说为法身自性,意为已得证彼之胜功能。所净亦如〈七加行〉云:「贪心等前后,清净不生罪。」三昧耶亦如前经云:「遮绘坛场等,授最胜律仪。」答日迦跋说见女人左绕三匝作请白等,为三昧耶。于修何道得自在者,如前经云:「方便殊胜故,正住如金刚,修胜悉地故,渐依禁仪轨,达诸法远离,能取所取体。」谓于二取空之光明,又名金刚喻三摩地。〈集密后后续释〉中云:「弟子依于内外,现证菩提次第,以贪离贪及中庸贪,渐次现证光明智慧,修成大印。故应先得慧智灌顶。」说此灌顶,表示第四光明修习大印。

  慧智灌顶嗢柁南曰:

  供请授明妃  生天加持密  等至发俱生  饮心释灌顶

  酉四 第四灌顶

  戌一 余经规

  亥一 明第四灌顶

  〈鬘论〉未说请白,当如答日迦跋所说,三返白云:「由师足莲恩,得主三灌顶,今日第四宝,(391)愿垂恩救护。」〈结合经〉云:「若信解深广,语授宝灌顶。」谓观弟子于深广法有无信解,若信解者,可以语言传授第四灌顶。毳衣大师引经文云:「由烟知有火,依水鸟知水,菩萨具慧种,由诸相了知,面净若莲华,欢喜诸毛竖,智者见彼相,摄为胜弟子。」以此方便观察,即能了知弟子意乐。次释应可授与第四灌顶,以何授与唯以语言。此中遮词,意谓非如第三灌顶可领其义。以语传授之规,如云:「即彼慧智菩提心芽,由善修习,令彼增长。成就无障真实一切诸法不思议性,具足七支大印大金刚持自性,说为第四灌顶。」义谓第三灌顶所说之俱生智,犹如胜义菩提心之苗芽,由修习彼展转增长,成为一切障尽不思议之真实自性。总谓由依明妃,得表实义俱生之智,相续修习乃至障尽,法界明了无别之智,现起具足七支大印天身,即是第四灌顶。此中所明第四灌顶,宝铠与毗布底亦说,亦是毳衣大师所许。如彼〈曼陀罗仪轨〉引教云:「第四灌顶由师口授知者,如说即彼圆满诸义,由离分别垢浊,不异无上正知,诸能仁众无量光明曼陀罗体,如如意珠,以自性语而为授与。」言即彼者,即〈鬘论〉说「即彼慧智」之义。离分别垢浊不异无上正知者,(392)谓不异离垢真实之如所有智。诸能仁众无量光明曼陀罗者,即是色身。持祥于〈红黑(大威德)曼陀罗仪轨〉亦如是说。七支,如语自在称云:「满报、结合、乐无性、悲满、不断、及无灭,我许所修七支义,遍修正量智者赞。」圆满报者,谓是相好庄严之身。亦摄法身及化身,以三身无异体故。结合者,谓与同等明妃而入等至,若唯报身波罗蜜多中亦宣说,以此结合即胜彼义。何为须尔,唯以遍一切身欢喜自性,即能成办一切有情利故。佛为摄受欲界增上贪行有情,故现等至。幻师所化男女稠密不生大乐,从此则起,故云大乐。领受身乐为乐,领受心乐为喜。大谓最广、无漏、殊妙、尽未来际。为显彼佛是无自性非执实有,故云无性。〈般若经〉云:「佛亦如幻如梦,设更有法胜涅槃者,我亦说彼如梦如幻。」〈七加行〉云:「行者于诸法,善遮颠倒故,当说四加行。」又云:「一切诸法中,说无性为主,以诸法王子,由修此成办,一切佛圆满。」其无自性是具一切种最胜之空性。空华兔角之空,是无所有不可现证。〈宝顶经〉说不离布施乃至佛法之空,是具一切种殊胜之空性。故报身等与布施等诸相,是为最胜,以彼等相胜出瓶等,诸余相故。具足彼诸相者,(393)是具一切种之空性。如无身相则不能饶益有情,如是若无大悲,亦不能利一切有情,故云悲满。无缘大悲如如意珠,无分别中利益有情。言不断者,谓受用身,具足如上所说功德,恒相续转。由是不住寂灭与三有之大涅槃故,常恒无断,非有时转,有时不转,间断之法。言无灭者,谓彼报身非暂时住,即便断绝,尽未来际,随大悲转,及诸有情无间断故。具上七支,语自在称许为咒道所修之果。非但如是,亦是遍修正量正慧清净智者之所称赞。若约非是转止有间释不间断,则与无灭之非暂住即坏,全无差别,应成六支。然不间断亦通化身,无灭则谓尽未来际不入涅槃,故有差别。〈七加行〉说无比安乐圆满报身,大乐法身,及大悲体性之三身相续,为前不断之义。又云:「无比乐报身,遮止舍离故,宣说七加行。」于后者说尽未来际而恒安住,义理全同。〈教授穗论〉破他,谓前五支不共波罗蜜多,自许初三不共,后四支共。

  亥二 第四灌顶之语云何表示

  七支为无上道所修,虽宝是汝所许,亦他智者所赞。然立彼为第四灌顶以何证?(394)知如〈七支论〉中云:「具如是言故,具亦言义故,作尔言义故,我许四如是。」此义谓诸经云:「如是四亦尔。」谓于第四灌顶之时,以彼慧智为喻,表显第四灌顶。解释彼文「如是」、「尔」、「亦」三义,成立第四灌顶即为七支。是故我许第四灌顶如前所说,余人所许缺二支等故不应理。言如是者,显示第三第四相同。此如〈七加行〉云:「大金刚持身,观视无厌足,现三面六臂,具胜抱明妃,如慧智灌顶,安住如是相。」谓如第三灌顶之时,自为本尊父母住等至相,第四灌顶亦如是住,此明第四灌顶具足报身结合二支。〈七支论释〉解如是言,虽说是由金刚莲华触所生乐。然药足师所许应是如前所说父母等至之相。以此二师于此等义意趣同故。亦者,显示非唯第三有乐,第四亦有,复胜前者是为大乐,故说第四具大乐支。胜者,谓有广大、无漏微妙、无断、尽未来等殊胜。此非第三灌顶所有,以彼是由业印所生,唯剎那顷是有漏法,以有业印猛利抱持等苦故非微妙,唯住摩尼不遍诸支,故非广大。唯住短时故非无断,羯摩印行是无常,故亦非尽未来际。要由修行现证之时,方能成无漏等。〈七加行〉于说是否大乐后,又云:「然于慧智中,住大乐相似。」又云(395):「虽不住无欺,故亦名大乐。」说住第三灌顶能示大乐体相,虽不久住,然由具足彼支修习于得大乐果无欺诳,故亦立大乐名。大乐支者,诸支中主,余是彼分。是故〈七加行〉云:「应知余加行,皆此加行分。」尔者,谓如第三灌顶,从善巧三三摩地之业印,与方便等和合而生,如是第四亦与彼同,从于方便智慧和合而生,非余能生。语自在称未明显说第四灌顶具足余支之理,意谓已说第四灌顶具足报身结合尽未来际大乐三支,具余支分亦易了知。〈七加行〉中于后三支,配于第四第三灌顶,惟未配第四支。亦多有作「第四彼亦尔」者,亦应善知彼等,第三第四灌顶法喻配合具足七支。

  第三灌顶之时自身现报身相,此后不离佛母,现为父母互抱持相。于彼定中心住了达诸法真实之俱生智。取彼二者为喻,决定第四灌顶之理,谓由修方便支,最后自身成就相好庄严报身,及以结合二支体性,非唯胜解修为佛之色身。此心亦非暂住真实。谓是尽未来际所有大乐与无自性二支体性,明此双运即是第四灌顶。

  以是修成圆满次第法器,须由三种灌顶之理,亦可了知。以圆满次第之宗要,(396)定须自身加持世俗如幻,四空次第胜义光明,以及外身如幻金刚萨埵之世俗身,内心达真实之胜义光明二无分别,和合双运三种圆满次第。自现本尊父母,于除庸常慢念之中,由内阿吭等至,引生欢喜及胜喜等,修俱生智,第三灌顶已尽决择。第四若无异前决择之法,则仍不免相符极成。若尔,不许道位有第四灌顶耶。不尔,谓传第四灌顶之时,如前晓示,唯以语言令生了解,即为弟子传彼灌顶。弟子亦唯由于语言立为得彼灌顶,是为成法器之第四灌顶。如是第四灌顶,须为晓示第四灌顶之要,故如上引多是晓示果德。然非道位全无,如〈集密〉中有学双运,及〈时轮〉中三摩地支,准彼道理余亦应知。第四灌顶顺分生起次第,亦有以咒所修七支而为第四灌顶,生起次第道中,亦须修彼七种支故。云何名有顺分?此如〈七加行〉云:「无比乐智身,吽等生天相,四成住二身,亦无二加行,加持天女身,明仪轨清净,是大乐体性,大悲增长体,余轨中显示。所说胜空性,是无性加行。于最胜业时,不住上四故,是无断无灭,如是〈集密〉中,分别瑜伽师,依生起次第,受行第四义。」言四成者,谓以四支修行所成。仪轨清净,谓随贪行。余执,谓最胜曼陀罗。言〈集密〉者,(397)唯是一例,于余修法亦当了知。

  若具七支虽是第四,以彼灌顶云何应理?譬如水灌顶等,由能净垢立为灌顶。如是所修七支能令毕竟无垢,故为灌顶。如〈集密后续〉云:「灌顶分三种,瓶灌顶第一,密灌顶第二,慧智为第三,…

《密宗道次第广论(二十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