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听说那里有点气功,自己马上想去练一练呀。想长生不老,正是留恋这个世界。所以欣慕极乐,要发大愿。这多劫以来曾做过自己亲眷的一切众生都在苦海中等待我去救度。但我怎么才能度众生呀,我还是在苦海中挣扎的一个人,当下毫无能力救度别人,只有往生之后,乘佛的加持力,我就有神通智慧来救度亟待我救度的这一切有亲的人。是这样的心情,这样的大愿力呀!有信有愿自然会念,就一定往生。所以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大家想往生的话,大家先在信愿上下功夫。六信,我这六信是不是具足了,我这愿是不是真切。信愿切的话,你决定是往生,你再念的话,心里就不会急躁而自然安闲了。
“声合乎心,心应乎声”。从诚恳清净心中发出的念佛声自然和谐宁静,妙善高雅。这句微妙的念佛音声,经历自耳而达本心,所听正是所念。所以自然相合,声合于心。这个声音是万德庄严的佛号,也就是万德庄严的音声。这个声音从耳根而入,是自心所念。自心念佛,自心是佛,所以自心必与所闻之声相应。声合心,心应声,故云:“心声相依。”简浅说来,我念佛,念佛有声,声音又帮助了我。由我发声,声又助我,所以说是相依。这样念下去,用不著排除妄念,“妄念自清”。
第三首:“佛号如珠,念头如线”,你如果不念的时候,这珠子一颗一颗都散了,这是“分则各离”。一念呢,拿线一穿成了一串。所以念佛就是把佛号穿成串,这是“合则成串”。“心不离佛”,这就要求能随时随地心中不离这句佛号,这事并没有任何人拦著你,没有任何人干涉你,就看你自己肯不肯呀,要做到心不离佛,先须“口不离念”。口念比较容易,口里念时,心不见得在佛上,心在佛时则口里必能念佛。嘴里头老念这一句,“如线贯珠”,像是用线穿珠子,就是一句跟一句,“相续不断。”
第四首:“未能一心,先求专念,未能不乱,先学成片”。这是末后一首,指出了当前修净业行人中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们看到秦译(罗什大师译)中,一心不乱,于是个人体会,就认为:不念到一心不乱,就没有资格往生。但能念到一心不乱的人极少,念了几乎一生还没念到一心的人,就悲观失望,消极苦闷。实际上这并不是释尊教法的原意。这一点《无量寿经》的功德最大了。《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所要求的根本条件只是一向专念。老念,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没有要求你一心不乱。而且“一心不乱”是只见于秦译。玄奘大师所译是:“系念不乱”。这句是你念的时候很专心,没有胡思乱想,这就是系念不乱,比较容易做到。若指出一心呢,就有事一心、理一心。念到事一心,你的见惑思惑自然全消失了。念到理一心,那至少要破一分无明(无明共四十二分)。先不谈无明,只说见思二惑,见惑有十样,是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思惑是更细的贪、嗔、痴、慢、疑。谁能把这些都去掉?事一心,还有贪、嗔、痴、慢心、疑,你就没到事一心。例如:贪心,总想得点好东西,不但贪物质,贪人家恭敬,贪名呀,贪威信。我要有地位,要有什么呀,都是贪啊,你都能去掉吗?再者嗔心,人家批评你,说你不好,你能不能不生气呀。孩子很不听话,做坏事,你不生气呀。婆媳之间好多矛盾,嗔恨呀。举个三十年代突出的实例,一位元做过将军(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员)夫人的老修行,后来与儿媳失和,她在念佛,但也压不住心中的嗔恨,决心杀死儿媳,她就下座找刀,但当她看到自己手中念佛珠时,才压住这颗杀人的心。痴,更厉害了,众生整个在痴里头,愚痴呀。还有慢,我慢贡高,妒嫉障碍,己是人非,老子天下第一,也是根深蒂固。贪嗔痴慢都破完了,这才是事一心,这很难呀。阿罗汉断见思惑得漏尽通,断人我出生死,称为竖出三界,称为难行道。如果念佛法门同样也要断见思惑,那不与竖出三界是同等的难度,为什么还称之为易行道,是捷径中的捷径呢?既称为易行,当然不须达到断见思惑,证阿罗汉的水平。也就是说,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不须达到事一心的水平。能达到当然更好,就可往生方便有余土。若证理一心,破一分无明,就证一分法身,生实报庄严土(菩萨所居的国土),部分证到常寂光土。
我们根据玄奘大师所译“系念不乱”,与《无量寿经》的“一向专念”,可以肯定一向专念是往生的必备条件,“专”字有专一不变与专心持念两方面的意义。既是专心在念,即是唐译的“系念不乱”。
当然,达到一心不乱往生西方上三品是更好,但是未达到一心,先须要专念。专一不变是针对见异思迁的人说的。一山望见一山高,总是不能安于自修的法门,今天想参禅,明天又想学密,念了两天佛,又羡慕外道的气功,这样的人学什么都是白费事。我们是佛子,当依本师释尊的慈悲教导,末法修行,唯有念佛法门可以解脱,应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未能不乱,先学成片”。达到一点都不散乱做不到,先叫他成片。我不能整个不散乱,但我有几十句能成一片,在这几十句中没有杂念了。这都是真实用功人的情况。那天我碰到一个人,他说他自己要能找两句念得清净的都没有。我说你这是实话。可见不容易,所以应该咬定牙根,脚踏实地,先学成片。“真勤真专”,要真正的勤。“若非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不到极冷的时候,梅花怎么会开扑鼻的香?由于“寒彻骨”呀。这不是件小事,我们多少劫来在生死中流浪,释迦牟尼佛说:光说变白狗,我的骨头都有须弥山那么高。六道中轮转,无量的生死,现在要在这一生中,把他扭转,不再轮回了,这是我们不能不解决的一件大事。真正是自己本身的一件大事,别的都是儿戏,都是肥皂泡,如梦幻泡影。再好再好也是肥皂泡,非常好看,但它必定马上就要破。我就快八十了,转眼就要破了,一切苦空无常。所以要真勤真专呀!专一呀!最不好是十八般武器样样会弄,件件稀松,刀枪剑戟样样能耍,可是要杀敌制胜,哪件都不管事。有人是什么都修著一点,既在打坐又想参禅,既修净土又学密宗。又要念阿弥陀佛,又要念地藏王菩萨,还要念点观音菩萨,再加一点黄财神法,这不是真实修行,是在开玩笑。“真勤真专”,必有功效自然可见,故云:“功效自见。”“无须问人,还请自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二)深妙禅偈
有大福德始念佛 发菩提心修十善
佛说无上深妙禅 浅人当作浅法看
四仪庄严三业净 坚守重戒勿少犯
打破人我是非关 放下生平闲知见
谈玄说妙不相干 三字真传老实念
只此即是长夜灯 苦海慈航斩魔剑
要拔多劫生死根 直拼此身作呆汉
五宗八教一句收 切莫念外觅方便
过缓过急同是病 强想一心心愈乱
志坚如钢气如绵 不间不杂自成片
因心果佛互感应 根身器界潜转换
烦恼未伏念不一 习气不除佛不现
千万句如一句时 何愁不见弥陀面
此事非易亦非难 三昧全凭信行愿
第二个内容是深妙禅。怎么又谈到禅了,这是《大集经》的话:“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不但是禅,而且是深的禅,妙的禅,而且是无上的深妙的禅。中国旧日的知识份子(士大夫阶级)欣赏禅宗,鄙视净土,认为唯有禅宗才是高深玄妙之法,至于净土只是愚夫愚妇的行径,其实他本人正堕在颠倒见之中,如大富盲儿身在宝中为宝所伤。另外一种,目前有许多人,久修无功,
产生消极情绪,自认什么都不行,我看经不能深入,参禅更不是根器,学密还有许多怀疑的地方,我什么也不行。所以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念念佛吧!这个说法,表示这个人虽然习净,但对于净宗缺乏正确的信念与认识。《大集经》说“但念阿弥陀”,就是只念、专念、唯念阿弥陀,这就是无上的最深的最妙的禅。
这里所说的无上深妙的禅,是指六度里的第六度,是般若。一般所说禅定,是在前五度里面。两者虽都用一个禅字,可是差别极大。经教中说,前五度如盲,般若如目。这就是说,禅定等前五度都像瞎子要到第六度才有眼睛,才能照见天地万物。《净语》谈“深妙禅”并不是提倡大家再去参禅,而是要你知道你现在念佛啊,你已经是参了深妙之禅。
“有大福德始念佛”。第一句就像狮子咆哮,震惊百兽。普告一切轻视净土的人,不要认为斋公斋婆愚夫愚妇都能修净土,就轻视净土。修净的人更不可认为自己根器低下,没有水平修其他法门,没有办法,只好修净土。应知:唯有“大福德”的人才能信受念佛法门。你才会念佛啊。所以我们要增加信心。《大乘无量寿经》说: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你不是在过去的多生多劫里头修了福修了慧,对于这个法门你想暂时听一点都不可能。所以第一句就很好,“有大福德始念佛”。你应当鼓起勇气,振作精神。我们应充分自信,这个极殊胜的法门我们现在能遇到了,自己也应该珍重自己。
“发菩提心修十善”。《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每辈都须“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在《净宗心要》之中讲得比较详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菩提心粗说就是一个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结合的心,《华严经》说这三方面如同供佛的油灯,必须有灯油、灯炷和光明,三者缺一不可,这就是说菩提心是灯,智慧、慈悲与愿力三方面结合,组成供佛的灯。我们常念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顺事发心。顺理发心呢,那就是《金刚经》的话,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这便把法执也破了。你终日在度生,而没有自己度生的相。要发起这样深具智慧的大菩提心。
“修十善”。释尊的教法,全面说来,于三乘外再加天乘人乘,成为五乘。这才是全部的教化。决没有任何人是觉悟日增,作恶照旧。那就说,他说觉悟是谎话。人都做不好,想要作佛…
《莲宗妙谛—净语三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