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禅法
崔正森
(山西省社科院,山西太原 030006)
摘 要:一行叁昧是文殊禅法,也是佛教的根本禅法。它源于《大般若經》和《文殊般若經》。它
既是一種頓悟禅,又是一種漸悟禅和念佛禅。至于自由叁昧,也是源于這一根本禅法。所以,它對後
世禅學,特別是中國特色的禅宗産生了巨大影響。
關鍵詞:文殊菩薩;文殊說般若經;一行叁昧;慧能
中圖分類號:B9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176(2006)02—018—07
什麼是文殊禅法呢
有人說“它的特質是“無心用道”的自在叁昧”。什麼是“無心用道”呢
《宗鏡錄》卷83曰:
若不起妄心,則能順
覺。所以雲無心是道。既然“無心是道”,那麼,“無心用道”就成了“道用道”了,這豈不是笑話嗎
那麼,自在叁昧是文殊禅法嗎
唐代著名禅師淨覺在其《楞伽師資記》卷一中說:禅宗四祖道信禅師說,我此法門“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叁昧”。同卷還說,五祖弘忍的高足神秀禅師于唐“大足元年,召入東都,隨駕往來二京教授,躬爲帝師。則天大聖皇後問神秀禅師曰:“所傳之法,誰家宗旨
”答曰:“禀蕲州東山法門。”問:“依何典诰
”答曰:“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叁昧。””禅宗六祖慧能在其《壇經》中,不僅提到了文殊的禅法一行叁昧,而且也發揮了這一禅法。唐代著名禅師、華嚴五祖宗密在其《禅源諸诠集都序》中明確提出,一行叁昧“是一切叁昧的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叁昧。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禅也”。當代著名佛學專家、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楊曾文先生在《敦煌新本六祖壇經》附二中,也認爲一行叁昧是文殊禅法。總之,古往今來,教內教外都一致認爲一行叁昧是文殊禅法,而且是“一切叁昧的根本”。這就是說,一行叁昧是所有叁昧的根本。自在叁昧充其數也是由一行叁昧派生來的。那麼,什麼是自在叁昧呢
謝逸在《林間錄序》中曰:“洪覺範得自在叁昧于雲庵老人,故能遊戲翰墨場中,呻吟謦欺,皆成文章。”雲庵(1025—1102),又名克文,宋神宗賜號“真淨禅師”,其得法弟子爲德洪範覺。德供範覺(1071—1128)著作有《林間錄》2卷、《禅林僧寶傳》30卷等8種百卷,,是…位高産禅師,故謝逸說他有自在叁昧。自在叁昧,又名自由叁昧,是遠離煩惱昧之執縛,而達到自由自在的一種境界。
一行叁昧的淵源及其意義
在我國的譯經史上,最早見于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由于阗叁藏無羅叉譯的《放光般若經》卷第四中的《問摩诃衍品》曰:
複有一行叁昧,住是叁昧者,不見諸法有二。二者,彼此、有無,或謂邊見,故曰一行叁昧就是不執兩邊,或謂非有非無的中道實相觀。
時隔百有余年,于後秦姚興弘始六年(4M),由龜茲叁藏鸠摩羅什譯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五《問乘晶》中也曰:
雲何名一莊嚴叁昧
住是叁昧,終不見諸法二相,是名一莊嚴叁昧。
雲何名一行叁昧
住是叁昧,不見諸叁昧此岸、彼岸,是名一行叁昧。
雲何名不一行叁昧
住是叁昧,不見諸叁昧一相。一行叁昧與不一行叁昧是相對的兩種禅法,一行叁昧和一莊嚴叁昧相同。若再從我國佛教四大譯師之一的鸠摩羅什于次年譯的《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七《釋摩诃衍品》看,對此的解釋是:
一莊嚴叁昧者,得是叁昧,觀諸法皆一,或一切法有相故一,或一切法無相故一,或一切法空故一,如是等無量皆一,以一相智慧莊嚴是叁昧,故言一莊嚴。 ·
一行叁昧者,是叁昧常一行,畢竟空相應叁昧中,更無馀行次第,如無常行中次有苦行,苦行中次有無我行。又菩薩于是叁昧,不見此岸,不見彼岸;諸叁昧入相爲此岸,出相爲彼岸;初得相爲此岸,滅相爲彼岸。
不一行叁昧者,于上一行相違者是,所謂諸馀現行。一行叁昧,就是畢竟空相應叁昧。它的特點是無馀行、次第、彼此、出入、得失,只是一行。何謂“一行”呢
由一莊嚴叁昧看來,就是“一相”。若從體上講,它就是法界、法相、法性、實相、無;空、真如等同體異名;若從用上講,它就是智慧,故又名一相智慧莊嚴叁昧。這裏值得指出的是,這個一行叁昧禅中,“無次第”的底蘊,就意味著它是一種頓悟禅;“一相”,就是諸法本性——真如,故又名真如叁昧。
那麼,爲什麼說一行叁昧是文殊師利菩薩的主要禅法呢
梁南扶國叁藏曼陀羅仙于武帝天監二年(503)譯出的《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下曰:
文殊師利言:“世尊,雲何名一行叁昧
”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叁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叁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叁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
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叁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這裏佛說的能夠速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一行叁昧,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禅法。那麼,何謂一行叁昧呢
叁昧,又作叁摩地,意譯曰正守、等持,即調正心行、處所,使心離開昏沈、掉舉,止于一境,平等安靜,不散不亂的一種精神狀態。當心達到這一狀態時,心就會發起正智,得到真理。因此說,叁昧就是開悟啓智,證得真如的一種法門。一行,就是“法界一相”。法界一相,就是事物的總相,即事物的普遍規律、真理、法則。所以說,一行叁昧就是要我們在觀察事物時,高”屋建瓴,掌握事物的全貌(總相),不要就事論事,只看到它的差別(別相),要按事物發展的規律辦事。那麼,如何人一行叁昧呢
一、明白般若法門,依聞、思、修的次第,漸漸于般若相應,即行般若行。二、行持名念佛。那麼,如何行持名念佛呢
1、要有一個良好的修行環境,即“空閑處”。2、攝回放心、散心、逸心、攀緣心,即“舍諸亂意,不取相貌”。3、“隨佛方所,端身正向,系心一佛,稱名念佛”。4、“念念相續””,前念、今念、後念間毫無間隙,即于“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爲什麼呢
“諸佛法界無差別相”。,(“諸佛法界無差別相”,就是法界一相,平等一如,故能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由此看來,從人手的方法上講,一行叁昧就是念佛叁昧,因爲持名念佛成就的是法界一相智,稱一相智慧莊嚴叁昧。從修行的果地上講,一行叁昧就是一相叁昧。因爲一行叁昧成就的境界是法界一相,故又名一相叁昧,或一相莊嚴叁昧。這兩點誠如我國佛教的旅行家、翻譯家、佛學家、唯識宗初祖玄奘大師在坊州玉華宮,從顯慶五年(660)至龍朔叁年(663)譯出的《大般若經》卷五七五《第七會曼殊室利分之二》中說的:
曼殊室利複白佛言:“雲何名爲一相莊嚴叁摩地
諸菩薩衆雲何修行
”佛告曼殊室利童子:“此叁摩地以法界相而爲莊嚴,是故名爲一相莊嚴叁摩地。若菩薩摩诃薩欲入如是勝叁摩地,先應聽聞、請問、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然後能入此叁摩地。曼殊室利,若菩薩摩诃薩不動法界,知真法界,不應動。搖,不可思議,不可戲論,如是能入一相莊嚴叁摩地。曼殊室利,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欲入叁摩地者,應處空閑,離諸宣雜,結跏趺坐,不思衆相,爲欲利樂一切有情,于一如來專心系念,審取名字,善想儀容,隨所在方,端身正向,相續系念此一如來,即爲普現叁世諸佛。所以者何
曼殊室利,一佛所有無量無邊功德、辯才等,一切佛、叁世諸佛,乘一真如證大菩提無差別故。曼殊室利,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精勤修學,得入如是一相莊嚴叁摩地者,普能了達無量無邊伽沙等諸佛界無差別相,亦能總持無量無數伽沙等諸佛菩薩已轉、未轉無上*輪。”從上述兩段譯文的對照來看,同是文殊師利菩薩的禅法——行叁昧,曼譯是從因地上立名的,奘譯是從果地上立名的。因果一樣,各有側重。同時,也證實了一行叁昧中的“一行”,確是“法界一相”。至于修習一行叁昧的方法,這裏也是提出了兩個,只不過這裏行的是文殊師利菩薩的甚深般”若。至于念佛叁昧,也含有了觀想念佛。其在具體方法上,也指出了坐的姿勢、方向等等。叁者,也澄清了曼譯中的“不取相貌”就是“不取衆相”,即不要胡思亂相。至于這裏說的“不動法界,知真法界,不應動搖,不可思議,不可戲論”和曼譯中的“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及什澤《大智度論》中的“無馀行次第”,不見“彼此”、“出入”、“得失”,都是直人真如,頓悟法性的意思。因爲這裏是針對文殊師利菩薩的“甚深般若”說的。甚深般若,就是實相般若。它是叁千大幹世界內外無與倫比的最上最尊的微妙法門,故可“不動法界,知真法界”,頓悟深妙的真如之理。
至于修學文殊師利菩薩禅法——行叁昧的第二種方法——持名念佛的內容,在梁武帝天監十七年(518),由扶南國叁藏僧伽婆羅譯的《文殊師利問經》卷下《囑累品第二七》中,還有更詳細的說明: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馀佛世界諸佛,現在有人于此欲見;彼佛,當雲何得見
”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專念如來十號,佛于彼人常在不滅;亦得常聞諸佛說法,並見彼佛。,現在四衆增長壽命,無諸疾病。
雲何十號,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文殊師利,念十號者,先念佛色身具足相好,又念法身受命無盡。當作是念,佛非色身,佛是…
《文殊菩薩禅法(崔正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