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为光影门头之妄光;须俟一切相破,彻见本性后,方为真光显露。那时,虽历历光明大放,不作光见,以一切相皆幻皆妄,无可取执也。
下座时,一如座上,应缘接物,无取无舍。做事时,“于事无心”;事毕后,“于心无事”。古德云:“终年吃饭,不曾咬著一粒米;终年著衣,不曾挂著一根纱。”即此之谓也。如稍有停住、留恋,须随时照破,不令住著,此即“牧牛行”也。俟野牛性死,无有走著,照亦不用,镇曰“饥来吃饭,困来睡!”一无事道人也。
仁者在动用中有安祥宁静之感,远离热恼,悲心日增,此静中道力增长之故,离见性不远矣!望更努力前进,灿烂绚丽的风光在不远的途中等待著你。
28. 知道你不避艰辛,勇于挑起弘法的重担,曷胜欣慰!
学子欲除尘沙细惑,不在度生中磨炼,绝难如愿。以法、人二我的微细执,不经与众生合在一起的长久磨炼,是消不掉的。而且在与别人说法时,往往似有神助般地豁然开朗,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增加了理解的深度,这也是利人而自利之美事也。
至于你说学佛人有的自私,想自己成就而多活几年的心不可取。诚如斯言,一切众生本无生死,有什么多活少活?本来是佛,又有什么成就或失败?那都是迷人的说话,悟道人绝不如是说。
能每月初一大家聚会讨论一次很好!由你出面主持,我很放心,望勿畏艰难,好自为之!
29. 心果无住,梦中也大放光明。这样一口气不来时,身虽败坏,而心光大露,那就是你的光明报身。此身成就,就超脱轮回了。
30. 首先一念不起时什么相都没有,起用时随缘应用,并不是“痴子”、“呆子”。你应该做到时时都在定中,不是一会儿入定了,一会儿出定了,这不是正定。要能座上尽管持咒就和没念一样,座下尽管随缘应事就像没事一样。你保护还没保好,哪里会是任运呢?!断尽淫欲是对的。
31. 禅宗须起疑情,始有开悟之份。疑情不是疑佛法,而是在所参的话头上起疑。如问:父母未生前,如何是你本来面目?学人即在这问句上起疑,以期隔断妄情而打开本来,这与修密无关。
做功夫有三难:1、识得本性咬定难;2、识得后保任不忘难。 识得后要精保护,勤除习气;3、不死守保任难。做功夫人常因勤于保护故,死于空里不能起用。故须一面无住,一面又须随缘起用也。
“妄念顿消融,方明色与空。
欲识本来面,青山白云中。”
“本来面”不在别处,只息下心来看一念不生时,无心可心,无念可念时是什么光景?这还是仁者本来面目否?这是千钧一发之机,稍纵即逝,稍停机伫思,即被它影子惑矣。
其实这无念之现量光景,即大家求见的本来面目。病在大家不识,因其既无玄妙,又无奇特而轻易滑过,易向别处求取。以致唐丧光阴,终不见道,良可慨也!
追顶念法,通用于一切法门,以此可摄妄念不行,而入于禅定也。
持咒与呼吸的关系,可任其自然,不作有意识的调节。
座中时好时坏是心不定的原因。功夫未到落堂时,难免起伏不定。尤其要到进功时,翻种子还要难受。故宗下大德到此时皆念咒,求佛菩萨加被以消除也。
修法要功力上上升进,须注意下列事项:1、每日准时上座不可残缺;2、一切放下,如大死人相似;3、持咒须心念耳闻,字字分明,稍有模糊,即是妄念;4、妄念起时,须看见它,不跟它走。既不压制,亦不纵容。只将咒提起,将之化去;5、不求入定、开悟、发神通。以一有所求即是妄念,反而不能入定。6、时时观照,最为重要。下座后,将座中定境,推在动中用。尽管应付一切事务而心不动,犹如他人在做一样。随缘起用而不粘,此即《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应”,即应酬万缘而无所住,则寂灭真心跃然现前矣。
来信问:“大死不了如何?”只为执著心重,一切色相皆是空花水月,无可取著。只著眼看这“能见诸相”“能现诸影”的是谁?在这上面著力,亡相而见相。关于“一切无求道自常”,不是指开悟后的保任境界,而是说要开悟见自本性,须一切无求,大道方自现前也。
谚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吾人修法,确须向上著眼,不可向下看,这不算执著。“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只要尽心尽力地做,百折不挠地去干,没有不成功的事;何况我们本来是佛,只为迷著色相,妄失本有。只须时时回光返照,不为外境所牵,还怕不能恢复本来面目吗?
关于“物我不二”,学佛修道本非行险侥幸可得,但亦非难而不可得。我们只要有不畏艰险,单刀直入,勇往直前的精神,定能成就。
声、色、货、利等演变得眼花缭乱的迷人事境,看来似乎是魔军万千,把人团团围住,使人不能不无动于中,而随之流浪忘返。但苟能认知这一切物境皆是空花水月,不可得,不可求,一放一切放,则不消费力,当下即归家稳坐,逍遥自在,乐享太平。《圆觉经》云:“知是空花,即无轮转。”又云:“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修道亦何难哉?!故庞婆云:“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也。但因积习深厚,非一时能了,故须时时处处绵密观照,与著相妄习斗争,除尽现业流识,方能安居。其始也,难免失照,著境恋情。但只要提高警惕,以“如履薄冰”之心,不懈地斗争下去,渐渐即能纯熟。于一切境界中,不忘觉照;再由觉照进而为寂照;更进而化去寂照之迹,无所谓照不照,镇日如痴如呆,则受用无穷矣。仁者其勉之哉!!!
来信说:“于理已明,于事常常忘失”,此正是我人学佛的难处。以多生历劫,执著习深,一时难化,故须觉察,损之又损,方臻圆熟,非一日之功也。
至于说“事业心强,在人事上极易起分别心。”此常人之说。若依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事业心强正是利乐众生的必要条件。若无此心,则趋于消极,独善其身矣。“而生其心”正是生此事业心也。惟欲无住而生心,不可住事而生分别心,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矣。
习气来时,欲转不能,可假咒力转之。著力提起神咒,任何顽固的妄习,皆能瞬间化空。当然,因定力深浅的不同,转化的速度也不同。但不必懊丧后悔,只与伊斗争过去,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说到修禅,确实可以认清这离念的灵知,即当人的本性,从而绵密保任,勤除习气,透过重关、牢关而圆证菩提。但是此等人不多,大多是口头说得,心随境转,说时则有,用时则无,故宗师不许,良可慨也!
其实古来禅德,大多是先理悟而后保任圆熟的。如六祖大师几曾做过参禅功夫,经五祖点悟后,藏在猎人队中15年,始“皮肤脱落尽”,不即鲜明之例乎?!
请告之大众,好好用功。上座死心塌地,一心持咒,心念耳闻,下座不忘观照,久久功纯,自能亲证本来而圆成圣果。不要指望依靠谁来帮助成就,修道只有依靠自己努力用功,别人是无法帮助的。
某某因拟得神通而改修气功,那是她不明生死由来与解脱之道,而误为神变迷惑之故,此亦因地不正之果报也。
修法以不见一切景相最相应。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幻相所著,则永无见性之日矣。混身骨节作响,那是气血变化之故。因心理影响生理,故肉身在修法过程中不无变化也。
佛经如:楞严、楞伽、华严等都须读诵,禅宗诸祖语录也须参研。
梅雨季节,上海还算风凉,一周后出梅,即将热浪侵袭而气温升高矣。惟做功夫人须于冷、热、寒、暑,顺逆境界中锻炼,不为所扰,方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
32. 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迷声色,妄失本来。今欲返本还原,只有遵照我佛教导,择一适合自己个性的修法,一门深入,锲而不舍地勤修苦练,方有少分相应。
当今末法时代,众生根劣障重,靠自力修持,实难成就。 当然个别大根器人或大菩萨再来,不在此例。 故我中华佛教,独放异彩之禅宗,于今亦奄奄一息,流为法卷传法而不能自拔矣。
文佛慈悲,预言末法众生,拟出生死苦海,只有修净土与密法。故今之佛子,当以修净土最为稳当。仁者如信吾言,即朝朝暮暮虔诚念佛,既不要求入定,亦不希求开悟。只与么老实念去,念至人空境亡,即豁开正眼,亲见弥陀佛性,与禅合辙矣。此即有禅有净土也,不是叫你于念佛外再去参禅也。
修学佛法,本为了生死。开悟…见性,只是了生死的先驱。前人说:“悟后真修”以悟后方识“真”和“假”,从而保护本身,不为假相所迷。此即宗下说的“保任功夫”,亦即教下说的“除思惑”思惑除尽,对境不迷,则生死了矣。此就禅宗说,净土则不须如此,念佛功夫扎实,临终有佛接引生西,则生死了矣。
33. 修法不懈,故证得顺逆无碍,纵横自在,实堪庆幸!修法学道就是为了了生死,超轮回。而生死即是对境生心粘著而有,能对境不生爱嗔、取舍之心,则生死无处著脚矣。所谓明心见性,即识得心本无生,性本天真。即一切事物生起之大能量…根本,也就是一念断处了了分明之灵知,而一切事物皆是它的影子。我们只要识得此理,在见相时,不著假相,而知是性的显现,即亲见本性矣。既见性,则须于事上透得过,于一切事当前毫不动情,方为真悟。今阁下能于顺境不喜,逆境不恼,可喜可贺!
34. “远处相亲近处稀”,只须时时用功,我们虽千万里相隔,亦朝朝觌面相呈;反之,虽日日见面,亦远隔天涯矣。
修法得力,身体即有变化,但不可执著,一有执著,功夫即止于此,难以进步。凡身体过去有宿疾者,现在发出来,不要害怕,经过一段修持,会连根拔除而全愈的。当然,应就医的还应该就医。
要得成就,必须发大心,才能吃苦耐劳,坚韧不退,否则稍遇挫折,即打退堂鼓矣。修法最忌断断续续的,不能一线到底。
欲界众生,淫欲心个个深重,所以要多打坐,将此妄心打死,才能安居。你只于此妄念初动时,即猛提正念,…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信函摘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