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的代表:准提咒--兼谈般舟三昧行法与准提法门之关系(普光)

  正法的代表:准提咒--兼谈般舟三昧行法与准提法门之关系\普光 整理

  一、前言

  准提咒是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观察未来众生的因缘,进入准提三摩地悬记(即预言。特指佛预言未来之事。又作谶记、未来记),预见的末法众生的根机而宣说的一个殊胜应机的总持法门。而准提法门若存在也表示著正法不灭,其中的原因本文将作逐一探讨。

  二、准提法与般舟三昧的关系

  (一)何谓般舟三昧

  《佛说十二游经》中提到:“七年拘耶尼国为婆陀和菩萨等八人。说般舟经”所以般舟经大约是于佛成道后第七年所说的。

  般舟三昧(梵pratyutpanna-samadhi)修行法之一。指经过七日乃至九十日间的依法精进修行,终得佛现前的三昧,即所谓“见佛定”。语出《般舟三昧经》。“般舟”一词,智顗《摩诃止观》卷二之一译为常行或佛立;善导《般若赞》译为常行道,又名立定见诸佛;元晓《般舟经略记》译为定意。

  译为“常行”及“常行道”,乃根据《般舟三昧经》卷上〈四事品〉所说︰“不得卧出三月,如指相弹顷;经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其饭食左右。”取其行相不得住、坐、卧。即行道无间断之意。

  《般舟赞》更依此说其行相︰“或七日、九十日,身行无间,总名三业无间。”盖此行相虽属身业,但因口称佛名,意观佛体,三业相应,故名三业无间。

  又译为“佛立”,也是根据《般舟三昧经》卷上〈问事品〉所说“十方诸佛悉立在前”及〈行品〉所说“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现在诸佛悉立在前”之意而得名的。善导对此加以解释,说“由前三业无间,心至所感,即佛境现前。”

  所谓“定意”,是称其心专注于一佛;又,“立定见诸佛”的“立定”是指能修之人,“见诸佛”是指所见之境。《般舟三昧经》卷上〈行品〉云︰“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在所欲见何方佛,欲见即见,何以故?(中略)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见佛。”

  关于此一法门的修习方法,《般舟三昧经》〈四事品〉所载,当在三个月中,除饭食及大小便之外,不坐、不卧、经行而不休息。

  东晋·慧远首先于庐山结白莲社,曾聚众修习此法。尔后善导、慧日、承远、法照等人又相继著书、设道场加以弘扬,天台宗智顗更将之列为四种三昧之一,称之为常行三昧。

  (二)般舟与准提法的关联

  (1)般舟与般若

  般舟与般若法门也有相当的关系:

  《坐禅三昧经》云:“得菩萨真行果是名菩萨道果。是时得般舟三昧。于众生中得大悲。入般若波罗蜜门。尔时诸佛便受其号。”

  在《大智度论》卷35中说道:

  “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三昧唯能摄持乱心令智慧得成,而不能观诸法实相。般若波罗蜜能遍观诸法,分别实相。无事不达,无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为母。”

  《大智度论》卷29说:

  “从三昧起,作是念言:佛从何所来?我身亦不去。即时便知诸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去。复作是念: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随心所念,悉皆得见。以心见佛,以心作佛,心即我身。心不自知,亦不自见。若心取相,悉皆无智;心亦虚诳,皆从无明出。因是心相,即入诸法实相,所谓常空。”

  这是说般舟是三昧禅观行法,由三昧之力而得定,属于定学,可令妄想心摄持不乱,作为得到智慧的基础。虽有调伏烦恼的效用,藉由心力的增强也有助于分别抉择力之观照,但这种智慧是共世间的,应依此三昧力,进而观诸法实相方得解脱。

  由此三昧基础而引导入于实相观。以上所说的就是般舟三昧见佛后,应该再将此相导入空观,类似于修本尊法时,观想本尊身后再观空,去除对相的执著。

  印顺法师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一章第三节云:““般舟三昧”,是念佛见佛的三昧,从十方现在佛的信仰中流传起来。在集成的《般舟三昧经》中,有值得重视的──唯心说与念佛三昧︰修“般舟三昧”的,一心专念,成就时佛立在前。见到了佛,就进一步的作唯心观,如《般舟三昧经》说︰

  “作是念︰佛从何所来?我为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念︰欲处、色处、无色处,是三处(三界)意所作耳。(随)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心是佛,心(是如来)佛,心是我身。(我)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涅槃。是法无可乐者,(皆念所为);设使念,为空耳,无所有也。(中略)偈言︰心者不自知,有心不见心;心起想则痴,无心是涅槃。是法无坚固,常立在于念,以解见空者,一切无想愿。”

  这段经文,试参照三卷本,略为解说。在见佛以后,应这样的念(观)︰佛从那里来,自己又到了那里?知道佛没有从他方净土来,自己也没有到净土去,只是从定心中见佛。因此,就理解到三界都是心所造作的,或者说是心所现的。随自己所念的,那一方那一佛,就在定心中见到了,所以只是以心见心,并没有见到心外的佛。”

  (2)准提三昧的内涵为般若

  在《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的第四篇“庆遇述怀”文中有提到:“密部中虽五部有异,而准提一咒最灵最胜,是诸佛之母、菩萨之命,具包三密,总摄五部。”在此本段要依此两句为架构解析准提咒为何足以堪称“诸佛之母、菩萨之命”的原因:

  1、般若是诸佛之母

  准提咒的奥义即是“实相”,“准提”是“般若”出生诸佛之义可见“不空译本:七俱胝准提陀罗尼念诵仪轨”中的“思惟字母种子义”

  “唵◇字者是三身义亦是一切法本不生义

  者字者一切法不生不灭义

  礼字者一切法相无所得义

  主字者一切法无生灭义

  礼字者一切法无垢义

  准字者一切法无等觉义

  泥字者一切法无取舍义

  娑[口*缚](二合)字者一切法平等无言说义

  贺字者一切法无因义

  由一切法本不生故即得不生不灭

  由不生不灭故即得相无所得

  由相无所得故即得无生灭

  由无生灭故即得无垢

  由无垢故即得无等觉

  由无等觉故即得无取舍

  由无取舍故即得平等无言说

  由平等无言说故,即得无因、无果、般若相应、无所得以为方便,入胜义、实则,证法界真如,以此为三摩地念诵”

  这一段明确说到:“即得无因无果、般若相应、无所得以为方便、胜义、实则、证法界真如”,所以可知准提咒乃成就“般若”之“总持义”。可知般若对准提法门之重要。

  观修准提咒字而证入“真如法界”,诸经论中说及真如之异名甚多,《大般若经》卷三六0列出十二种名称,即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立真如、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等六名。

  又以下论点也可做为佐证:

  按照东密的整理,准提佛母位于胎藏界曼荼罗第2佛母院《遍知院》七尊中之一,负责赋于莲华部诸尊功德之德,故名佛母。

  遍知院:又称佛母院,表诸佛遍知之德和诸佛能生之德,表示般若一切智的遍知院,有佛眼佛母、大勇猛菩萨、准提观音佛母等圣尊7位,位于遍知院的准提佛母有“般若一切智”的意涵。

  又常见的四臂、十八臂、二十六臂准提佛母,法器不尽相同,但都一定手持般若经,可见准提咒最重要的是般若之义。

  2、般若是菩萨之命

  般若就是菩萨的生命,菩萨以六度做为自度度人的舟航。所谓“五度如盲,般若为眼”,若无般若智慧,即令做种种行持,仍是有为的福报,不免五衰相现,非真正涅槃解脱之道。

  般若波罗蜜乃六波罗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渊源,又称诸佛之母。如《大品般若经》卷十四〈佛母品〉云︰ “是深般若波罗蜜能生诸佛,能与诸佛一切智,能示世间相,以是故诸佛常以佛眼视是深般若波罗蜜。又以般若波罗蜜能生禅那波罗蜜乃至檀那波罗蜜,能生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能生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能生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如是般若波罗蜜能生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诸佛。须菩提!所有诸佛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得、当得,皆因深般若波罗蜜因缘故得。”

  佛说般若二十二年,佛说法一共四十九年,几乎用了一半的时间,足见般若的重要。菩萨之所以能长远劫于生死中行广大行,而不畏怯疲厌,所依的即是般若空慧。

  《大智度论》卷52言:“一切所有善法、助道法、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是一切法皆摄入般若波罗蜜中。”故言持准提咒同持一切咒,也是依般若功德所说。

  (3)般舟与准提

  《大智度论》卷7云:“念佛三昧名十方三世诸佛,常以心眼见如现在前。问曰:云何为念佛三昧。答曰:念佛三昧有二种,一者声闻法中,于一佛身心眼见满十方。二者菩萨道于无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诸佛,以是故言:念无量佛土诸佛三昧常现在前。”

  《大智度论》卷27云:“得是般舟三昧,悉见现在十方诸佛,从诸佛闻法断诸疑网”。

  《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陀罗尼经》(金刚智·译)云:“右绕菩提树像。行道念诵满一百万遍。即见佛菩萨罗汉为其说法。意欲随菩萨即得随从。所求如愿。乃至现身成大咒仙。即得往诣十方净土。历事诸佛得闻妙法。”

  《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不空译)云:“于三道宝阶从天下处宝塔。行者乞食旋绕诵俱胝遍。即见无能胜菩萨。与愿为说妙法。示无上菩提道。或见诃利底母将此人。入自宫中与长年药。还童年少端正可喜。获得伏藏大人许可。应广利益三宝。得一切菩萨安慰示其正道。乃至菩提道场”

  “右绕”、“旋绕”从浅显的解释而言就是“常行”的状态,即符合“般舟三昧(常行三昧)”的意义,

  印顺法师云:“成就“般舟三昧”的,能见阿弥陀佛。不只是见到了,而…

《正法的代表:准提咒--兼谈般舟三昧行法与准提法门之关系(普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