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佛十二大愿开示(慈法法师)▪P21

  ..续本文上一页么说:「我学佛多年,一直没有什么利益呀!」所谓的没有利益,就是没有真诚的了解自己心地的需求。我们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愿望,来印契自心。要知道自己真正的愿望,你可以观察对比,不要草率。

  

  你不能说药师佛这么大的愿望我发不了,你先不要这样说,你可以根据他的愿力、方式来观察世间、观察自心,观察久了你就会知道:我们凡夫心有多么颠倒、无常、乖离、无意义、苦难。诸佛菩萨的心愿是多么的明亮、广大、真实、威德、自在、富足。可以这样对比观察,主要是不要畏惧。作为一个凡夫有情容易畏惧。

  

  3、居佛位用佛心就会与佛陀愿望相应。

  

  我们来看看药师佛的第七大愿,我们来读一读:。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法师领大众读诵三遍)。

  

  我们来看药师琉璃光如来的第七大愿,这里面充分显示了药师琉璃光如来彻底度脱众生的方便法则,就是具足福慧的法则。一经闻佛名号而得资具具足、远离疾苦、身心安乐。有这样的福慧具足的威德与善巧。

  

  有的人就会有这样的疑问:我闻到药师佛琉璃光如来的名号,怎么没有家属资具、悉皆丰足呢?这是一个特别大的相应不相应的问题。

  

  佛所发的愿是真实不虚的,功德利益亦是真实不虚的。若有相应者就能表达如此相应的法则,不相应者疑虑所见,我们在疑虑中产生疑虑的五浊法界,就是亏欠法界;在我们相应的心智中产生了庄严随顺、福慧具足的法界。

  

  我们的念是法界之缘起,相应不相应是法界的妙用。你的一念与愿相应,你就产生相应的法界。一念相应随顺那就有法界的妙用,关键是相应的心智十分重要。

  

  就像我们这么多人在一个房间里,要是把门封起来,每个人都闭上眼睛,各人做各人的梦。有几十个人就有几十个梦,各个不同。就是说心智不同,在同一个环境中,感知绝对不同!

  

  我们发这个愿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现前心念中具信妙用,闻名即得,具足安乐,清净无欠,无所乏少,真正康乐,这是相应不相应,相具不相具之说。

  

  我们若是读经读到哪一天真正感觉佛愿、己愿了无差别,你才知道这经究竟讲些什么,自心佛心为什么没有差别。现在我们的心多是贪图自利,非是为他。若真正能站在佛陀不可思议福德威神的角度来入佛陀的法界,那就会知道佛愿力不可思议,福德力不可思议,名号力不可思议,神通力不可思议,在此处现缘显现不可思议中,愿力最不可思议。

  

  我们凡夫已经习惯于计较自己的得失,用自己的得失心、怀疑心、贪嗔痴慢疑心来衡量,你就不能切入这个境界。我们还来说这个房间的人,各自做自己的梦,你不能了解诸佛如来广大的境界,你只能在自己的业力中徘徊,在自己的梦想中迷失。

  

  这样的愿望,我们什么时间能印契自己的心呢?就是佛如是发愿,我亦如是发愿。

  

  4、诸佛如来对一切众生的呼唤都是真正地清净加持的。

  

  佛的名号功德度众生是最为方便的,闻名即解脱、闻名即成就。

  

  举一个最简单、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就能感觉得到。比如说作母亲的在孩子哺乳的过程中,或者说他刚刚会说话,什么也做不来。我们作为普通的凡夫,自己的心智什么也做不来,就像幼儿一样。但是一旦叫你的母亲,把你的母亲呼唤过来,那么你所有的需要,不管是换衣服、吃东西、用东西,你的母亲都能满足你,这一声呼唤就能得到满足。

  

  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功德名号亦复如是,就像我们呼唤自己的母亲一样,能得到母亲所有的辅佐。我们来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功德宝号之时,亦会得到如实相应的辅佐。

  

  可是你要清楚一点,你必须把他当作你的法身父母,来养育你的法身,他才能给你真诚地相应辅佐。要不然你是个孤儿,她不是你的母亲,你把她叫来,她也不照顾你。何以故呢?不相应故。

  

  诸佛如来是没有分别心的,对一切众生的呼唤都是真正地清净加持的。所以我们遇到心智难缘,来称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功德名号,一念相应即得解脱,念念相应念念解脱,一念相应延续未来永远解脱,永远具足。

  

  这个是要你去真正用用功夫的,随顺随顺这样的愿望的,不断的实践观察的,要大方。

  

  要不然,我们读来读去,就会生疑心的。生疑心也不可怕,我们读佛愿,若疑问:佛说闻名号就怎么样了,听佛愿就怎么具足了,我怎么就不具足呢?你要不断地实践,不要放松,不要丢手,那是有意义的。要是放手了,坦露不了自性,你就没有相应的机会。

  

  实际佛呼唤我们,是来表达我们本身的具足、自心的具足、佛性的具足,来激励成熟我们所谓的如来智慧德相的站立。让我们用自身本来具足的如来智慧德相,来利益世间有情。

  

  这真是一个特别大的转身处,我们作为凡夫随顺自己的感知来观察世间,业相事相来观察世间,观察自己的心理,而不知心智圆满,照耀世间。

  

  就这么个转折,转折过来就富有具足;转折不过来就被事相牵制,所谓的被境转,被业风吹。

  

  转身处,虽然在理论上很好说,可是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蒙, 蔽的, 太久, 了。我经常观察自身,大部分时间可以转折过来,但在一些关键的业习处,就是转不过来。一到那地方心里就蒙蔽了。

  

  我们在实践佛法时被蒙蔽了也不要害怕,蒙蔽的时候你先要觉知自己被业习蒙蔽了,而业习是无常的、无我的、是苦空的,无有自性,那么这样你有出离修行的机会。

  

  就这一点转身处,在我们每一个学佛者的面前是一个发心未发心的根本的大问题。

  

  5、佛愿为引发我们运用自己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

  

  佛的十二大愿,愿愿是想通过事相来呼唤我们的佛心、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本具的智慧德相。每一个愿都有「乃至成就无上菩提」,成就无上菩提是根本的愿望,借助事相令你趣入、令你向往、令你追求这个法则,就是究竟的利益、圆满的利益、真实的利益。

  

  我们遇到每一个事相的圆满,圆满了就坏掉了,圆满了就变异了,圆满了就过去了。每一个事相不断地在变,我们有些人挣的钱花完了就完了;有的人说我年轻,结果年龄一大就衰老了;又有人说我想怎么地怎么地,结果这个事情做完了就完了;有的人贪图好坏,被好坏牵制;得呀失呀,被得失牵制了。过去了就过去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佛陀世尊欲令我等解决根本的问题——就是用心的方式,知心的方式,真妄心的认知。十二大愿每一愿所有要点都是引发我们运用自己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这是决定无疑的。令我们各发无上心,运用无上心,守护无上心,面对世俗间,这样你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学佛者。

  

  有人说,我没有这样的愿望,我只是想做一个学学佛,得到健康啊,给家人带来平安啊,能感觉活得好一点啊……这样行不行啊?这样求人天福报不是不行,这与佛出世的正因是不相应的。由于诸佛如来出世的正因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入清净道业,究竟解脱。

  

  我们说这解脱,不要认为是无意义的、泛空的、没有受用的,不是!他是具足广大的神通力、禅定力、智慧力、方便力、慈悲力,饶益一切世间、无所罣碍。不是没有意义,是你用凡夫心没法涉足、没法想象的。

  

  希望各位菩萨有一个撞击的机会,能撞击你的心灵,来认知这个道理。我们平时就是明白道理的人也在犯业习,也在习惯中,过去的因果相续中不断的生活,但是你要知道:这种业习,或者得失、外境都是无常变异的,都是自性所照见,发心所照见。

  

  发心圆明,周边就被圆明所回施;发心颠倒,就会被业风所吹动,被事相所牵制。这是我们修行者的一个关键的关键,是与佛法相应不相应的根本。

  

  当我们真正的找到了自己所谓的无上菩提心,并运用了这个菩提心,那世间的福德随之而来,不求自得。

  

  求者本来贫瘠,相互闭塞,求之不得。真正地运用佛法的出世善根,世间的利益是不求而得的。我遇到许多这样的例子,这是真实不虚的,不是拿这些东西来诱惑大家,是真实不虚的。许多求世间的安稳,求世间的福报,求世间的利益健康,求世间过得好一点的,反而得不到。

  

  为什么呢?贫瘠的心延续的就是贫瘠,匮乏的心延续的就是匮乏,烦恼的心延续的就是烦恼的结果。我们出离的心就是具足的心,出离的心就是本具的心,本具的心延续出来就是如实的结果,就是本具的妙用、福慧具足的妙用、不求而得的妙用。

  

  我也遇到很多菩萨,十年、八年的学佛,一直挣扎在贫瘠、烦恼的生命线上,让自己很苦恼;有些人学佛学的很得当,就是无畏地实践过佛法的清净教言,真正的认知本心具足的妙用。在本来具足的心智上不断地实践认识观察世间,观察事相,逐渐生活在健康、富足、充实的人生中,结果亦是。这就是种什么种子结什么果,因果相续真实不虚。

  

  我经常听见这样的说法:我学佛学得贫穷了。不是!这样的人一定原来就很贫穷,他推卸责任说学佛学贫穷了;有的人说学佛学得身体不好,那他一定原来就身体不好,身心都不健康,并不是因为学佛才不健康的。由于你没有学佛,若学佛你就会自己忏悔,检讨认识自己的因缘,不会把佛法当作倒垃圾推卸责任的地方。

  

  6、你要小心你的用心认真了解你的用心。

  

  诸位善知识,要善于用心,善知如何因如何果,要不然一定会不断地造恶。我遇到过嗔心、恶心比较大、愚痴心比较强的人,所受的果报的确是很苦的。那些明快的、善良的、清晰心智的人,的…

《药师佛十二大愿开示(慈法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