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了了!」那个说:「啊!怎么办哪?我死了都比这么好啊!」啊!个个都是哼哼,在那个地方呻吟不已。那么很多病人在医院里头,所以才参观医院,也觉得很扫兴的,就又回来了!
回来啦,觉得北门没有去过,到北门去看看。于是乎就到北门去游玩,到北门一看,吓!看见殡仪馆、棺材铺,他问:「这棺材是干什么的?」
说:「这装死人的。」
又到那个殡仪馆一看,那个地方又有很多人都躺在那儿,也不喘气了,也不睁眼睛了,都死了!于是乎他更扫兴了,说:「这做人有什么意思?人生都有生老病死苦,这怎么办呢?」
在这时候,就有一个毗沙门来了。毗沙门就现出一个比丘相。那么来了,他说:「咦!这个是干什么的?」这个沙门就穿著出家人的衣服,搭着僧衣,在那儿走。
这个随从说:「哦!这个你问问他啦!」
他就问说:「你是干什么的啊?」
沙门说:「我啊,我是比丘。」
说:「你做比丘干什么啊?」
说:「比丘要了生死,要没有生老病死苦,想把这个生老病死苦停止了。」
他说:「这个不错的,能了生老病死苦,我也试试!」于是乎就决意自己要出家做比丘了。
那么因为这个,所以释迦牟尼佛舍弃国荣,把这皇帝的位子都不做了,来出家修行。在雪山修行六年,每一天一麻一麦,在那儿修苦行,就想要成佛。他的目的就想要成佛,所以受人所不能受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做人所不能做的,忍人所不能忍的,让人所不能让的。这个皇帝位置不容易舍,他也把它舍了;一麻一麦这种饥饿,吃了还是一样饥饿,他也能忍。所以能忍、能让,这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基本条件。
我们各位想一想,我们哪一个是国王的太子?都不够资格。释迦牟尼佛以国王太子的尊贵,都要修行了,我们现在还有什么舍不得?放不下东,放不下西,放不下南,放不下北;等临死了,东西南北什么也拿不去。释迦牟尼佛能以把国也舍了,把这个城池——那个舍卫大城也舍了,把他太太也舍了,所谓国城妻子、身外之物都舍了,就到了雪山去修道。
那么最初有五个人跟着他,来照顾他。因为他是个太子,父亲就派两个心腹的人来照顾他,母亲也派三个心腹的人来照顾他,怕他有什么意外的时候,好知道。那么他修道呢,他愿意怎么修,就随他怎么修,不加阻止他用功,可是就防备有什么意外,也可以说是用五个护侍来护持他。
释迦牟尼佛到雪山,一天吃一麻一麦,其中就有两个受不了,吃不了这苦头就跑了,也不护了。另外三个是很诚心,跟着他受苦。可是怎么样啊?释迦牟尼佛当时瘦得骨瘦如柴,就是皮包骨的样子,也就是广东话说瘦得像一条藤那么个样子,像个竹竿子,可是还没有死。那么以后嘛,就有天女给他送牛奶粥了。天女一早起,看他苦得很厉害,用这牛奶煲的粥,煮的这个稀饭,来送给他。释迦牟尼佛大约一方面是要应这个天女的供,一方面也或者觉得饿得太厉害了,有这两种的原因,就把这个牛奶粥吃了。这一吃牛奶粥,怎么样啊?这三个愿意跟他受苦的护侍,一看:「噢!你这怎么能成佛啊?成佛要苦修,你这牛奶粥都喝,好啦!不管你了!」于是乎也逃之夭夭了,跑了。
那么这五个人就跑到鹿野苑去,不照顾释迦牟尼佛了,不护持他了。你们各位想一想,以释迦牟尼佛这种的功德,都要遭遇这种的环境,人所不能受的,他要亲历其境,于是乎他自己又发了菩提心,发了愿了,更立这个坚固志了。以前大约他在雪山那儿打坐的时候,或者还经行经行,散散步,爬爬山,登高望远,有一点这个情形。现在他看这五个护侍都走了,就剩自己了,这若是一般人,或者会想:「我还是回皇宫去,做皇帝去好啰!还受这苦干什么?」
那么他不回去,于是乎就走到菩提树底下,就发愿了,说:「我这一回,我坐到这个地方,假如我不成佛,永远永远我都不站起来,我就在这儿坐着,坐死!」他发这个愿。发这个愿在那儿坐,一坐,坐了七七四十九天。我们坐了七个字(即三十五分钟),腿痛得:「哎呀!不行了,啊!痛死了!痛死了!」昨天有个人就这样。幸亏有一句话头说是:「就像死了似的!」但是他还是忍不住。那么坐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起于坐,当然也没有吃东西,也没有喝水啰!这可想而知了,那么连渴带饿,就是在那儿坐着。我们各位想一想,佛用功修道这种精神,我们是不是也能发这种的大菩提心?
有一天晚间,他就夜睹明星,晚间看这个星星,触类旁通,豁然开悟了!他彻底了解这个宇宙的真理了,彻底了解这个人生的问题了,所以就开悟成佛了!开悟成佛,他就三叹奇哉,他说:「奇哉奇哉!奇哉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堪作佛。」他说所有的众生,都有佛的性,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佛的万德庄严,和佛是无二无别的。可是怎么样啊?「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啊!」为什么不成佛呢?就因为有这个妄想。我们不要学多了佛法,就学这一句已经够了!「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我们这个妄想,噢!忽然而天,忽然而地,想想南朝,想想北国,想想男朋友,想想女朋友,想想爸爸,想想妈妈,想想儿子,想想女儿,想想姊姊,想想妹妹,喔!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晚上睡觉还是不闲着,还在那儿作梦,都打妄想。作梦呢,又看见姊姊,又看见妹妹,又看见这个那个,那个这个,噢!不知多少,乱七八糟的,弄得自己糊里糊涂的,这怎么回事啊?都放不下这种执着。作梦是怎么样有的梦呢?就是执着。因为那个执着才作梦,你若没有执着,没有颠倒,就没有梦想了;你因为有颠倒,所以就有梦想。你想要远离颠倒梦想吗?就要破执着。执着没有了,就没有梦了。所以说至人无梦,至人就是那个没有妄想的人,也就是那个真人,也就是那个圣人,也就是那个和凡夫不同的活死人。
他没有这一切的执着,什么执着都没有了,什么妄想都除净了,就证得佛的果位。所以「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记得这一句呀,我们就要断除这个妄想执着,把这个妄想执着扫干净了,就远离颠倒梦想了。就得到究竟的涅槃。所以释迦牟尼佛这么样一叹,然后就看因缘,说:「我成佛了,我要先度哪一个众生呢?」于是乎他就观察因缘了。有的人说:「哦!佛也打了妄想了!他也想要度人呢,那不是妄想是什么呢?」你这是以凡夫测圣智,是错误了!佛并不是打妄想,佛就是用妙观察智来观察,哪一个众生应该先得度?哪一个众生机缘成熟了?他应该先度哪一个?
那么他用妙观察智一观察,看见那五比丘在鹿野苑的地方,都用功用得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用功用得就差一个火候就开悟了,只要他到那个地方说几句话,他们就会开悟了。甚至不说话,见一见他们,他们也会开悟了!因为这五比丘原来是跟着释迦牟尼佛的,虽然说离开他了,但是受他的影响是很深的!都知道要求了生脱死,都不贪恋世间上的富贵荣华了。于是乎他们想自己去修行,去先成佛,或者他们自己在那个深潜意识里边,就想:「我们先修行开悟了,我们可以帮助太子也开悟。」或者有这么一个念头在里头,不过这在书本上没有记载的,这是我以我这个很愚笨的见解来测量。那么看释迦牟尼佛那么样辛苦在那儿修,他们也就着急了,说:「哎!我们和悉达太子在一起,我们也分了很多心,不容易用功,我们先去好好用用功,回来帮着太子好好用功修行。」可能是这样子。所以他们有这种的因,释迦牟尼佛先成佛了,然后就去度他们,因为他们想要帮助佛成佛,那么佛成佛了之后,也要帮助他们开悟,这也就是种因结果,如是因、如是果。
于是乎佛用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这四智来看因缘,看这个机缘。那么一看,在他成佛之后,憍陈如尊者应该先开悟。于是乎他就要实行他往昔所发的这个愿,要先度憍陈如。往昔发什么愿呢?因为憍陈如在往昔就是歌利王,那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以前就是忍辱仙人。这个忍辱仙人在山里头修行,这歌利王就带着宫娥彩女到那个山里头去打猎。那么这宫娥彩女见到忍辱仙在那儿修忍辱行,也是这忍辱仙德行的感召,也是和这一些宫娥彩女大约都有很深的因缘,她们就想要亲近这个忍辱仙,那么就围绕着他。
歌利王去打猎,大约也没有打到多少野物,心里就很不高兴。收队回来一看,宫娥彩女都围着这么一个头发长长的,手指甲也长长的,胡子也长长的,这么一个没有见过的人。于是乎,他就生了一种妒忌心,就问他在这儿干什么,他回答说:「在这儿修忍辱的功夫。」
歌利王说:「你修什么忍辱功夫,现在你把我这一些宫娥彩女都给诱惑得围着你,这还得了?你一定不是一个好人!」于是乎嘛,就拿着宝剑把他手也给剁去了,脚也给剁去了,问他有没有瞋恨心?
那么这个忍辱仙说:「没有瞋恨心。」
歌利王说:「我不相信你,岂有此理,剁你的手脚,你还没有瞋恨心,世界根本就不会有这样的人,你是打大妄语。」于是乎就问他:「你有什么证明可以证明你没有瞋恨心?」
忍辱仙人说:「我要是没有瞋恨心,我这个手足,你虽然给我剁下,我还会长出来,还会恢复如初。如果我有瞋恨心,我这个手足就不会再长回来了。」
说完这个话嘛,这个手足果然又长出来了。这个歌利王一看,喔!这一定是妖怪,于是乎就要放火烧山。那么这时候,护法就震怒了,于是乎就下冰雹打这个歌利王。
这时候,这忍辱仙又生了慈悲心了,就说:「将来我若成佛的时候,我要先度这个割我手足的人。」发了这个愿,所以在今生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就观察往昔和今生,这个前因后果的关系,应该先度憍陈如这五…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