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讨论,我想大家已经弄清了无情为什么就是有情,一切无情为什么就是佛,“有情无情同圆种智”这些问题。真正理解明白了“有情无情同圆种智”,那么,如果有人问你:如何是佛,就不致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只随便举一样东西就行了。天上地下、日上月下、窗里窗外,花明柳暗等等,这些无情都是佛啊!信手拈来,皆成妙谛,多少便当。
上次讲了无情说法,无情怎么说法?我们讲了一层道理,就是有言可说的法、有声可闻的法,都不是正法。正法是无说的,“言语道断,心行路绝”,即言语说不到,思想想不著,有言有说的法都不是正法。我们虽然听不见无情说法,但它正说法,大音希声之故。无说真说,无闻真闻,听到声音那不是正法,所以说“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你可能心里有疑问:听不到声音,怎么说是无情在说法呢?因为真正的妙玄奥意是无法表说的,只有意会、神知。若住在言说上,就会不到真义了,故云“若将耳听终难会”,不要住在声音上啊!妙意是听不到的,“眼处闻声方得知”。为什么?这无情说法是触景生情,心领神会,无闻而闻的一种心开意解的微妙神境。做功夫参究到无说、无闻,妄念不起处,就能触景生情,领会个中奥义。正如洞山问他的两位师父:无情说法你能听到吗?两个师父所答一样:我若闻,你就不闻我说法了。意思是真正的闻是无闻,假若能听到,我就著相了;我著相了,就没有说法的资格,就不能给你说法了。上次就讲了这层意思,我们还可以再补充。诸佛的正法身是无说无闻的,报化身不是真佛,是有说有闻,所以“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有说有闻,著在言说上还行吗?正如刚讲的。假如我有闻,我就同于诸佛了,我就是诸佛了,诸佛正法身是无说的,那我就不能在这里说法了;我若能说法,那就不同于诸佛了,这又是一层意思。我们凡夫时时刻刻都在著相,眼睛看见什么东西,耳朵听到什么声音,便还以己之见分别好坏美丑;真正见性的人,在一切声色当中,尽管见无所见,尽管闻无所闻。假如一住声尘,一住色相,那就变成为凡夫了。所以说我若闻就不能给你说法了。我若听见就著相了,著相了还有资格给你说法吗?就不能了。下面我再把祖师言语中暗含的几点意思归纳一下:
第一点,我若闻,就著声尘,有所住著,能所相对,法见未除,即非道人,就没有资格说法了。
第二点,我若闻,即同无情,无情以不说为正说,非有言说,你便听不见我说法了。
第三点,我若闻,即齐诸圣,而诸圣的报化非真,亦非说法者,诸圣正法身是无说无闻的,我今为你说,只是方便接引而已。
我们讲这些道理就是让诸位明白,色声都不可得,时时空净其心,保养真心。不保养真心是成不了道的。要保养真心,首先要知见正,见到真心本性。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们可以用禅宗来印证。有人要问:我们讲的恒河大手印是密宗,怎么用《五灯会元》的禅宗公案来印证呀?因为密宗讲的道理和禅宗、净土宗完全一样,无二无别。大凡佛法所有的宗派,名相虽有不同,而至理俱是一样,故净就是密,密就是禅,禅就是净,都是佛所说的成道之法,只是用的工具不同而已,证得的道果无有二致。恒河大手印是密宗最上乘的密法,与禅宗太相近了,所以必要用禅宗的道理来印证。禅宗五家中的曹洞宗所说和密宗最相应。曹洞宗讲五位君臣,讲五个位置,让我们由凡夫知见而开佛知见。开佛知见,就是见道位,进一步是修道位,修道位之后,就是证道位,证成功佛果。五个位置有三个渐次——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和大手印所说一样,大手印首先也是见道位。
曹洞宗是怎样来见道的呢?它讲正位偏位,正位表示体、空、理,偏位表示用、色、事。
第一个位置:“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此为凡夫位。凡夫就像“三更初夜月明前”那无月亮之夜晚,一片漆黑。何故?因他不知佛性为何物,只认取外面的色相,被无明遮盖,其心一片漆黑。“莫怪相逢不相识”,我们大家时时刻刻都在佛性当中,与佛性时时相见,就是不认识。我们大家在饮食起居日用当中,不是佛性起作用我们怎能动弹?比如早晨起来洗脸、刷牙、上街、买菜、上班、工作,这是谁在做啊?这是谁呀?我们不妨像禅宗问“念佛是谁”那样问一问自己。你们说不是本性是谁?既是本性,为何相逢不相识?不要埋怨本性难识,其实是我们著相、无明、无智慧的缘故啊!无明者黑夜也,漫漫长夜里,相逢如何能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隐隐,即不明显。平时执著的习气隐隐在那里作怪,只顾往外面贪取、追求、执著,不愿回光返照,看看能动的是谁,能起作用的是谁。如能回光返照:这是谁呀?那就认识了。所以,正中偏,就是说我们本来就在理体、佛性的正位上,但是不知不觉,因此便落在偏位,在偏位上著事相。正位是理体,偏位是色相,正位是空,偏位是有。空有、理事、体相,都是相对的,是正中有偏,著在偏位上。禅宗的五大宗派,接人方法不同,曹洞宗讲的道理容易明白。这是第一个位置——凡夫位元,不认识佛性。
第二个位置:“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见道位。此是偏位的日用当中现理体了,即在穿衣吃饭当中时时刻刻体会到这是我的佛性在作用,见道了,即见道位。前面讲一片漆黑,现在明亮了,失晓即破晓了,天要亮了,日光显现。老婆他说得很妙,老婆婆何意也?老婆者白发也,天快亮了,故显白了。逢古镜,照镜也,镜子是亮光的,比喻有光明。老婆逢古镜,天破晓了,光明显现了,用功的人用到这晨光,见到自己的本性了,所以说“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镜子中影子显现出来了。分明,清清楚楚,觌面,面对面。你和镜子里的影子面对面相见,镜子里现的影子就是你,你就是镜子,除这影子之外,还另有真的吗?除了这影子之外就再没有了,所以说“分明觌面别无真”。如灵云开门见一片盛开的桃花,豁然大悟,噢——!不是我的性显现这个相,是谁显现呢?离开我的性哪里能见到这桃花呢?反过来,离开桃花这影子,又哪里能显现我的性镜呢?所以,他回光一瞥,识得这分明觌面别无真的,见到本性了!又如洞山祖师也是在过河时看见自己的影子而开悟的。当时他曾问有关无情说法,师父对他讲了,虽有醒悟,但并未彻底明白,还是有些怀疑。有一天,他要过河,低下头来卷裤脚,看见水中有自己的影子显现,“噢——!”才豁然大悟,并做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闻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这个偈子是什么意思?“切忌从他觅”,我们修法学道不要向外驰求,不要向别人去求,要自己悟出来才是真实的。比如我们念佛的人念阿弥陀佛,祈求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来拉我,来拉我。这就是从他觅,那就不对了,所以莲池大师说念佛是“声声唤醒主人公。”念佛是把我们自己的主人公唤醒,不要昏迷,不要睡著,不要著相了,要清醒啊!万象都是心中的影子,不要著相啊!我们的知觉性,就是佛性,就是阿弥陀佛啊!你从他觅,就是向外取。向外祈求,要阿弥陀佛来拉你,那就错误了。阿弥陀佛是兴无缘大慈的,无人不接,无人不救的,但不是拉你,而是放光照你,放光接引你,你到那光明中就行了,你想要阿弥陀佛来拉你,那是不行的。所以永明寿禅师说:“行人净业成熟,心地清净,与佛相应,方见佛现前,接引生西。佛虽现前,实无来去。如月在天,千江万水,一时俱现,而月实无分。心犹水也,如心不净,犹水混浊,而不现影。故心颠倒混乱者,佛虽放光接引,犹生盲不能见日。”佛等于是天上的月亮,我们念佛的心就是水,水若清净,月亮影子就显现在水中,你心中就现佛像了;念佛的心不清净,月亮虽一样照著你,但是你的心是混浊的污水,那月亮的影子就现不出来了,阿弥陀佛不见了。所以“切忌从他觅”啊!倘若你向外找、向外求,则“迢迢与我疏”了。从心外去找,就与佛性相去十万八千里了。佛性不在别处,在你面门放光呢!看东西的是谁?听声音的是谁?闻到香臭的是谁?说话的是谁?动作的是谁?这不是我的佛性是什么?你为什么从他觅?“我今独自往”,现在我无论何时何地,对外面的东西都不取不舍了,都是“独自”的,绝对的,都不见有对偶、不见有相对。绝对真心是“独自”的,绝对的,无一物的,没有相对的。如梁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摩祖师答:“廓然无圣。”梁武帝又问:“对朕者谁?”祖师答:“不识”。为什么不识?相对的是你认识我,我认识你;我就一个人——绝对真心。是绝对的,谁认识谁呀?绝对真心,说识与不识,都是两头话。若能这样,那就“处处得逢渠”,就时时处处都能显现这个绝对的真心,处处时时都能见到真如自性了。“渠今正是我”渠就是影子。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一切事物无不是我的影子,统统都是我的显现。但“我今不是渠”,我这法身是无相的,虽然影子都是我的显现,但我不是影子。也就是说,虽然这一切相无不都是我,但我不是一切相,因为法身是无相的。你就是把一切相统统都拿走,因其皆不是我,也于我无损。因此,不要著在相上,一切相皆不可得,一法不立才对。“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修道人应该这样子去领会,真心才能够常住,才能够与如如不动相契,而不为任何境物所左右。任何地方都离不开我的真心,如影随形,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不要向外追求。念佛就是念自心,念阿弥陀佛,就是使自心醒悟,不要著相了。“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这就是你呀!离开它再去找就找不到了,没有了。因此,我们再三指示诸位,这个真心觉性就是我,离开它,什么也没有。…
《恒河大手印 (第六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