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了的!“疑根未斷,即是罪根”。“疑”的那個根沒有斷,就是犯罪的那個根沒有斷!“貪、嗔、癡、慢、疑”稱爲“五利使”,就是我們的“煩惱濁”。“煩惱濁”就是煩動惱亂。“煩”是煩燥;“動”是亂動,這個人喜歡熱鬧,靜不下來。“惱”就是苦惱;“亂”就是心裏很亂。人人種種的心情,實際說起來就在“煩、動、惱、亂”這四個字裏頭。很煩燥,心裏總不安,心裏老在動,這樣很苦惱,因爲心都是散亂的,所以叫做“濁”,又稱它爲“鈍使”。因爲癡鈍、癡重,所以就好像有了慣性一樣,貪就讓你老貪;嗔就使你老嗔,總也轉不過來。那麼,處在“煩惱濁”之中是如何呢?蕅益大師說:“處于煩惱濁中,決定爲貪所限。”你在煩惱濁中,一定被貪欲陷進去,像陷井一樣把你陷進去。各種的“貪”:貪吃、貪色、貪享受、貪舒服、貪名利、貪人家的恭敬……。你如果被貪欲所陷,爲惡業所蜇,就如同蠍子、黃蜂蜇了一樣,決定有這樣一種遭遇。
在這種情形下的衆生,若不是“即凡心是佛心之行”,那是不成的。這個念佛之心是什麼心?就是”即凡心是佛心”。這句話我們要好好的慎重地理解!也就把你這個凡心變成爲佛的心了。若不是這樣的妙行“必不能度”。“必”字很肯定。如若不是把你的凡心當下就成爲佛的心,沒有這樣的妙行,你決定不能得度的!所以這也是十方諸佛都稱贊釋迦牟尼佛的道理所在。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這樣的妙法,怎麼說是”即凡心是佛心”呢?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這一句佛號,阿彌陀佛能成爲佛,而出現這句佛號,是萬德的一個果實,是萬德之所莊嚴。由于是萬德成了這個名號,所以這個名號之中就包括了萬德。當你念這句名號的時候,這個名號就在你心裏頭,也就是用“阿彌陀佛”這句佛號的萬德莊嚴了你自己的心,也就因此而全攝了佛的功德成自功德。
大家注意: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在當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把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攝即成你自己的功德,即你的凡心成佛心。這也就是密宗的道理。所謂“密宗”就是把凡夫的“叁業”(身、口、意造業叫做叁業),使之頓然同于佛的“叁密”。念佛就是這個方法,使你的口業同于佛的“意密”。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莊嚴了你的“意密”,你的“意業”同于佛的“意密”,這就是密宗的道理——即你的凡心成爲佛心。若不是這樣的妙行,不能得度!
“衆生濁者,見煩惱,所感粗弊五陰和合,假名衆生。色心並皆陋劣,故名爲濁。衆生濁中,非欣厭之行,必不能度。”--《彌陀要解》。什麼是“衆生濁”呢?你又是見濁又是煩惱濁,這樣所感便形成了“五蘊”假合的這個肉身,所以“色”跟“心”都痞劣。身色就是這樣,一旦把這個肉身之皮扒開,人就成了一個行動的廁所。這個身很劣呀!那麼“心”呢?也就是“見濁”、“煩惱濁”,同樣也是很劣的!所以衆生身心都痞劣就叫“衆生濁”。這個五蘊假合的身體,假名爲“衆生”。在“衆生濁”中,你也決定安于臭味而不能洞覺,因爲你是“濁”的,所以安于這樣臭味的環境之中而不會洞覺到。昨天晚上,我還批評我的兩個女兒,我老是這麼舉例,我說:“大家就是糞坑裏的蛆。”從農村來的人或在農村勞動過的人都知道,這糞坑裏的蛆,就在那忙忙亂亂的,爭呀!這塊糞好,那塊糞不好,我丟掉這塊糞去奔那塊糞,那個蛆不如我這個蛆,我比它強……爭來爭去,想來想去,可就是不想著我如何出糞坑。對此,蕅益大師說了:大家在煩惱濁中,你決定安于臭味!你不認識這糞坑,就在這爭,這個是大富翁的營養充足的糞;那個是病號的糞,我要補充這個糞,換那個糞……甘于劣弱而不能奮起。有人很自卑,總以爲自己不行,要問:“我還能往生嗎?我念佛就只求一個好死。”我妹妹就是這種人,她念了一輩子佛,用她的話講,就是求一個好死。還有一位居士跟我說:“我念佛就希望我的一個亡者(她死去的一個親人)。”這些人就是不想:我們自己的佛性和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是平等的!我們念佛就是把佛的功德攝成爲自己的功德。
所以我們決定是可以往生的!我們決定如阿彌陀佛一樣,廣度無量無邊的衆生。但這些人不能擔負起如來家業。所以很多人雖然都關心佛教,如若真關心佛教,你第一件事就應該把你自己這個“燈”先點燃!你不要去管別人!這個寺院怎麼樣、那個和尚又如何如何了……你最好先管管你自己,只有這樣,你這個“燈”才能先放光。可有人就是不想奮飛,而只想管別人的事,這就是“衆生濁”的表現。如果在這種情形下,就沒有棄厭之心。因爲衆生陋劣,他沒有這個雄心壯志,沒有廣大的願力,所以他安于這個臭味。其實這個棄厭,是苦空無常的啊!一定要厭離呀!極樂世界你可以欣厭,這個棄厭中也就包括了“四弘誓願”,包括了“苦、集、滅、道”四谛。一般人沒有這種棄厭之情,其實它應該對我們的人生是很實際的!人生無常,翻看年輕學生時代的照片,我一看呀,這照片上的人到老的時候,現在一半都變爲鬼了。所以只有到這個時候,說到棄厭,我想大家才能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也就提醒我們一定要求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呀!
“命濁者,因果並劣,壽命短促,乃至不滿百歲,故名命濁。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彌陀要解》。再有就是這“命濁”。因爲你因很劣,所以果也就很沩。感受的壽命就不滿百歲。現在到一百歲的人很少很稀有,所以稱“命濁”。我們最苦的就是“命濁”。學佛也發心了,也懂了如何去修行,但是壽命卻沒有了。很多很多人都是知見錯誤而不覺悟,等到當他也明了、理解力也強了、決心也有了……可是身體卻不頂勁了,人也老了。釋迦牟尼佛曾告訴我們:人老之後,修行就如同那個吃過後已經沒水分的甘蔗。所以希望年輕人可要及早努力,莫在老年方學道。《涅槃經》講:老年人修行如擠過水的甘蔗。到了糖廠,把甘蔗擠出水後,剩下的只是甘蔗渣了。老年人修行就如同吃甘蔗渣。所以“命濁”就是這樣。
在“命濁”之中,蕅益大師說:“決定爲無常所吞。”“無常”是很快的事,就像打石火閃電光一樣措手不及。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你既便不花多少時間,比如修密宗的人,有時十二年閉一次關,一個關接一個關,那已經很不容易了,一般人做不到。現在不需要讓你費時節,像明真長老,他一天修“十念法”,修“十念法”照樣也可以往生的。比如你早晨起來向著西方念十口氣佛號,特別是像退休的同志,你並沒有別的事,你完全可以這麼念,但你還是不想念呀!明真長老是修禅的人,他還禅淨雙修,他這”十念法”也可以往生。所以,不是讓你工作很多,能否往生決定你的“信、願”有無!而往生後的品位則決定于你平時念佛的水平。所以你不需要多少時節、多少勤苦。也只有這個法你才能得度。現代人命濁呀!生命很短暫。尤其是在家的居士,社會上的事、家族中的事……我們不能不管,也是我人菩薩道修行的一部分。淨土宗的好處就在于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世間法所應該做的事,我們一樣也不要廢除,還能證佛法。這句話最妙了:“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不離佛法而行世法”。沒有離開佛法行世間法,你在炒菜時何嘗不可以念佛,你在帶孫子,拍孫子睡覺的時候何嘗不可以念佛,而且對你的孫子有很大的加持。可謂一舉兩得。如果沒有這個就不能得度。
“複次,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爲清淨會海;轉見濁爲無量光;轉煩惱濁爲常寂光;轉衆生濁爲蓮華化生;轉命濁爲無量壽。”——《彌陀要解》。你有信、有願,用信、願的心來莊嚴你的這一句“阿彌陀佛”。所以,念佛必定是信願持名!只是持名而沒有信、願,不能往生,這是最要緊的!用信、願來莊嚴你的這一聲“阿彌陀佛”能怎麼樣呢?“五濁惡世”就可以轉了!
“轉劫濁爲清淨會海”。這個時代是“劫濁”,一切環境都很濁:核戰爭有可能爆發,到處鬧各種災荒,恐怖分子到處搞爆炸……這些都是實情,很普遍。但你如能堅持這一聲“阿彌陀佛”,就把這些變成你的清淨海會。只要你真能往生了,這個是很好體會的。諸善人聚會一處了,也就清淨海會了。大家要知道:你一聲正念的時候,當下對于你來說,就是清淨海會。
“轉見濁爲無量光”。所謂“見濁”就是汙濁,就變成智慧之相。“無量光”是照用,是智慧。你就把這“見濁”完全變成“無量光”,把“煩惱濁”變成“常寂光”了。《金剛經》不是講“無住而生心”嗎,你念佛的時候,什麼都不想,這就是“寂”呀!你一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照”呀!這不當下就是“常寂光”了嗎!“寂而常照,照而恒寂”。“轉衆生濁爲蓮華化生”。現在衆生這樣一個汙垢之體,成了蓮花化生了。“轉命濁爲無量壽”。人本來不過百歲,這一句佛號就這麼莊嚴之後,你就把“命濁”變成了“無量壽”了,就是無量壽佛了!
“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念一聲“阿彌陀佛”,今天我來以此供養大家,來報大家的加持之恩!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拿這句話來報大家的加持之恩。這一聲“阿彌陀佛”即是釋迦牟尼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什麼呢?就是咱們的本來的導師釋迦牟尼在這個世界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他所得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現在把佛所得的這個果實的覺悟,全體授給濁惡的衆生,一點沒有保留地授與濁惡的衆生。
(第一講結束,由于第二講沒有被錄音,故下接爲第叁講,特此敬告,敬請諒解)
第叁講
還是繼續上次那個題目,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也就是上次提出來的“般若爲導、淨土爲歸…
《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