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暂尔相违,便堕无明”。你不念了,不念了整个就又堕到“无明”里去了。所以,所谓“理持”就是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之所本具,是我心之所造、所显现。就拿自心所具所造佛,这一句法名为系心之净土。我的心就住于这一句上。而这一句住既然是“觉悟”,就离开了“四句”,离开了“百非”。而这个心也就不断灭了!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令无暂忘矣”,没有一会把这句佛号忘掉。能做到这一点,是我们修行人的一个关键问题!
大家也信佛了,也念佛了,这个怎么样?能不能成功呢?能不能就像上次我给大家看的那个照片,那位八十多岁老修行,女居士那样,一天念八万佛号,念到无念而念?八三年冬天老人跟孙媳说:“你不要给我送饭了,我见佛了,我就要往生了。”于是她就不吃饭了。不吃饭还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但是她单腿盘坐昼夜念佛不断,又念了八天八夜,所以她说见佛见光。有人还否定这件事,不相信,说她见佛见光,是她自己在吹。这么认为可以,也有理由这么说,做为众生可以这么说,说她临终时神经错乱,她看的幻境。但是有个事实你不能否认,那就是一个老太太八天不吃饭,八天八夜念佛。反对的人做得到吗?你拿一天来试试?拿一天不吃饭,并且不住声的念,恐怕半天的功夫也做不到吧!甚至三个小时都也做不到。他就是念不了!所以老太太的行为是事实,只这个事实就够了。在最后一天,老太太跟她的儿孙说:“佛这个白毫之相,特别的殊胜,没有法比喻!”她在这之前就见佛了,她知道自己要往生了,就不叫孙媳妇送饭了。到了往生这一天,她再一次说:西方三圣来接了。所以临终佛来加被、来接引,这样的事例八三年就出现在福建了。我看过老太太临终时的照片,还是死后合掌很恭敬虔诚的样子,不是一般人的形象。死后又坐了七天,我看不是坐不住了,倒是街道居委会不答应了。街道要考虑再坐下去是不是不符合公共卫生了,因为一般人死后放两三天都不行,那就不要说死七天还不烧的,肯定有人会来管的。老太太烧的时候,大家都闻著奇异的香味,并烧出了三十多颗坚固子,也就一般俗称的“舍利”。因为“舍利”只有佛的可以称为“舍利”。所以佛以下的人再烧出来的叫“坚固子”。烧出三十多颗坚固子,这都是事实!坚固子摆在那,有这个东西在,这是“唯物”的见证吗!那个所谓的坚固子,拿锤子砸都砸不破,所以称为“坚固子”。
老太太为什么能往生?主要是她做到了不忘!她时刻不忘念佛。我们念佛应当是到一个什么程度才成呢?我们既然都在世间,总有些事情要做,但是我们应当怎样不忘念佛呢?打了一个譬喻,就像母鸡孵蛋一样,它不能离开这个蛋去找食,而把这个蛋忘了。在外边找食不回来了,就会让鸡蛋冷了,鸡蛋要一冷了就孵不出小鸡了。所以,我们就要注意这个不断暖气的道理。现实生活的事情未了,还要有很多事做,这就念不成佛了。但这个时候就要像母鸡出去找食一样,一旦回来后就又马上想到这个蛋,我还得焐,不能让暖气断了。你这样去念佛就行!关键就怕你留恋忘返,忘了不知哪去了,你再回来,再焐也不管用了。所以,蕅益大师说的很好:“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佛,皆理一心。”不管你是事持到理持,你要能够把见惑、思惑都先断尽了才成。所以念佛到了这一步就很高了,但只要你“不断暖气”,那必定得受用。这一点是多少事实经验证明了的,自己的、别人的,多少的事实证明了不是一句空话。要实践才能真正达到“事一心”。之后自然而然地见惑、思惑就尽了。见惑思惑断尽了这就叫“事一心”。不管是事持还是理持,你都能够开悟了,这叫做“理一心”。这话说起来很深!不要想象地认为:要达到“理一心”的一定得理持,事持只能“事一心”,理持才能“理一心”。那可不一定!事持和理持都可能先达到“事一心”。事持的人也能够“明心见性”,也能够达到“理一心”。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念佛法门所具有的最方便之处!这其中有暗合道妙的道理。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花了五劫的时间才想出这“四十八大愿”、想出这个极微妙的法门。这个法门“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潜通佛智就是与佛智相通,暗暗地合乎道妙,巧入无生就是得无生法,证“无生法忍”。正所谓“花开见佛悟无生”。有人就是不能相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其实能真正事念的人,一样可以达到“理一心”。为什么?因为事念照样可以暗合道妙!持名念佛的人,通过念佛不知不觉中也就能达到“实相念佛”,令得自己万缘放下什么都不想了,就是一句佛号,明明朗朗现前,无住而又生心,这是极殊胜的“实相般若”,能在暗中就通了就合了。所以这个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就在于此。
同样的道理,密法中的持咒,也要发大菩提心持咒才成。要知道,净土宗就是密教的显说!二者是相通的。也就是说:般若有三个般若,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而念佛也有四种念佛,我们是“持名念佛”,通过“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在你持名之中不知不觉就暗合了“实相念佛”。因此我们要相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老实念佛,“如子忆母,如母忆子”,一会也不忘,同样也可以“明心见性”,这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说的。蕅益大师的话与大势至菩萨的话完全相合。
有的人往往自己喜谈高妙,其实他并不知道,他所谓的高妙反而是走了弯路。所以有的时候反而不如我刚才说的那位老修行人。她虽然不识字,但通过念佛她至少是达到“事一心”,不达到“事一心”是做不到的。因为咱们凡夫的这个肉体,你怎么使横劲,多少天不吃饭,多少天念佛不断,困也把你困死了,饿也把你饿坏了。所以只有到达了“事一心”之后,那才能有所突破!这是我们最近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把《要解》里头现成的话汇集成了一幅对联,这个上联是“从事持达理持”
就从这个“事持”,也就是刚才所讲的“事持”,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我就这么如子忆母一样,真正下决心求往生,就这么念,老这么念,老这么念,不忘,一会儿也不忘,这就是“事持”。“事持”之中就会不知不觉地达到“理持”,那也就趋向于“实相念佛”,或者完全“实相念佛”了。当然这就要看个人情况而定了。这是蕅益大师的话。这个净土法门之妙,就在于“从事持达理持”。有的人说:“我智慧不高,这个道理我还不十分懂”,但你只要跟蕅益大师的话相合,即“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对于这世间我不贪恋,我就决心要求生净土,去度众生,将来“花开见佛”。你就这么老实地念就成!
蕅益大师是明朝人,他跟唐朝道绰大师的话也是一致的:念佛人不要一上来就求离相,所谓“离相”,大家做不到!又要离相、又要不著相、又想什么金刚智慧……你这个头绪太多了,其实但能一向专致,就住于这个西方极乐世界,住于阿弥陀佛这个像上,住这个像而专心致至去念佛,那你决定能往生。道绰大师是净土宗的祖师,跟蕅益大师的话是一致的。所以,念佛的妙又妙在什么呢?它不要求你离相,就这么念就可以了!念念之中,他自然而然暗合妙道。所以巧妙就在这!方便就在这!阿弥陀佛的大智慧大慈悲也就在这!谁都可以这样下手。不比别的法门,非要你得悟道了之后才能修。而这个法门你不悟也能修。因为能悟道的人太少了!你不悟能修,所以大家都能使得上。佛要度众生,就必须给个方法,让大家能用,不仅是给一个方法,就像咱们一群人都得了癌症,但这个病不用发愁,美国有一个医院,你去了那保准治好。但是,对于咱们来讲没用!因为咱们到美国去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又要有美金、又要考虑是不是能接收你……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有方法而你又没法使也不成!如果方便到街道上就有一个大夫,现成的药方,他就能给你治。你就吃,吃了准好。这下子咱们都能方便受用了。所以佛尽管开了八万四千法门,他其中也开了最方便的法,使末法众生受益,这个法门就是净土念佛法门。
第四讲
今天是第四讲,我们从另一部经谈起,这部经很重要,但是恐怕很多人都不熟悉,这部经的经题就是:《大方等如来藏经》。这部经最早翻译于南北朝之前的东晋时期。是由北天竺,也就是印度的三藏法师佛陀拔陀罗翻译的。到了唐代,由密宗大德不空金刚阿阇黎又翻译了一次。他译成的经名就是《大方广如来藏经》。其中“大方等”与“大方广”是一个名词两种翻译。
“方等”这个词大家应当是很熟悉的。例如,佛五时说法: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方”通俗的话解释就是方正;“等”就是平等。等到“方等”时佛就说大乘法了,并且“谈偏斥小”,就是呵斥偏、小的小乘,称小乘为“焦芽败种”,是长黑了的芽、腐败了的种子。因为小乘人不能生起大菩萨心,故而佛就呵斥他们而反过来“赞大褒圆”,赞叹大乘、褒扬圆法。所以,“方等”代表著大乘佛法,而小乘中没有“方等”。所谓“大方等”是指方等法中最为殊胜、最为稀有、最无上的法。“大方等”的经题就是这个含义。
至于“大方广”呢,是一个名词,也就是甚深广大之法来教导众生。其中最殊胜称为“大”。我们也知道《华严经》的经题上面也有这三个字,所以由此可见,这部经与《华严经》是同宗旨的。
“如来藏”在《大乘起信论》中讲的特别多!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呢?众生烦恼之中就包含“如来法身”的功德。这是最不可思议的!是最难的法!在《大乘起信论》中,马鸣菩萨就是为了大家对此有信,所以才造了这部论。众生的情见对此很难相信呀!现在信小乘法的人很多!信大乘法的人在世界上只有中国和日本。因为大乘法很难让人…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