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悟佛知见,示佛知见使大家入佛知见。示佛知见干什么呢?就是给我们听的,让咱们自己要信佛知见。那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也就是直指人心。这跟净土宗《观经》的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一致。你作佛是谁在作佛?是心在作佛!这个作佛的心就是佛。
“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不二,故云开佛知见。”所以,一切众生是因为自己障蔽了光明,贪爱尘境而受到外缘内扰的。外头有种种缘,心里头自己干扰著自己,甘受驱驰,就这么整天跑来跑去。所以,世尊才从三昧境界中出来,种种苦口劝勉大家:不要向外求,你本来跟佛无二。你要是真正能够信受了,你就开了佛的知见了。“吾示劝一切世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这个“吾”就是六祖,他也劝一切世人,如若把佛的知见都推到佛那边去,于自己无关,这样学佛那至少得“三大阿僧祗劫”。其实“刹那即成佛”!这话是大圆满的话,密宗叫“大圆满刹那即成佛”。六祖接著又说:“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惨躏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口上说的都很好,好话说尽,但心中却很恶,坏事做尽,心里想的却都是坏事。轻视别人,害己夺物……种处的干扰,使得一切都不安宁。为什么这么做?就因为你是众生之见而不是佛知见。所以昨天我还跟别人讲:我们修行,就是把我们众生的知见换成佛的知见,也就是我们的大事因缘,佛已经在《法华经》上把道理都说了,对于我们来说,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马上放弃自己的众生之见,变成佛的知见,这就是我们的大事因缘。
这是通过《金刚经》谈到三种般若的关系及般若所起的功用,六祖就是我们最好的一个事例。现在有的人,他就是不大相信,这六祖是中国历史事实,这不是咱们随便捏造的,非得捏造出个六祖来不可。其实唐朝就有,多少论著都记载了,这是事实啊!
我们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就要谈到我们的净土法门。代表禅宗的《金刚经》讲般若有三种,而净土法门讲念佛,也有四种念佛。四种念佛是:第一种大家都知道了——“持名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二种叫“观像念佛”,我供一尊像,我整天看这个像,观了这个像心里也就想著佛,这个叫观像念佛。第三种是“观想念佛”,就是在《观经》里边讲的十六观:先观这个太阳,然后观水,观地……一步步观。但是这个《观经》的观想念佛方法很难。真正要做到《观经》的观,那就要观一朵莲花有八万四千个花瓣,你想一朵莲花都这么难!我的能力有限,要观一朵莲花,顶多也只能观一百花瓣,就是观这一百个瓣我也还是很困难的。你们也许比我水平高,能观得到更多,但我想真要观八万四千瓣,诸位恐怕还办不到吧!一朵莲花八万四千瓣,这就很难观了。一瓣莲花还要观八万四千脉,莲花却有一条条纹,每一个瓣上有八万四千条脉,每一个脉要放八万四千种光……这就超乎咱们众生观的能力了。所以《观经》就开了第十三观,叫“略观”。观丈六或八尺的佛像,是略像。因为这像有多少多少万万里高,是报身像,咱们凡夫见不著,做不到那么微妙地观,基于根本连一个汗毛也看不清,既使上了白塔,你观到了一个圆圈,三四里这么个半径为一个圆圈,再远你瞧不见了。所以这样的眼力看佛的像,一根汗毛也看不见的,怎么能看见佛有多大呢。那都是佛的报身,凡夫没份,甚至阿罗汉也无份,只有地上的菩萨才能见。所以只能“略观”,“略观”就是观佛有丈六八尺。但是这么观也有难度,比如你要观这个白毫光相,白毫光相是八轮中空,右绕几匝,然后下垂于地,很不容易观的。
第四种念佛就是“实相念佛”。修行的方法,说到究竟处其实是一样,禅宗谈到般若,有三种般若,最后般若是“实相般若”。而念佛法门的念佛也有四种念佛。第四种念佛就是“实相念佛”,“实相念佛”也就是“念实相”。念念入于实相,凡夫更无份了。虽然法门分了二种,但到了最高究竟的境界其实都是一回事。当然还不仅仅就是一回事,因为净土法门之方便中最方便之处就在于,可以使咱们凡夫甚至下愚的凡夫,也可以通过念佛,而不知不觉的符合了《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不知不觉的进入了“实相般若”。在不知不觉的持名念佛过程中,相契了“实相念佛”,念佛法门最微妙的地方就在这!最方便之处也在这!为什么说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大慈大悲,而且阿弥陀佛是“大愿之王”,原因也就在这。
许多经典、许多法门,没有一个不是好的。但是尤其是到了末法时代,末法的众生要依仗净土持名念佛法门之外的其他方法去解决问题,那就太困难了!正如《观经》中释迦牟尼佛也说的: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成万成亿的人去修行,很少有一个人能得道,释迦牟尼佛早说过了。那些法不是不行,可那是在佛世界,比如药师佛世界或其他种种佛世界,那些大菩萨们修行都可以得度,那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水平高的太多了!而我们这些末法的众生如果也依他们的法子去修,那是亿万人去修,很少有一个人能成功。我们现在只有通过念佛才可得度。所以,我们所有的一切人都要懂得这“实相念佛”的般若道理!我们要用这个“念佛”法去求生净土。以这个为归宿,我们必定可以往生。
“持名念佛”分二种念法:一种叫“事持”;一种叫“理持”。得到“一心”之后,一种叫“事一心”,一种叫“理一心”。这也是我们应当知道的。那么什么叫“事持”呢?“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蕅益大师语)“事持”就是在事相上,你在那儿持念、持名。这个“事持”同样是极其殊胜、相当宝贵的。我们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但是如果你不能够深深的了达“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对于这个殊胜的般若,你就不能有很真实的理解。就像有的人所说的:“我也就是这样念念罢了”,尽管于文字他也能讲,就觉得自己是理解了,就像考卷子似的,其实并没有成为他自己的智见。得真正的成为自己的智见才成。要真正相信承认了,成为自己的见地,那才算是了达了。如果听了某个法师讲经,自己按著他所讲的能复述地讲一遍,那只是鹦鹉学舌,不能算有了见地,了达了佛法。但是不了达不要紧,你只要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就成,你决志愿求生,死心踏地,不贪恋这个世界,愿意尽一切努力,争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就可以成功!这一点很要紧!关键在于你愿意不愿意!如果表面上我也愿意,但实际上三心二意的话,那么来了一点别的事,他就把这个“愿意求往生净土”给忘记了,就会被眼前的事所转,也就不能成功了。
所以,要真正下决心发愿求生。“如子忆母,无时暂忘”。你会这句佛号,就像儿子思念母亲那样,无时无刻不忘地念,没有什么时候把这句佛号忘了,这才叫“持”。所谓“持名”,我们要注意,并不是说我这一天念一千佛号或念上三千五千的就算是“持名”了。真正的“事持”,就是在你时时都能想著你所修的这个法门,想著你所持的名号。但是,我们大家往往智慧不够,没有了达“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般若深义。
再高水准就是“理持”。“理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正如天台宗所讲的“心具心造”。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我本心所具有的。阿弥陀佛也是我本心所具有的,这叫“心具”。不在我心之外,我心里本来具有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造的!从前的耶稣教讲上帝造万物。我就问:“谁造上帝呀?”这么讲本身就说明了不平等啊!只许上帝造咱们,咱们不能造上帝?你要跟信者讲“我造上帝!”他会认为你很不恭敬。而佛教是平等的。这个佛就是我心造的!所以“十法界”就是从我们一念心中所流现出来的。这是难信之法呀!有人会说:“你这么讲太我慢了吧!”其实他不知道,他只是重视了“佛”,而没有重视“心”。寺院一进山门就是那个大家称为的“弥勒佛”,其实这么称是错误的,称为“弥勒菩萨”还可以。那个造像实际上是唐朝的布袋和尚,大家说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有一个偈子告诉我们什么是“佛”:“只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妙用纵横可怜生,一切无如心真实”。这三个“心”字是佛,十方世界最灵敏的东西了。虽然你有多少神通妙用纵横自在,但这些事情可怜得很,还算不了什么,一切一切世间、出世间没有一样能比我们自心更真实的。
所以,我们要开佛知见,就是让大家明白“自心”,我们念佛还是念的“自心”。夏老师的《净修捷要》,我不是跟大家汇报了一遍了吗,其中讲了这个念佛法门,讲的十分透。“《无量寿经》是我本觉”。“阿弥陀佛”可以翻成“无量光无量寿”。本来可以翻成无量的名子:无量清净、无量庄严、无量的无量……可以翻无穷的名子。但一个“光”一个“寿”就统摄了一切。光就遍满虚空,寿就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不可穷尽了。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是谁呀?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觉!我们人人所有的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我们发起了愿心来念佛,在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南无无量寿佛”时,这才叫“始觉”,即开始的觉悟。这个“始觉”必须得合乎“本觉”才叫“觉悟”。怎么合乎“本觉”呢?我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念的是谁呀?念的就是自己的本觉吗!“始觉”要“念阿弥陀佛”,所念的这个佛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觉”。这个“始觉”跟这个“本觉”自然不就合起来了!不是念的别的。这叫“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必然觉悟…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