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P4

  ..续本文上一页得了的!“疑根未断,即是罪根”。“疑”的那个根没有断,就是犯罪的那个根没有断!“贪、嗔、痴、慢、疑”称为“五利使”,就是我们的“烦恼浊”。“烦恼浊”就是烦动恼乱。“烦”是烦燥;“动”是乱动,这个人喜欢热闹,静不下来。“恼”就是苦恼;“乱”就是心里很乱。人人种种的心情,实际说起来就在“烦、动、恼、乱”这四个字里头。很烦燥,心里总不安,心里老在动,这样很苦恼,因为心都是散乱的,所以叫做“浊”,又称它为“钝使”。因为痴钝、痴重,所以就好像有了惯性一样,贪就让你老贪;嗔就使你老嗔,总也转不过来。那么,处在“烦恼浊”之中是如何呢?蕅益大师说:“处于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所限。”你在烦恼浊中,一定被贪欲陷进去,像陷井一样把你陷进去。各种的“贪”:贪吃、贪色、贪享受、贪舒服、贪名利、贪人家的恭敬……。你如果被贪欲所陷,为恶业所蜇,就如同蝎子、黄蜂蜇了一样,决定有这样一种遭遇。

  在这种情形下的众生,若不是“即凡心是佛心之行”,那是不成的。这个念佛之心是什么心?就是”即凡心是佛心”。这句话我们要好好的慎重地理解!也就把你这个凡心变成为佛的心了。若不是这样的妙行“必不能度”。“必”字很肯定。如若不是把你的凡心当下就成为佛的心,没有这样的妙行,你决定不能得度的!所以这也是十方诸佛都称赞释迦牟尼佛的道理所在。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这样的妙法,怎么说是”即凡心是佛心”呢?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能成为佛,而出现这句佛号,是万德的一个果实,是万德之所庄严。由于是万德成了这个名号,所以这个名号之中就包括了万德。当你念这句名号的时候,这个名号就在你心里头,也就是用“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的万德庄严了你自己的心,也就因此而全摄了佛的功德成自功德。

  大家注意: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在当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就把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摄即成你自己的功德,即你的凡心成佛心。这也就是密宗的道理。所谓“密宗”就是把凡夫的“三业”(身、口、意造业叫做三业),使之顿然同于佛的“三密”。念佛就是这个方法,使你的口业同于佛的“意密”。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庄严了你的“意密”,你的“意业”同于佛的“意密”,这就是密宗的道理——即你的凡心成为佛心。若不是这样的妙行,不能得度!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什么是“众生浊”呢?你又是见浊又是烦恼浊,这样所感便形成了“五蕴”假合的这个肉身,所以“色”跟“心”都痞劣。身色就是这样,一旦把这个肉身之皮扒开,人就成了一个行动的厕所。这个身很劣呀!那么“心”呢?也就是“见浊”、“烦恼浊”,同样也是很劣的!所以众生身心都痞劣就叫“众生浊”。这个五蕴假合的身体,假名为“众生”。在“众生浊”中,你也决定安于臭味而不能洞觉,因为你是“浊”的,所以安于这样臭味的环境之中而不会洞觉到。昨天晚上,我还批评我的两个女儿,我老是这么举例,我说:“大家就是粪坑里的蛆。”从农村来的人或在农村劳动过的人都知道,这粪坑里的蛆,就在那忙忙乱乱的,争呀!这块粪好,那块粪不好,我丢掉这块粪去奔那块粪,那个蛆不如我这个蛆,我比它强……争来争去,想来想去,可就是不想著我如何出粪坑。对此,蕅益大师说了:大家在烦恼浊中,你决定安于臭味!你不认识这粪坑,就在这争,这个是大富翁的营养充足的粪;那个是病号的粪,我要补充这个粪,换那个粪……甘于劣弱而不能奋起。有人很自卑,总以为自己不行,要问:“我还能往生吗?我念佛就只求一个好死。”我妹妹就是这种人,她念了一辈子佛,用她的话讲,就是求一个好死。还有一位居士跟我说:“我念佛就希望我的一个亡者(她死去的一个亲人)。”这些人就是不想:我们自己的佛性和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是平等的!我们念佛就是把佛的功德摄成为自己的功德。

  所以我们决定是可以往生的!我们决定如阿弥陀佛一样,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但这些人不能担负起如来家业。所以很多人虽然都关心佛教,如若真关心佛教,你第一件事就应该把你自己这个“灯”先点燃!你不要去管别人!这个寺院怎么样、那个和尚又如何如何了……你最好先管管你自己,只有这样,你这个“灯”才能先放光。可有人就是不想奋飞,而只想管别人的事,这就是“众生浊”的表现。如果在这种情形下,就没有弃厌之心。因为众生陋劣,他没有这个雄心壮志,没有广大的愿力,所以他安于这个臭味。其实这个弃厌,是苦空无常的啊!一定要厌离呀!极乐世界你可以欣厌,这个弃厌中也就包括了“四弘誓愿”,包括了“苦、集、灭、道”四谛。一般人没有这种弃厌之情,其实它应该对我们的人生是很实际的!人生无常,翻看年轻学生时代的照片,我一看呀,这照片上的人到老的时候,现在一半都变为鬼了。所以只有到这个时候,说到弃厌,我想大家才能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也就提醒我们一定要求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呀!

  “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命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再有就是这“命浊”。因为你因很劣,所以果也就很沩。感受的寿命就不满百岁。现在到一百岁的人很少很稀有,所以称“命浊”。我们最苦的就是“命浊”。学佛也发心了,也懂了如何去修行,但是寿命却没有了。很多很多人都是知见错误而不觉悟,等到当他也明了、理解力也强了、决心也有了……可是身体却不顶劲了,人也老了。释迦牟尼佛曾告诉我们:人老之后,修行就如同那个吃过后已经没水分的甘蔗。所以希望年轻人可要及早努力,莫在老年方学道。《涅槃经》讲:老年人修行如挤过水的甘蔗。到了糖厂,把甘蔗挤出水后,剩下的只是甘蔗渣了。老年人修行就如同吃甘蔗渣。所以“命浊”就是这样。

  在“命浊”之中,蕅益大师说:“决定为无常所吞。”“无常”是很快的事,就像打石火闪电光一样措手不及。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你既便不花多少时间,比如修密宗的人,有时十二年闭一次关,一个关接一个关,那已经很不容易了,一般人做不到。现在不需要让你费时节,像明真长老,他一天修“十念法”,修“十念法”照样也可以往生的。比如你早晨起来向著西方念十口气佛号,特别是像退休的同志,你并没有别的事,你完全可以这么念,但你还是不想念呀!明真长老是修禅的人,他还禅净双修,他这”十念法”也可以往生。所以,不是让你工作很多,能否往生决定你的“信、愿”有无!而往生后的品位则决定于你平时念佛的水平。所以你不需要多少时节、多少勤苦。也只有这个法你才能得度。现代人命浊呀!生命很短暂。尤其是在家的居士,社会上的事、家族中的事……我们不能不管,也是我人菩萨道修行的一部分。净土宗的好处就在于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世间法所应该做的事,我们一样也不要废除,还能证佛法。这句话最妙了:“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没有离开佛法行世间法,你在炒菜时何尝不可以念佛,你在带孙子,拍孙子睡觉的时候何尝不可以念佛,而且对你的孙子有很大的加持。可谓一举两得。如果没有这个就不能得度。

  “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会海;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弥陀要解》。你有信、有愿,用信、愿的心来庄严你的这一句“阿弥陀佛”。所以,念佛必定是信愿持名!只是持名而没有信、愿,不能往生,这是最要紧的!用信、愿来庄严你的这一声“阿弥陀佛”能怎么样呢?“五浊恶世”就可以转了!

  “转劫浊为清净会海”。这个时代是“劫浊”,一切环境都很浊:核战争有可能爆发,到处闹各种灾荒,恐怖分子到处搞爆炸……这些都是实情,很普遍。但你如能坚持这一声“阿弥陀佛”,就把这些变成你的清净海会。只要你真能往生了,这个是很好体会的。诸善人聚会一处了,也就清净海会了。大家要知道:你一声正念的时候,当下对于你来说,就是清净海会。

  “转见浊为无量光”。所谓“见浊”就是污浊,就变成智慧之相。“无量光”是照用,是智慧。你就把这“见浊”完全变成“无量光”,把“烦恼浊”变成“常寂光”了。《金刚经》不是讲“无住而生心”吗,你念佛的时候,什么都不想,这就是“寂”呀!你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照”呀!这不当下就是“常寂光”了吗!“寂而常照,照而恒寂”。“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现在众生这样一个污垢之体,成了莲花化生了。“转命浊为无量寿”。人本来不过百岁,这一句佛号就这么庄严之后,你就把“命浊”变成了“无量寿”了,就是无量寿佛了!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念一声“阿弥陀佛”,今天我来以此供养大家,来报大家的加持之恩!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拿这句话来报大家的加持之恩。这一声“阿弥陀佛”即是释迦牟尼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什么呢?就是咱们的本来的导师释迦牟尼在这个世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现在把佛所得的这个果实的觉悟,全体授给浊恶的众生,一点没有保留地授与浊恶的众生。

  (第一讲结束,由于第二讲没有被录音,故下接为第三讲,特此敬告,敬请谅解)

  第三讲

  还是继续上次那个题目,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也就是上次提出来的“般若为导、净土为归…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