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的代表:准提咒--兼談般舟叁昧行法與准提法門之關系\普光 整理
一、前言
准提咒是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觀察未來衆生的因緣,進入准提叁摩地懸記(即預言。特指佛預言未來之事。又作谶記、未來記),預見的末法衆生的根機而宣說的一個殊勝應機的總持法門。而准提法門若存在也表示著正法不滅,其中的原因本文將作逐一探討。
二、准提法與般舟叁昧的關系
(一)何謂般舟叁昧
《佛說十二遊經》中提到:“七年拘耶尼國爲婆陀和菩薩等八人。說般舟經”所以般舟經大約是于佛成道後第七年所說的。
般舟叁昧(梵pratyutpanna-samadhi)修行法之一。指經過七日乃至九十日間的依法精進修行,終得佛現前的叁昧,即所謂“見佛定”。語出《般舟叁昧經》。“般舟”一詞,智顗《摩诃止觀》卷二之一譯爲常行或佛立;善導《般若贊》譯爲常行道,又名立定見諸佛;元曉《般舟經略記》譯爲定意。
譯爲“常行”及“常行道”,乃根據《般舟叁昧經》卷上〈四事品〉所說︰“不得臥出叁月,如指相彈頃;經行不得休息,不得坐叁月,除其飯食左右。”取其行相不得住、坐、臥。即行道無間斷之意。
《般舟贊》更依此說其行相︰“或七日、九十日,身行無間,總名叁業無間。”蓋此行相雖屬身業,但因口稱佛名,意觀佛體,叁業相應,故名叁業無間。
又譯爲“佛立”,也是根據《般舟叁昧經》卷上〈問事品〉所說“十方諸佛悉立在前”及〈行品〉所說“持是行法便得叁昧,現在諸佛悉立在前”之意而得名的。善導對此加以解釋,說“由前叁業無間,心至所感,即佛境現前。”
所謂“定意”,是稱其心專注于一佛;又,“立定見諸佛”的“立定”是指能修之人,“見諸佛”是指所見之境。《般舟叁昧經》卷上〈行品〉雲︰“持佛威神力于叁昧中立,在所欲見何方佛,欲見即見,何以故?(中略)持佛威神力,持佛叁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叁事故得見佛。”
關于此一法門的修習方法,《般舟叁昧經》〈四事品〉所載,當在叁個月中,除飯食及大小便之外,不坐、不臥、經行而不休息。
東晉·慧遠首先于廬山結白蓮社,曾聚衆修習此法。爾後善導、慧日、承遠、法照等人又相繼著書、設道場加以弘揚,天臺宗智顗更將之列爲四種叁昧之一,稱之爲常行叁昧。
(二)般舟與准提法的關聯
(1)般舟與般若
般舟與般若法門也有相當的關系:
《坐禅叁昧經》雲:“得菩薩真行果是名菩薩道果。是時得般舟叁昧。于衆生中得大悲。入般若波羅蜜門。爾時諸佛便受其號。”
在《大智度論》卷35中說道:
“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爲母,般舟叁昧爲父。叁昧唯能攝持亂心令智慧得成,而不能觀諸法實相。般若波羅蜜能遍觀諸法,分別實相。無事不達,無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爲母。”
《大智度論》卷29說:
“從叁昧起,作是念言:佛從何所來?我身亦不去。即時便知諸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去。複作是念:叁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隨心所念,悉皆得見。以心見佛,以心作佛,心即我身。心不自知,亦不自見。若心取相,悉皆無智;心亦虛诳,皆從無明出。因是心相,即入諸法實相,所謂常空。”
這是說般舟是叁昧禅觀行法,由叁昧之力而得定,屬于定學,可令妄想心攝持不亂,作爲得到智慧的基礎。雖有調伏煩惱的效用,藉由心力的增強也有助于分別抉擇力之觀照,但這種智慧是共世間的,應依此叁昧力,進而觀諸法實相方得解脫。
由此叁昧基礎而引導入于實相觀。以上所說的就是般舟叁昧見佛後,應該再將此相導入空觀,類似于修本尊法時,觀想本尊身後再觀空,去除對相的執著。
印順法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一章第叁節雲:““般舟叁昧”,是念佛見佛的叁昧,從十方現在佛的信仰中流傳起來。在集成的《般舟叁昧經》中,有值得重視的──唯心說與念佛叁昧︰修“般舟叁昧”的,一心專念,成就時佛立在前。見到了佛,就進一步的作唯心觀,如《般舟叁昧經》說︰
“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爲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欲處、色處、無色處,是叁處(叁界)意所作耳。(隨)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心是佛,心(是如來)佛,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爲癡,心無想是涅槃。是法無可樂者,(皆念所爲);設使念,爲空耳,無所有也。(中略)偈言︰心者不自知,有心不見心;心起想則癡,無心是涅槃。是法無堅固,常立在于念,以解見空者,一切無想願。”
這段經文,試參照叁卷本,略爲解說。在見佛以後,應這樣的念(觀)︰佛從那裏來,自己又到了那裏?知道佛沒有從他方淨土來,自己也沒有到淨土去,只是從定心中見佛。因此,就理解到叁界都是心所造作的,或者說是心所現的。隨自己所念的,那一方那一佛,就在定心中見到了,所以只是以心見心,並沒有見到心外的佛。”
(2)准提叁昧的內涵爲般若
在《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的第四篇“慶遇述懷”文中有提到:“密部中雖五部有異,而准提一咒最靈最勝,是諸佛之母、菩薩之命,具包叁密,總攝五部。”在此本段要依此兩句爲架構解析准提咒爲何足以堪稱“諸佛之母、菩薩之命”的原因:
1、般若是諸佛之母
准提咒的奧義即是“實相”,“准提”是“般若”出生諸佛之義可見“不空譯本:七俱胝准提陀羅尼念誦儀軌”中的“思惟字母種子義”
“唵◇字者是叁身義亦是一切法本不生義
者字者一切法不生不滅義
禮字者一切法相無所得義
主字者一切法無生滅義
禮字者一切法無垢義
准字者一切法無等覺義
泥字者一切法無取舍義
娑[口*縛](二合)字者一切法平等無言說義
賀字者一切法無因義
由一切法本不生故即得不生不滅
由不生不滅故即得相無所得
由相無所得故即得無生滅
由無生滅故即得無垢
由無垢故即得無等覺
由無等覺故即得無取舍
由無取舍故即得平等無言說
由平等無言說故,即得無因、無果、般若相應、無所得以爲方便,入勝義、實則,證法界真如,以此爲叁摩地念誦”
這一段明確說到:“即得無因無果、般若相應、無所得以爲方便、勝義、實則、證法界真如”,所以可知准提咒乃成就“般若”之“總持義”。可知般若對准提法門之重要。
觀修准提咒字而證入“真如法界”,諸經論中說及真如之異名甚多,《大般若經》卷叁六0列出十二種名稱,即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二立真如、空性、無相、實際、勝義、法界等六名。
又以下論點也可做爲佐證:
按照東密的整理,准提佛母位于胎藏界曼荼羅第2佛母院《遍知院》七尊中之一,負責賦于蓮華部諸尊功德之德,故名佛母。
遍知院:又稱佛母院,表諸佛遍知之德和諸佛能生之德,表示般若一切智的遍知院,有佛眼佛母、大勇猛菩薩、准提觀音佛母等聖尊7位,位于遍知院的准提佛母有“般若一切智”的意涵。
又常見的四臂、十八臂、二十六臂准提佛母,法器不盡相同,但都一定手持般若經,可見准提咒最重要的是般若之義。
2、般若是菩薩之命
般若就是菩薩的生命,菩薩以六度做爲自度度人的舟航。所謂“五度如盲,般若爲眼”,若無般若智慧,即令做種種行持,仍是有爲的福報,不免五衰相現,非真正涅槃解脫之道。
般若波羅蜜乃六波羅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淵源,又稱諸佛之母。如《大品般若經》卷十四〈佛母品〉雲︰ “是深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與諸佛一切智,能示世間相,以是故諸佛常以佛眼視是深般若波羅蜜。又以般若波羅蜜能生禅那波羅蜜乃至檀那波羅蜜,能生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能生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能生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如是般若波羅蜜能生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諸佛。須菩提!所有諸佛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今得、當得,皆因深般若波羅蜜因緣故得。”
佛說般若二十二年,佛說法一共四十九年,幾乎用了一半的時間,足見般若的重要。菩薩之所以能長遠劫于生死中行廣大行,而不畏怯疲厭,所依的即是般若空慧。
《大智度論》卷52言:“一切所有善法、助道法、若聲聞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薩法、若佛法,是一切法皆攝入般若波羅蜜中。”故言持准提咒同持一切咒,也是依般若功德所說。
(3)般舟與准提
《大智度論》卷7雲:“念佛叁昧名十方叁世諸佛,常以心眼見如現在前。問曰:雲何爲念佛叁昧。答曰:念佛叁昧有二種,一者聲聞法中,于一佛身心眼見滿十方。二者菩薩道于無量佛土中,念叁世十方諸佛,以是故言:念無量佛土諸佛叁昧常現在前。”
《大智度論》卷27雲:“得是般舟叁昧,悉見現在十方諸佛,從諸佛聞法斷諸疑網”。
《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陀羅尼經》(金剛智·譯)雲:“右繞菩提樹像。行道念誦滿一百萬遍。即見佛菩薩羅漢爲其說法。意欲隨菩薩即得隨從。所求如願。乃至現身成大咒仙。即得往詣十方淨土。曆事諸佛得聞妙法。”
《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不空譯)雲:“于叁道寶階從天下處寶塔。行者乞食旋繞誦俱胝遍。即見無能勝菩薩。與願爲說妙法。示無上菩提道。或見诃利底母將此人。入自宮中與長年藥。還童年少端正可喜。獲得伏藏大人許可。應廣利益叁寶。得一切菩薩安慰示其正道。乃至菩提道場”
“右繞”、“旋繞”從淺顯的解釋而言就是“常行”的狀態,即符合“般舟叁昧(常行叁昧)”的意義,
印順法師雲:“成就“般舟叁昧”的,能見阿彌陀佛。不只是見到了,而…
《正法的代表:准提咒--兼談般舟叁昧行法與准提法門之關系(普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