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宣化上人)▪P26

  ..续本文上一页比丘。于是乎他就从菩提树底下站起来,走到鹿野苑去,找这五比丘去了!

  

  释迦牟尼佛以妙观察智,来找这个应度的机,于是乎就到鹿野苑。所谓鹿野苑,就是当初有很多的鹿在那儿。在因地里头,释迦牟尼佛也曾经做过鹿王,来教化一切的鹿,现在成佛了,也教化人。那么到达鹿野苑那儿,找到这五个老修行,当时他们并不是比丘,是跟着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后,才做比丘。找到这五个老修行了,他就先转四谛*轮。

  

  四谛就是苦谛、集谛、道谛、灭谛,这是初转*轮,度五比丘,说四谛法。第一转,他说:「此是苦,是逼迫性。」他说这个苦,我们人生,这是苦。这苦有三苦,有八苦,又有无量诸苦。这种种的苦都是逼迫众生的身心,得不到安乐,得不到自在,都是在那儿喧宾夺主,把这个主人给撵走了,这客尘当家了,这是一种逼迫。

  

  苦有三苦,就是苦中的苦,又有坏苦,又有行苦。什么叫苦苦?苦苦是苦里头更苦,本来没有饭吃就很苦了,可是也没有衣服穿了,这苦中苦。不但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了,连住的地方也没有了。这衣食住都没有了,你想一想,苦不苦啊?这叫苦苦。苦上加苦,苦里又苦,苦不完的苦,没有了期的苦,这是苦苦。

  

  有坏苦,这个没有贫穷的苦苦,可是有富贵的坏苦。本来是很多钱,可是一旦发生了意外,所有的金银财宝都没有了,或者被贼偷去了,或者被火给烧了,或者被水给冲得没有了、坏了,富贵坏了,这叫坏苦。

  

  那么有的人说:「我呀,也没有贫穷的困苦,我也不是很有钱的,当然也没有富贵的坏苦。」可是你有行苦,就是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念念在迁流,念念不停,这叫行苦。这一生的行状也是苦的,这是三苦。

  

  又有八苦,那么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这四苦,又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是八苦。生苦:我们人出生不是很自在的,生的时候,好象在那两个山的中间夹着一样,犹如生龟脱壳一样的,生来是苦。那么以后又渐渐地老了,这一老的时候,也是苦,我们身上所有的器官都停止工作了,样样都不方便了,这是苦了。

  

  生苦、老苦,这还可忍受着,可是还有个病苦。这个病苦简直不能忍受了,病得呻吟不已,连喊带叫,狂喊狂叫这个样子,这种苦谁也不能替。可是这种苦嘛,还是很公道的,无论你是公伯王侯,化儿乞丐,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宗庙享之,子孙保之,可是你一到病苦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很平等的。所以这个病,除非你不得到,那没有什么问题;一得到,它很平等的,一点人情、面子也没有。那么像前边这三苦,还不算苦,最苦就是死苦。人到死的时候,所谓垂死的挣扎,那时候就是生死的斗争了。自己想要活着,但是那个死神就不答应,一定要拉你死去,所以死的时候,就像活牛剥皮那么痛苦。这是生、老、病、死的苦。

  

  一般人所最执着的,就是男女的爱情。爱之,就欲其生;恶之,就欲其死。那么现在是爱,这一爱,把什么都忘了,没有理智了,想要用强力胶粘到一起这才好,总是那么粘到一起不分开。那个爱的力量有那样子,总想在一起,就要粘到一起,总也不能分开,你看那多好?我说这话,你们有的人或者会不相信;你不相信呢,我再给你们说一个比喻。现在你们人人都知道,报纸上常常有这个消息,每一个国家所生出的小孩子都有连体婴,连到一起了。连到一起要用刀分割,你说那多痛苦,那就是爱别离苦嘛!就是因为爱得太厉害了,说:「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得太厉害,所以变成连体婴了,这是一个理由。

  

  还有再往更坏的说,这一些个连体婴,都是同性恋的化身,给同性恋在那儿说法呢!那个同性恋,他同性搞恋爱,你说颠倒不颠倒?这一恋怎么样啊?就恋到一起分不开了。所以死了,再托生做小孩子,就做连体婴,一出生就要受刀割,要分割。你看这个人也很残忍的,啊!看他们那么连到一起,就很妒忌的,于是乎就要给他分开,「你这样子不行的,不能活的!」所以就给他分开。这也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慈悲心,觉得他那么样子不能活了,想法子帮一帮他们忙,给他分开了。这个医生用一种慈悲心,那么不怕麻烦,就给他一点一点地就给分割开了。你看,这世间这么多麻烦的东西,早在几十年以前呢,这连体婴是没有的,现在这个同性恋这么多了,所以连体婴也各国都有了。

  

  再早呢,只有这个孪生。孪生虽然是一胎有两个小孩子在一起生的,但是他没有连到一起,所以他那种爱,大约还没有那么糊涂,没有用强力胶给他胶上。所以各位想一想,这个爱,就不能离开,爱得怎么样也不分开,所以就做连体婴啦!可是有的你不离开还不行,那个医生就要给你动手术割开,你说这个痛苦不痛苦?这有生命的危险!于是乎有的连体婴一给分割呀,两个人就都死了。这两个连体婴,他说:「我们不在一起不行,我们都不要做人了。」于是乎就都又跑了。你要给他割开,割开他就不要活着了,这都是爱别离苦所成就的。那么爱别离,这是一个苦。

  

  又有怨憎会苦。这个人哪,我很讨厌他,一见着他,不知道为什么从心里头就不高兴,和他没有缘,要离开他。可是很奇怪的,你离开他,他不离开你,你到什么地方,他也追到什么地方。追到什么地方,他一定要和你打招呼,做同事,来共同工作。啊!你讨厌他?他就总是和你在一起,这叫怨憎会苦,躲也躲不开。

  

  又有求不得苦。我们人,想求一件事情,一定要得到。得不到,这个烦恼也来了,晚上也睡不着觉了,吃饭也不香甜了,吃什么也都没有味道,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住,为什么呢?就因为所求的得不到,所以总是心里头就像用那个油煎似地那么难过,烧得不得了,这求不得苦。

  

  最厉害就是五阴炽盛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我们谁都离不开这五阴,它是势力很大的,把我们这人的佛性都给遮盖住了。可是这五阴虽然是这么厉害,你若是明白了,它根本就没有实体的。你没有明白,色、受、想、行、识,把你压得透不过气来;你一明白了,它就好象那个浮云似的,空去来,就没有了。不明白,你认为它有;你明白了,你照见五蕴皆空了,那就本来是无一物的,何处惹尘埃?所以这叫八苦。

  

  这八种苦,我们各人来检讨一下自己,哪一个人没有这八种苦、没有前边那三种苦?说:「我没有,我也没有三苦,也没有八苦,我连一苦我都不觉得苦。」你是掩耳盗铃,自己骗自己呢!补充一句,这个求不得的苦,也和那个怨憎会、爱别离苦,都是差不多的。尤其求着当官的,求不到,很苦的;求着发财的,求不到,很苦的;求名求不到,很苦的;再说清楚一点,求一个男朋友、女朋友,求不到,这是更苦,苦得简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古来就有这种愚痴的人,得了相思病,甚至于同归于尽!你看,这苦不苦?所以这都是人在世界上一种执着,一种颠倒,一种认贼作子,染苦为乐。越求不到的嘛,越觉得是稀奇,觉得是有一点什么在里头;若得到了嘛,以后也没有什么事了,觉得也是这么样子。

  

  青年人听说某种的药,吃了就开悟了,好象二十多年以前,美国这儿很盛行LSD (迷幻药),现在又盛行这个marijuana(大麻)。那么这一些个东西,年轻的人就因为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就想试一试。试一试,有的人就求到了;求到更苦,中了毒了,便有瘾了,这更苦。求不到呢,总是莫名其糊涂,怎么回事啊?是不是真能开悟啊?是不是一抽这个marijuana就变成神仙了?总是有这么一个好奇的思想。所以,一有这种好奇的思想,喜新好异,然后就受害了,自己不知不觉地跑到那个毒里边去,还不知道。以后就甘之如饴了,就觉得一抽上这东西,忽忽悠悠的,啊!比什么都好了,你就给我皇帝,我也不换了。你看!就是这么颠倒,这你说苦不苦?

  

  这个八苦是总起来说的,若是往详细了说,有无量无边那么多的苦,所以说苦不尽,对谁言呢?对谁去说这么多苦呢?说了人也不相信,佛因为鉴于这种苦,所以第一就说苦谛,说:「此是苦,逼迫性。」这是对人有一种逼迫的力量,你们各位都要知道。

  

  那么第二呢?他就说:「此是集,是招感性。」集,就是集聚到一起了。集聚什么到一起呢?集聚这个烦恼到一起了!因为知道苦了,所以佛就发愿要度众生;那么知道烦恼是集聚而成的,所以佛就发愿要断烦恼: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是集聚而成,所以就说「此是集,是招感性。」自己种因结果,得到这种的果报,这是自己招来的,自己感应来的,所以是招感性。这烦恼也有无量无边那么多,再总括起来说,有八万四千种烦恼。我们人,不是就一种烦恼,有八万四千那么多,他说:「此是集,是招感性。」

  

  又说:「此是道,是可修性。」说是这个菩提道,智慧之道,成佛之道,了生脱死的道,离苦得乐的道,这个道是可修性,是你修行就能得到这个道了;你若不修行嘛,就得不到。所以说法门无量就誓愿学,佛道无上就誓愿成。

  

  「此是灭,可证性」,说这个灭就是寂灭之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当初释迦牟尼佛在往昔,就为这半句偈,把生命都不要了,牺牲生命而为法,这叫为法忘躯,为半句偈而舍这个生命。这怎么样呢?就是当初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苦行的时候,遇到一个净居天的天人,就在那儿现一个夜叉鬼的身来考验释迦牟尼,考验看看他是不是有真诚心,是不是能有大牺牲性,能舍得?于是乎他走到老修行面前,就自言自语地就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咦!这个老修行一听,就想:「什么?他就这样唱音乐?这不是音乐,这是两句偈颂啊,『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啊!有意思。…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