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信函摘抄)▪P3

  ..續本文上一頁,是爲光影門頭之妄光;須俟一切相破,徹見本性後,方爲真光顯露。那時,雖曆曆光明大放,不作光見,以一切相皆幻皆妄,無可取執也。

  下座時,一如座上,應緣接物,無取無舍。做事時,“于事無心”;事畢後,“于心無事”。古德雲:“終年吃飯,不曾咬著一粒米;終年著衣,不曾挂著一根紗。”即此之謂也。如稍有停住、留戀,須隨時照破,不令住著,此即“牧牛行”也。俟野牛性死,無有走著,照亦不用,鎮曰“饑來吃飯,困來睡!”一無事道人也。

  仁者在動用中有安祥甯靜之感,遠離熱惱,悲心日增,此靜中道力增長之故,離見性不遠矣!望更努力前進,燦爛絢麗的風光在不遠的途中等待著你。

  28. 知道你不避艱辛,勇于挑起弘法的重擔,曷勝欣慰!

  學子欲除塵沙細惑,不在度生中磨煉,絕難如願。以法、人二我的微細執,不經與衆生合在一起的長久磨煉,是消不掉的。而且在與別人說法時,往往似有神助般地豁然開朗,對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增加了理解的深度,這也是利人而自利之美事也。

  至于你說學佛人有的自私,想自己成就而多活幾年的心不可取。誠如斯言,一切衆生本無生死,有什麼多活少活?本來是佛,又有什麼成就或失敗?那都是迷人的說話,悟道人絕不如是說。

  能每月初一大家聚會討論一次很好!由你出面主持,我很放心,望勿畏艱難,好自爲之!

  29. 心果無住,夢中也大放光明。這樣一口氣不來時,身雖敗壞,而心光大露,那就是你的光明報身。此身成就,就超脫輪回了。

  30. 首先一念不起時什麼相都沒有,起用時隨緣應用,並不是“癡子”、“呆子”。你應該做到時時都在定中,不是一會兒入定了,一會兒出定了,這不是正定。要能座上盡管持咒就和沒念一樣,座下盡管隨緣應事就像沒事一樣。你保護還沒保好,哪裏會是任運呢?!斷盡淫欲是對的。

  31. 禅宗須起疑情,始有開悟之份。疑情不是疑佛法,而是在所參的話頭上起疑。如問:父母未生前,如何是你本來面目?學人即在這問句上起疑,以期隔斷妄情而打開本來,這與修密無關。

  做功夫有叁難:1、識得本性咬定難;2、識得後保任不忘難。 識得後要精保護,勤除習氣;3、不死守保任難。做功夫人常因勤于保護故,死于空裏不能起用。故須一面無住,一面又須隨緣起用也。

  “妄念頓消融,方明色與空。

  欲識本來面,青山白雲中。”

  “本來面”不在別處,只息下心來看一念不生時,無心可心,無念可念時是什麼光景?這還是仁者本來面目否?這是千鈞一發之機,稍縱即逝,稍停機伫思,即被它影子惑矣。

  其實這無念之現量光景,即大家求見的本來面目。病在大家不識,因其既無玄妙,又無奇特而輕易滑過,易向別處求取。以致唐喪光陰,終不見道,良可慨也!

  追頂念法,通用于一切法門,以此可攝妄念不行,而入于禅定也。

  持咒與呼吸的關系,可任其自然,不作有意識的調節。

  座中時好時壞是心不定的原因。功夫未到落堂時,難免起伏不定。尤其要到進功時,翻種子還要難受。故宗下大德到此時皆念咒,求佛菩薩加被以消除也。

  修法要功力上上升進,須注意下列事項:1、每日准時上座不可殘缺;2、一切放下,如大死人相似;3、持咒須心念耳聞,字字分明,稍有模糊,即是妄念;4、妄念起時,須看見它,不跟它走。既不壓製,亦不縱容。只將咒提起,將之化去;5、不求入定、開悟、發神通。以一有所求即是妄念,反而不能入定。6、時時觀照,最爲重要。下座後,將座中定境,推在動中用。盡管應付一切事務而心不動,猶如他人在做一樣。隨緣起用而不粘,此即《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應”,即應酬萬緣而無所住,則寂滅真心躍然現前矣。

  來信問:“大死不了如何?”只爲執著心重,一切色相皆是空花水月,無可取著。只著眼看這“能見諸相”“能現諸影”的是誰?在這上面著力,亡相而見相。關于“一切無求道自常”,不是指開悟後的保任境界,而是說要開悟見自本性,須一切無求,大道方自現前也。

  諺雲:“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吾人修法,確須向上著眼,不可向下看,這不算執著。“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們只要盡心盡力地做,百折不撓地去幹,沒有不成功的事;何況我們本來是佛,只爲迷著色相,妄失本有。只須時時回光返照,不爲外境所牽,還怕不能恢複本來面目嗎?

  關于“物我不二”,學佛修道本非行險僥幸可得,但亦非難而不可得。我們只要有不畏艱險,單刀直入,勇往直前的精神,定能成就。

  聲、色、貨、利等演變得眼花缭亂的迷人事境,看來似乎是魔軍萬千,把人團團圍住,使人不能不無動于中,而隨之流浪忘返。但苟能認知這一切物境皆是空花水月,不可得,不可求,一放一切放,則不消費力,當下即歸家穩坐,逍遙自在,樂享太平。《圓覺經》雲:“知是空花,即無輪轉。”又雲:“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修道亦何難哉?!故龐婆雲:“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也。但因積習深厚,非一時能了,故須時時處處綿密觀照,與著相妄習鬥爭,除盡現業流識,方能安居。其始也,難免失照,著境戀情。但只要提高警惕,以“如履薄冰”之心,不懈地鬥爭下去,漸漸即能純熟。于一切境界中,不忘覺照;再由覺照進而爲寂照;更進而化去寂照之迹,無所謂照不照,鎮日如癡如呆,則受用無窮矣。仁者其勉之哉!!!

  來信說:“于理已明,于事常常忘失”,此正是我人學佛的難處。以多生曆劫,執著習深,一時難化,故須覺察,損之又損,方臻圓熟,非一日之功也。

  至于說“事業心強,在人事上極易起分別心。”此常人之說。若依佛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事業心強正是利樂衆生的必要條件。若無此心,則趨于消極,獨善其身矣。“而生其心”正是生此事業心也。惟欲無住而生心,不可住事而生分別心,毫厘有差,天地懸隔矣。

  習氣來時,欲轉不能,可假咒力轉之。著力提起神咒,任何頑固的妄習,皆能瞬間化空。當然,因定力深淺的不同,轉化的速度也不同。但不必懊喪後悔,只與伊鬥爭過去,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說到修禅,確實可以認清這離念的靈知,即當人的本性,從而綿密保任,勤除習氣,透過重關、牢關而圓證菩提。但是此等人不多,大多是口頭說得,心隨境轉,說時則有,用時則無,故宗師不許,良可慨也!

  其實古來禅德,大多是先理悟而後保任圓熟的。如六祖大師幾曾做過參禅功夫,經五祖點悟後,藏在獵人隊中15年,始“皮膚脫落盡”,不即鮮明之例乎?!

  請告之大衆,好好用功。上座死心塌地,一心持咒,心念耳聞,下座不忘觀照,久久功純,自能親證本來而圓成聖果。不要指望依靠誰來幫助成就,修道只有依靠自己努力用功,別人是無法幫助的。

  某某因擬得神通而改修氣功,那是她不明生死由來與解脫之道,而誤爲神變迷惑之故,此亦因地不正之果報也。

  修法以不見一切景相最相應。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爲幻相所著,則永無見性之日矣。混身骨節作響,那是氣血變化之故。因心理影響生理,故肉身在修法過程中不無變化也。

  佛經如:楞嚴、楞伽、華嚴等都須讀誦,禅宗諸祖語錄也須參研。

  梅雨季節,上海還算風涼,一周後出梅,即將熱浪侵襲而氣溫升高矣。惟做功夫人須于冷、熱、寒、暑,順逆境界中鍛煉,不爲所擾,方于生死岸頭得大自在。

  32. 一切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執迷聲色,妄失本來。今欲返本還原,只有遵照我佛教導,擇一適合自己個性的修法,一門深入,锲而不舍地勤修苦練,方有少分相應。

  當今末法時代,衆生根劣障重,靠自力修持,實難成就。 當然個別大根器人或大菩薩再來,不在此例。 故我中華佛教,獨放異彩之禅宗,于今亦奄奄一息,流爲法卷傳法而不能自拔矣。

  文佛慈悲,預言末法衆生,擬出生死苦海,只有修淨土與密法。故今之佛子,當以修淨土最爲穩當。仁者如信吾言,即朝朝暮暮虔誠念佛,既不要求入定,亦不希求開悟。只與麼老實念去,念至人空境亡,即豁開正眼,親見彌陀佛性,與禅合轍矣。此即有禅有淨土也,不是叫你于念佛外再去參禅也。

  修學佛法,本爲了生死。開悟…見性,只是了生死的先驅。前人說:“悟後真修”以悟後方識“真”和“假”,從而保護本身,不爲假相所迷。此即宗下說的“保任功夫”,亦即教下說的“除思惑”思惑除盡,對境不迷,則生死了矣。此就禅宗說,淨土則不須如此,念佛功夫紮實,臨終有佛接引生西,則生死了矣。

  33. 修法不懈,故證得順逆無礙,縱橫自在,實堪慶幸!修法學道就是爲了了生死,超輪回。而生死即是對境生心粘著而有,能對境不生愛嗔、取舍之心,則生死無處著腳矣。所謂明心見性,即識得心本無生,性本天真。即一切事物生起之大能量…根本,也就是一念斷處了了分明之靈知,而一切事物皆是它的影子。我們只要識得此理,在見相時,不著假相,而知是性的顯現,即親見本性矣。既見性,則須于事上透得過,于一切事當前毫不動情,方爲真悟。今閣下能于順境不喜,逆境不惱,可喜可賀!

  34. “遠處相親近處稀”,只須時時用功,我們雖千萬裏相隔,亦朝朝觌面相呈;反之,雖日日見面,亦遠隔天涯矣。

  修法得力,身體即有變化,但不可執著,一有執著,功夫即止于此,難以進步。凡身體過去有宿疾者,現在發出來,不要害怕,經過一段修持,會連根拔除而全愈的。當然,應就醫的還應該就醫。

  要得成就,必須發大心,才能吃苦耐勞,堅韌不退,否則稍遇挫折,即打退堂鼓矣。修法最忌斷斷續續的,不能一線到底。

  欲界衆生,淫欲心個個深重,所以要多打坐,將此妄心打死,才能安居。你只于此妄念初動時,即猛提正念,…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信函摘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