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菩萨禅法(崔正森)

  文殊菩萨禅法

  崔正森

  (山西省社科院,山西太原 030006)

  摘 要:一行三昧是文殊禅法,也是佛教的根本禅法。它源于《大般若经》和《文殊般若经》。它

  既是一种顿悟禅,又是一种渐悟禅和念佛禅。至于自由三昧,也是源于这一根本禅法。所以,它对后

  世禅学,特别是中国特色的禅宗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文殊菩萨;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慧能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06)02—018—07

  什么是文殊禅法呢

  有人说“它的特质是“无心用道”的自在三昧”。什么是“无心用道”呢

  《宗镜录》卷83曰:

  若不起妄心,则能顺

  觉。所以云无心是道。既然“无心是道”,那么,“无心用道”就成了“道用道”了,这岂不是笑话吗

  那么,自在三昧是文殊禅法吗

  唐代著名禅师净觉在其《楞伽师资记》卷一中说:禅宗四祖道信禅师说,我此法门“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同卷还说,五祖弘忍的高足神秀禅师于唐“大足元年,召入东都,随驾往来二京教授,躬为帝师。则天大圣皇后问神秀禅师曰:“所传之法,谁家宗旨

  ”答曰:“禀蕲州东山法门。”问:“依何典诰

  ”答曰:“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禅宗六祖慧能在其《坛经》中,不仅提到了文殊的禅法一行三昧,而且也发挥了这一禅法。唐代著名禅师、华严五祖宗密在其《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明确提出,一行三昧“是一切三昧的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当代著名佛学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曾文先生在《敦煌新本六祖坛经》附二中,也认为一行三昧是文殊禅法。总之,古往今来,教内教外都一致认为一行三昧是文殊禅法,而且是“一切三昧的根本”。这就是说,一行三昧是所有三昧的根本。自在三昧充其数也是由一行三昧派生来的。那么,什么是自在三昧呢

  谢逸在《林间录序》中曰:“洪觉范得自在三昧于云庵老人,故能游戏翰墨场中,呻吟謦欺,皆成文章。”云庵(1025—1102),又名克文,宋神宗赐号“真净禅师”,其得法弟子为德洪范觉。德供范觉(1071—1128)著作有《林间录》2卷、《禅林僧宝传》30卷等8种百卷,,是…位高产禅师,故谢逸说他有自在三昧。自在三昧,又名自由三昧,是远离烦恼昧之执缚,而达到自由自在的一种境界。

  一行三昧的渊源及其意义

  在我国的译经史上,最早见于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由于阗三藏无罗叉译的《放光般若经》卷第四中的《问摩诃衍品》曰:

  复有一行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有二。二者,彼此、有无,或谓边见,故曰一行三昧就是不执两边,或谓非有非无的中道实相观。

  时隔百有余年,于后秦姚兴弘始六年(4M),由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五《问乘晶》中也曰:

  云何名一庄严三昧

  住是三昧,终不见诸法二相,是名一庄严三昧。

  云何名一行三昧

  住是三昧,不见诸三昧此岸、彼岸,是名一行三昧。

  云何名不一行三昧

  住是三昧,不见诸三昧一相。一行三昧与不一行三昧是相对的两种禅法,一行三昧和一庄严三昧相同。若再从我国佛教四大译师之一的鸠摩罗什于次年译的《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七《释摩诃衍品》看,对此的解释是:

  一庄严三昧者,得是三昧,观诸法皆一,或一切法有相故一,或一切法无相故一,或一切法空故一,如是等无量皆一,以一相智慧庄严是三昧,故言一庄严。 ·

  一行三昧者,是三昧常一行,毕竟空相应三昧中,更无馀行次第,如无常行中次有苦行,苦行中次有无我行。又菩萨于是三昧,不见此岸,不见彼岸;诸三昧入相为此岸,出相为彼岸;初得相为此岸,灭相为彼岸。

  不一行三昧者,于上一行相违者是,所谓诸馀现行。一行三昧,就是毕竟空相应三昧。它的特点是无馀行、次第、彼此、出入、得失,只是一行。何谓“一行”呢

  由一庄严三昧看来,就是“一相”。若从体上讲,它就是法界、法相、法性、实相、无;空、真如等同体异名;若从用上讲,它就是智慧,故又名一相智慧庄严三昧。这里值得指出的是,这个一行三昧禅中,“无次第”的底蕴,就意味着它是一种顿悟禅;“一相”,就是诸法本性——真如,故又名真如三昧。

  那么,为什么说一行三昧是文殊师利菩萨的主要禅法呢

  梁南扶国三藏曼陀罗仙于武帝天监二年(503)译出的《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曰: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

  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这里佛说的能够速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一行三昧,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禅法。那么,何谓一行三昧呢

  三昧,又作三摩地,意译曰正守、等持,即调正心行、处所,使心离开昏沈、掉举,止于一境,平等安静,不散不乱的一种精神状态。当心达到这一状态时,心就会发起正智,得到真理。因此说,三昧就是开悟启智,证得真如的一种法门。一行,就是“法界一相”。法界一相,就是事物的总相,即事物的普遍规律、真理、法则。所以说,一行三昧就是要我们在观察事物时,高”屋建瓴,掌握事物的全貌(总相),不要就事论事,只看到它的差别(别相),要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那么,如何人一行三昧呢

  一、明白般若法门,依闻、思、修的次第,渐渐于般若相应,即行般若行。二、行持名念佛。那么,如何行持名念佛呢

  1、要有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即“空闲处”。2、摄回放心、散心、逸心、攀缘心,即“舍诸乱意,不取相貌”。3、“随佛方所,端身正向,系心一佛,称名念佛”。4、“念念相续””,前念、今念、后念间毫无间隙,即于“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为什么呢

  “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诸佛法界无差别相”,就是法界一相,平等一如,故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此看来,从人手的方法上讲,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因为持名念佛成就的是法界一相智,称一相智慧庄严三昧。从修行的果地上讲,一行三昧就是一相三昧。因为一行三昧成就的境界是法界一相,故又名一相三昧,或一相庄严三昧。这两点诚如我国佛教的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唯识宗初祖玄奘大师在坊州玉华宫,从显庆五年(660)至龙朔三年(663)译出的《大般若经》卷五七五《第七会曼殊室利分之二》中说的:

  曼殊室利复白佛言:“云何名为一相庄严三摩地

  诸菩萨众云何修行

  ”佛告曼殊室利童子:“此三摩地以法界相而为庄严,是故名为一相庄严三摩地。若菩萨摩诃萨欲入如是胜三摩地,先应听闻、请问、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然后能入此三摩地。曼殊室利,若菩萨摩诃萨不动法界,知真法界,不应动。摇,不可思议,不可戏论,如是能入一相庄严三摩地。曼殊室利,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欲入三摩地者,应处空闲,离诸宣杂,结跏趺坐,不思众相,为欲利乐一切有情,于一如来专心系念,审取名字,善想仪容,随所在方,端身正向,相续系念此一如来,即为普现三世诸佛。所以者何

  曼殊室利,一佛所有无量无边功德、辩才等,一切佛、三世诸佛,乘一真如证大菩提无差别故。曼殊室利,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精勤修学,得入如是一相庄严三摩地者,普能了达无量无边伽沙等诸佛界无差别相,亦能总持无量无数伽沙等诸佛菩萨已转、未转无上*轮。”从上述两段译文的对照来看,同是文殊师利菩萨的禅法——行三昧,曼译是从因地上立名的,奘译是从果地上立名的。因果一样,各有侧重。同时,也证实了一行三昧中的“一行”,确是“法界一相”。至于修习一行三昧的方法,这里也是提出了两个,只不过这里行的是文殊师利菩萨的甚深般”若。至于念佛三昧,也含有了观想念佛。其在具体方法上,也指出了坐的姿势、方向等等。三者,也澄清了曼译中的“不取相貌”就是“不取众相”,即不要胡思乱相。至于这里说的“不动法界,知真法界,不应动摇,不可思议,不可戏论”和曼译中的“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及什泽《大智度论》中的“无馀行次第”,不见“彼此”、“出入”、“得失”,都是直人真如,顿悟法性的意思。因为这里是针对文殊师利菩萨的“甚深般若”说的。甚深般若,就是实相般若。它是三千大干世界内外无与伦比的最上最尊的微妙法门,故可“不动法界,知真法界”,顿悟深妙的真如之理。

  至于修学文殊师利菩萨禅法——行三昧的第二种方法——持名念佛的内容,在梁武帝天监十七年(518),由扶南国三藏僧伽婆罗译的《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嘱累品第二七》中,还有更详细的说明: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馀佛世界诸佛,现在有人于此欲见;彼佛,当云何得见

  ”佛告文殊师利:“若能专念如来十号,佛于彼人常在不灭;亦得常闻诸佛说法,并见彼佛。,现在四众增长寿命,无诸疾病。

  云何十号,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文殊师利,念十号者,先念佛色身具足相好,又念法身受命无尽。当作是念,佛非色身,佛是…

《文殊菩萨禅法(崔正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