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身。以執取,以堅取,見佛如虛空。樂虛空故,知一切法義。·
若人一心念佛十號,此等諸佛不能爲障。何以故
以正念故,以佛威神故。複次,文殊,念佛十號猶如虛空。以知如虛空故,無有過失。以不失故,得無生忍。如是依名字,增長正念。見佛相好,正定具足。具足定已,見彼諸佛。如照水鏡,自見其形。彼見諸佛,亦複如是,此謂初定。複次,如一佛像現鏡中分明,見十方諸佛亦如是分明。從此以後,常正念、思維,心有相起。以相起故,常樂見佛。作是念時,諸佛即現。亦不住神通,亦不住彼世界,唯住此處。見彼諸佛,聞佛說法,得如實義。
以上四次(慚愧、忏悔、恭敬、供養)能生禅定。複于九十日修無我想,端坐專念,不雜思維,除食及經行、大小便時,悉不得起。”《文殊師利問經》中這段念佛法門指出,一是持名念佛的十個名號,二是觀想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觀想念佛),叁是念佛的法身(實相念佛),即可得無生法忍,安止于無生無滅的實相之理。爲什麼呢
“如照水鏡,自見其形”故。
文殊禅法對禅宗的影響
上面指出了文殊師利菩薩的主要禅法——一行叁昧的意義及其般若行和念佛行兩種修持方法,下面談談它對中國禅宗祖師慧能大鑒禅師的巨大影響。
在日本鈴木大拙校的(大乘寺本)《韶州曹溪山六祖禅師壇經》卷上曰:
善知識,一行叁昧,常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無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叁昧,直言坐不動是,早日執迷著。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叁昧。此法若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流通,心若住相,名爲自縛。若言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不合被維摩诘呵。善知識,又見有人教坐,看心看淨,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即有數百人,爲是相教,故知大錯。對此,在楊曾文先生的敦煌新本《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中也曰:
一行叁昧者,于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是。《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行心谄曲,口說法直。口說一行叁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無有執著,名一行叁昧。迷人著法相,執一行叁昧,直言坐不動,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叁昧。若如是,此法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道須流通,何以卻滯
,心不住法,道即流通。住即被縛。若坐不動,是維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善知識,又見有人教人坐看心淨,不動不起,從此致功。迷人不悟,便執鹹顛倒。即有數百般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錯。“直心”一詞,源于《維摩诘經》,其《佛國品》曰: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其《菩薩品》載,維摩诘對光嚴童子答曰:
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鸠摩羅什的高足僧肇法師在《注維摩诘經》釋曰:
直心者,謂質直無谄,此心乃是萬行之本也。
直心,誠實心也,發心之始,始于誠實。
直心者,謂內心真直,名無虛假,斯乃基萬行之本,坦進道之場也。我國著名的佛學家竺道生在其《注維摩诘經·菩薩品》中也釋曰:
以直心爲行初,義極一念知一切法,不亦是佛之處乎
又《楞嚴經》一日: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又《大乘起信論》曰:
一者真心,正念真如法故。
明代五臺山高僧憨山德清在其《起信論直解》卷下釋道:
一直心者,所謂心如弦直,可以入道。謂無委曲偏邪之相,由是正念真如。此即真如叁昧也。
由此經論和諸釋看來,直心就是離空離有、無虛無假、無委無曲、無偏無邪、不谄不媚、離生出死、純一無染、坦誠正直、能行正法的心靈,或謂菩提心、清淨心,義極《維摩經抄》“一念直心,十方頓淨”,故名一行叁昧,或謂真如叁昧。于此,慧能大鑒禅師依“直心是萬行之本”的思想,以“常行直心”取代了“法界一相”,就繼承和發展了文殊師利菩薩的一行叁昧禅法,強調了從因位上用功,即可頓人佛地,遂成了頓悟禅。于此,慧能大鑒禅師指出,修行一行叁昧時,必須得心口一如,行解一致,萬萬不能“行心谄曲,口說法直”;“不行直心,口說一行叁昧”,而是要“但行直心,不執法相”。這是修行一行叁昧的關鍵,也是慧能禅法的特點之一。
既然,慧能大鑒禅師將一行叁昧界定爲“常行直心”。那麼,何謂“常行”呢
常者,恒也;行者,運行也。這就是說,只要自己內心“常行直心”,無論何時、何地、何威儀,都會明心見性。因此就不限于靜坐一途時,道法流通;就是在行、住、臥叁途中,都會道法流通。所以,他就對靜坐不動、看心、看淨的禅法作了嚴厲的批判。首先,他認爲“直言坐不動,除妄不起心”,猶“同無情”的死人一樣,是“障道因緣”。事實上,任何一個活人,怎麼能常坐不動呢
怎麼能停止了心髒跳動呢
若如是,此禅就不是補腦汁,卻恰成了砒霜。其次,他對“看心看淨”的禅法批判道:
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無所看也。若言看淨,人性本淨,如妄念故,蓋覆真如。離妄念,本性淨。不見自性本淨,起心看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故知看者卻是妄也。淨無形相,卻主淨相。言是功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若修不動者,不是一切人過患,是性不動;迷人自身不動,開口即說人事非,與道違背。看心看淨,卻是障道因緣。
慧能認爲,人性本淨,爲妄念所覆。若未離妄看心,看的則是妄心;若是離妄看淨,淨無形相可見,立此看淨,則有淨相,反被淨相所縛。至于說靜坐不動者,是指本性不動,不見人的過錯。不是說坐的姿勢不動,口裏還說人事非,這就違背了佛道。顯然,這是他對北宗靜坐看心、看淨,即後來說的“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的批判。但有人認爲,這是慧能對文殊一行叁昧禅法的“批判”,乃至“革命”,對此,筆者不敢苟同。因爲,衆所周知,前文述及的曼譯《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中,並未提出“常坐”是修習“一行叁昧”的方法,就是在僧譯的《文殊師利問經》中述及一行叁昧的第二種修持方法——念佛法門時,雖然提出了“常坐”的主張,但未明確標明這是修行一行叁昧的唯一“定法”。相反,倒是明確指出這是“修無我想”的方法。然而,天臺宗的智者大師據此就將一行叁昧界定爲“常坐叁昧”。智者大師在其《摩诃止觀》卷二中說:
行法衆多,略言有四:一常坐,二常行,叁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
一常坐者,出文殊說、文殊問兩般若,名爲一行叁昧。
由此可見,智者大師不是主張只行常坐叁昧一途,而是還有常行叁昧、半行半坐叁昧和非行非坐叁昧叁途。這就是說,智者大師是主張四種叁昧都可修持,具體到某一個人來說,應當是根據具體機緣,方便行事。慧能這裏批判的是執著“常坐”的一端。在宗寶本《壇經》中,慧能對從玉泉寺神秀那裏來的志誠和尚說:
住心觀靜,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
聽吾偈曰: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何爲立功課。顯然,這是對北宗神秀主張的“住心看淨,常坐不臥”禅法的批判。
那麼,慧能大鑒禅師是否也行“坐禅”呢
當代佛學耆宿印順在其《中國禅宗史》第四章《東山法門之弘布》中說:
慧能也勸人“一時端坐”。
顯然,慧能並不是要鏟除“端坐”,而是不要“不起心”的“常坐不臥”。那麼,何謂坐禅呢
在敦煌本《六祖壇經》附編《曹溪大師傳》中說:
道由心悟,豈在坐耶
《金剛經》:若人言如來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無所從來曰生, 亦無所去曰滅。若無生滅,而是如來清淨禅,諸法空即是坐。道畢竟無證無得, 豈況坐禅。
對此,慧能大鑒禅師在敦煌本《六祖壇經》中,還進一步說道:
此法門中何名坐禅
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于一切境上,念不起爲坐,見本性不亂爲禅。何名禅定
外離相曰禅,內不亂曰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內性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緣境觸,觸即亂,離相不亂即定。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故名禅定。《維摩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慧能認爲,諸法皆空即是坐,無生無滅即是禅。于境念不起爲坐,見本性不亂爲禅。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即名禅定。可見,慧能坐禅的特色是敦煌本《六祖壇經》說的“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言不動”。
再是,在一行叁昧的第二種修持方法——念佛法門中,所謂持名念佛,通常是稱念阿彌陀佛、阿閩世佛、藥師佛、彌勒佛、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佛釋迦牟尼佛,也有的是稱念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音菩薩和大願地藏王菩薩等,在僧釋《文殊師利問經》中則提的是“念佛十號”,而在敦煌本《六祖壇經》中,慧能大鑒禅"幣又提的是“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法”。其意如何
通常說來,念佛名號是表示歸敬、禮拜、贊歎、憶念的意思,其功效是收回散心,排除雜念,增長正定,諸佛現前,見到本性,而這裏的“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法”是否也是異曲同工呢
在敦煌本《六祖壇經》中,慧能大鑒禅師說:
何名摩诃
摩诃者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
何名般若
般若是智慧。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
何名波羅蜜
此是西國梵音,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是爲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能長流故,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羅蜜。迷人口念,智者心行。當念時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念者,口念、心念、觀念。這裏的“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法”,即是用般若智慧觀照自己心中所含萬法,照見諸法性空,就是離開了有生有滅的此岸,渡過了生死海,達到了無生無滅的涅槃彼岸,就是“見性成佛”了。
于此,慧能大鑒禅師爲什麼不提口念、心念,而是提的“淨心念”呢
這是因爲,口念心不念,即是口是心非、解行不一,達不到“見性成佛道”的目的。這是因爲,人心有淨妄之分,“當念時有妄,有妄即非真有
,也不會“見性成佛”之故。至于淨心念呢
《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曰: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而生十方佛前。
淨心,就是清淨的信仰心,次及清明離垢之心,複次及衆生本具的自性清淨心。這叁心是大乘菩薩發心進入佛地的叁種心。它們所對應之地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指的“信行地、淨行地、如來地。于中前十六住顯示信行地,證道住處是淨行地,後上求佛地”。這叁地共有十八住,僅信行地就走過了漫長的十六住,而淨行地即爲證道住一處,一證道即會進入佛地,更五次第階級可言,所以《金剛經論》將其喻爲“金剛形。初後闊,中則狹。如是般若波羅蜜中狹者,謂淨心地。初後闊者,謂信行地、如來地。此顯示不共義也”。不共義者,初、後爲時悠久,淨行最狹,只是證道一念,即“頓悟成佛道”,故曰:慧能的禅法是頓悟法門,即般若禅。
總之,慧能大鑒禅師繼承了文殊師利的一行叁昧禅法,糾正了它在流傳過程中別人對它的偏頗發展,又結合《法華經》和《金剛經論》的有關思想,發展了它的“五次第”和“念佛名號”的思想,提出了“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法”的頓悟禅,開創了禅學的新紀元。
《文殊菩薩禅法(崔正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