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信函摘抄)▪P4

  ..續本文上一頁問此妄念從何處來?此念本虛妄而無實有,經此一問,即化爲烏有矣。要根本除斷此妄,須于開悟後,曆境磨煉,方能如願。

  下座觀心,即集中心力,看一念未起時光景,妄念才生,即便覺除。你只看著它,久久,能看的正念與所看的妄念,一齊化去,則親見本來矣。

  修此法以易于成就故,須善根福德全備者方克承當。

  35. 茲據來函所問,條答于下:

  (1)修法貴在一氣呵成,不可修修停停。斷斷續續地修法,定力不易成就,氣脈極難暢通,身體也不易好轉。

  (2)一切業障皆由心造,心空障自消。證道歌說:“了則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

  (3)斷斷續續地修法,再重複多次也不如法。專修第二印可以治病,但須連貫修習。

  (4)打坐時身動,屬宿障,但需勇往直前,不去管他,既不壓也不助,過一段時間自然停息。

  (5)觀照一念起處,念起即覺,不隨之攀緣流浪,是爲正修觀心法門。修法時應時時觀照,不可絲毫放松。更忌空具高慢妄心而立志不堅,不能切實履行,結果必將一事無成,慎之!慎之!!!

  (6)你過去發心勇猛,近來發不起心來,此乃發心不真之故。加以女友同不善的男友厮混,更爲打失道心,望深切悔改!

  36. 公案都爲活解了,但功夫不在解公案上,而在實際動用中。如于事境上有粘著,公案自解得好亦無用。現在學佛的人都務虛,不務實。且習障深厚,戀著情深,不肯死心塌地放下真修。故教他們念佛往生淨土,種種善根。心地法門,他們承受不了的。阿彌陀佛!

  你與南通有佛緣,能與來山遊人隨宜說法,指示迷律,亦勝事也。××拜你爲師,當隨宜示教,助其出離苦海。當仁不讓,是真菩薩也。

  37. 打坐頭頂脹痛,那是清氣上升之故,這是很好的自然現象,不要驚慌。打坐進功,氣血流轉,濁氣下降,清氣上升,血脈才能打開,否則一點沒有感覺,何能打通脈管,融化色身,親證本有真性?!

  身體不適,是你不明所以,心慌、煩躁之故。只要安下心來,一心持咒打坐,不要管氣血怎麼流轉,任它自然去動,等你妄心空寂,呼吸氣斷,色身化空,世界銷殒,你就親證本真了。你若驚慌、煩燥不安,非但不能入定,反要導致氣血阻窒,注意!注意!

  欲念強烈,是般若火內薰,八識種子翻動之故,可多念咒將其化去。

  結印手痛是你宿障重,須痛才能消障。你忍得一分痛,消得一分障,望你勉力爲之。

  38. 西安市近來修心中心法者爲多,但不知皆能如法修持,精進不懈否?大家于暇時,還能聚會研討,互相幫助策進否?

  仁者近來進度如何?能化空身心,一切無住否?做功夫有叁難:識取真心咬定不疑難;識取後保任不忘難;保任不死難。望仁者勉之!

  39. 茲就來函所問條答于後:

  (1)禅淨密叁宗最後所證的境界應無二樣。古德雲:“方便有多門,歸源無二路。”即說修法雖有不同,而所證到的佛性確無二樣也。真如妙體非但一切衆生沒有二樣,即與諸佛亦無不同,千佛萬佛共一體也。但未修至最後,功夫不無深淺之分。非但叁宗略有不同,即同一宗派亦有差異。此非法有差異,而因行人根有利鈍故也。

  (2)密宗是否是禅宗的向上?這一問題在密宗行人自誇其功法高深圓滿,說系禅宗的向上,其實系不明禅宗究竟的誤說。就拿密宗本爲最高深最圓滿的“大圓滿”法說來,所證最後境界與禅宗如出一轍,毫無二致,怎麼可說是禅宗的向上呢?不過密法多了一些方便法,而禅宗全靠自己放舍身心而自證。方便法雖有利,而亦易于執著,反而不及禅宗幹淨利落。所以因行人根性之不同,修密修禅各隨所宜,不可一概而論也。

  (3)體會了本來面目,是否還要修心中的法?體認到自己的本性,只要時時保護他,不隨念走,不跟境遷,日久功深,自能打成一片。所謂悟後無修而修,斯真修也。但如念起不覺或起了一會兒後方覺,更或對境遇緣不能作主,隨境流轉,則定力太差,不能綿密保任,所悟只是解悟,不得真實受用。則須腳踏實地,奮力精修心中心法,以期增長定力,親證實相,方可了手也。

  (4)佛教與道教修到最高時有差異,不一致。以道有所著,不能盡空;佛無所住,空亦銷殒。道有神用可得,故用不全;佛無智亦無得,故妙用無邊,此純陽祖師之所以歸依黃龍玄祖也。

  40. 一年容易,又屬無常,年齡的帽子又加了一重,我們的幻化生命就又短了一截了。這在變者看來,是不容歡樂的,但在我們修行的人看來,是無憂無慮的。因爲我們根本沒有生死,在此世界、他世界頭出頭沒,不過是幻化遊戲而已。

  41. 來函所言甚當,說唯心唯物者,俱是半邊竅。心者即物,物者即心。心物既非一,也非二。以非二故,說即心即物;以非一故,說非物非心以有二即非也。又心乃最大之能量,一切萬物離此能量無從産生,而萬物無不返化能量。故經雲:“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明乎此,時時綿密保護此妙明真心,不使塵勞遮掩,不爲物境粘汙,即正修行也。所有念佛、持咒、參禅等等法門,俱不過達到此“保護真心”…不讓妄念流浪之手段而已。

  故在諸種法門中,以禅宗最爲快捷了當,以其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故也。其他法門都須多跨幾道門檻,較爲迂緩。仁者如信得及,即此來問法的、發大誓願的、擬成佛度生的,即是仁者的真心;整日在面門放光的、舉手投足的,即是閣下的本來面目。則其他法門不修則可得矣!尚擬何時來滬學心中心法哉?如信不及,現在天已漸風涼,可先修“六字大明咒”,每天早晚各坐一小時(如能坐兩小時更佳)。修完一個半月來滬學心中心法。不多說了祝你成就。

  42. 仁者能依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發願成佛度生,足證宿植善根,誓願深厚,曷勝欣慰!

  心中心法屬無上心密,雖是密法,實是禅法,因其無相,直證心地,與禅毫無差異。雖入手略不同,但以佛力加持,較參禅容易證入。但也需精勤修習,非輕易可致也。仁者如能于受法後,不論在座上座下,時時處處勤養修習,證入悉地,自可操左券。于證入後,可隨願往生十方淨土,是又與淨土宗相吻合矣。俟冬日到來,當函約仁者來滬受法。

  43. 你于靜中湧出的一些文字,似是而非。以後不可遐想,更不可涉入任何境界,方能與妙體相應,打開無漏智慧也。

  淨土法門乃教非宗。密雖也通宗,但須看是何密法。以密法龐雜,統稱密教,不稱宗下。唯獨禅稱宗門,以宗乃中心、目的地、真旨,非方便、次第法可比也。

  至于四加行,乃法相宗所立五位之第二位。第一資糧位即叁賢位,第二即此加行位。所謂暖者,即曆過叁賢,“聖火”未發之初位;頂者此時或上或下,如在山頂可上可下。功夫至此,如上,則至忍位;如下,也可能落入地獄。忍者,功夫堅定,只上不下,世間第一,乃世間有漏法之最高最上之法也。此爲叁賢位過渡于初地之小善根,故定爲加行位。忍法雖也有上、中、下叁品,然畢竟不似暖、頂二位,可能會下墮至叁惡道也。

  其後之叁位,即見道位(明心見性是 ,修道位)悟後真修是(究竟位)證成佛果也。故見性始登初地,尚須努力修習,方能圓證果佛。望仁者勉之!

  打坐切忌有心等待入定、現聖境等等。以有心即是妄念,非但不能開悟,定亦不能入矣。定時不能“覺”,一覺即又出定;更不能著聖境,著境便成魔,慎之,慎之!

  44. 來函所說甚當。但“身輕心融”之快感,僅爲半脫光景,乃過路客人,尚非全脫真心豁露之主人公。故時隱時現,不能成片也。

  仁者有此善根,再加勤養精修,不難打成一片。

  關于“先修後悟”和“先悟後修”,大有差別。先修後悟者,悟前之修屬盲修;先悟後修者,悟後之修乃真修。先修後悟乃人在暗室,不知何處有汙穢,不見什物如何零亂,無從著手打掃、整理,故爲盲修;先悟後修,乃室內電燈打開,明見零亂、汙穢所在,易于整理掃除矣。

  又先修後悟,看來多費了些時間,但多走路,腳力健,不易絆倒;先悟後修之悟,多輕浮,遇事不得力,易于摔倒,故須悟後真修。精勤掃蕩舊習,方能圓證菩提,與果佛同行也。

  45. 學佛貴心專、誠、恒、穩,不可偏急,也不可徐緩。仁者品質純真,善根宿植,專一修行,日後自有成就。叁昧耶戒者,平等、誓願、警覺、不違越、除垢障之義也。仁者既已發大誓願,且于灌頂時已代除垢障,則于平時多多警覺觀照,修成正果,平等度生,不違此願,則得叁昧耶戒體,是真持叁昧耶戒者矣。豈徒具虛名可比哉?

  修法一上來毋須過急,看時間訂課程。如空閑時多,可修二座,否則,每日修一座即可。修時腳麻、痛,可稍調整,惟手印不可倒、散。至于持咒,原則是不停。但如入空,持至不能持時,則順其自然而停念。初坐空相,若昏若昧,有如入睡,但有知覺,非如昏睡無知,此時不可提起精神。起心時重新念咒,只隨其下沈之勢一放,則安然入定,身心化空矣。如一驚覺,起心重念,則又出定矣。但如昏睡無知,則須振奮精神,出聲持咒,驅散睡魔,二者之間區分細微,望仁者善體行之!

  至于打坐的次數,不必固定,有時坐一座,有時坐二座均可。但每日必須保證坐一座,不可一天不坐,第二天就坐二次。一天坐兩座時(指六印坐滿後),第一座坐第四印,第二座即坐第二印。如再加多,則只加四印,不加二印。

  46. 你能偶爾體會到真如妙性,頓覺身輕心融,快意無比,雖時間不長,于不知不覺間即逐漸消失,此亦不易矣,非宿世深植善根,曷克臻此!

  古人悟道,也如擊石火,閃電光,非能長時間保持悟道光景,也須于悟道後,長期綿密保任,才能打成一片。

  趙州和尚雲:“老僧除二時粥飯外,四十年不雜用心,才打成一片。”龍牙禅師雲:“修道須先有悟由,競渡還如賽龍舟。即悟後真修,綿密保任,除執…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信函摘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