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菩萨禅法(崔正森)▪P2

  ..续本文上一页法身。以执取,以坚取,见佛如虚空。乐虚空故,知一切法义。·

  若人一心念佛十号,此等诸佛不能为障。何以故

  以正念故,以佛威神故。复次,文殊,念佛十号犹如虚空。以知如虚空故,无有过失。以不失故,得无生忍。如是依名字,增长正念。见佛相好,正定具足。具足定已,见彼诸佛。如照水镜,自见其形。彼见诸佛,亦复如是,此谓初定。复次,如一佛像现镜中分明,见十方诸佛亦如是分明。从此以后,常正念、思维,心有相起。以相起故,常乐见佛。作是念时,诸佛即现。亦不住神通,亦不住彼世界,唯住此处。见彼诸佛,闻佛说法,得如实义。

  以上四次(惭愧、忏悔、恭敬、供养)能生禅定。复于九十日修无我想,端坐专念,不杂思维,除食及经行、大小便时,悉不得起。”《文殊师利问经》中这段念佛法门指出,一是持名念佛的十个名号,二是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观想念佛),三是念佛的法身(实相念佛),即可得无生法忍,安止于无生无灭的实相之理。为什么呢

  “如照水镜,自见其形”故。

  文殊禅法对禅宗的影响

  上面指出了文殊师利菩萨的主要禅法——一行三昧的意义及其般若行和念佛行两种修持方法,下面谈谈它对中国禅宗祖师慧能大鉴禅师的巨大影响。

  在日本铃木大拙校的(大乘寺本)《韶州曹溪山六祖禅师坛经》卷上曰:

  善知识,一行三昧,常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着。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是,早日执迷着。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此法若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道须流通,心若住相,名为自缚。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不合被维摩诘呵。善知识,又见有人教坐,看心看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即有数百人,为是相教,故知大错。对此,在杨曾文先生的敦煌新本《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中也曰: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行心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著,名一行三昧。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道须流通,何以却滞

  ,心不住法,道即流通。住即被缚。若坐不动,是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净,不动不起,从此致功。迷人不悟,便执咸颠倒。即有数百般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直心”一词,源于《维摩诘经》,其《佛国品》曰: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其《菩萨品》载,维摩诘对光严童子答曰: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鸠摩罗什的高足僧肇法师在《注维摩诘经》释曰:

  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也。

  直心,诚实心也,发心之始,始于诚实。

  直心者,谓内心真直,名无虚假,斯乃基万行之本,坦进道之场也。我国著名的佛学家竺道生在其《注维摩诘经·菩萨品》中也释曰:

  以直心为行初,义极一念知一切法,不亦是佛之处乎

  又《楞严经》一日: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又《大乘起信论》曰:

  一者真心,正念真如法故。

  明代五台山高僧憨山德清在其《起信论直解》卷下释道:

  一直心者,所谓心如弦直,可以入道。谓无委曲偏邪之相,由是正念真如。此即真如三昧也。

  由此经论和诸释看来,直心就是离空离有、无虚无假、无委无曲、无偏无邪、不谄不媚、离生出死、纯一无染、坦诚正直、能行正法的心灵,或谓菩提心、清净心,义极《维摩经抄》“一念直心,十方顿净”,故名一行三昧,或谓真如三昧。于此,慧能大鉴禅师依“直心是万行之本”的思想,以“常行直心”取代了“法界一相”,就继承和发展了文殊师利菩萨的一行三昧禅法,强调了从因位上用功,即可顿人佛地,遂成了顿悟禅。于此,慧能大鉴禅师指出,修行一行三昧时,必须得心口一如,行解一致,万万不能“行心谄曲,口说法直”;“不行直心,口说一行三昧”,而是要“但行直心,不执法相”。这是修行一行三昧的关键,也是慧能禅法的特点之一。

  既然,慧能大鉴禅师将一行三昧界定为“常行直心”。那么,何谓“常行”呢

  常者,恒也;行者,运行也。这就是说,只要自己内心“常行直心”,无论何时、何地、何威仪,都会明心见性。因此就不限于静坐一途时,道法流通;就是在行、住、卧三途中,都会道法流通。所以,他就对静坐不动、看心、看净的禅法作了严厉的批判。首先,他认为“直言坐不动,除妄不起心”,犹“同无情”的死人一样,是“障道因缘”。事实上,任何一个活人,怎么能常坐不动呢

  怎么能停止了心脏跳动呢

  若如是,此禅就不是补脑汁,却恰成了砒霜。其次,他对“看心看净”的禅法批判道:

  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如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看者却是妄也。净无形相,却主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若修不动者,不是一切人过患,是性不动;迷人自身不动,开口即说人事非,与道违背。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

  慧能认为,人性本净,为妄念所覆。若未离妄看心,看的则是妄心;若是离妄看净,净无形相可见,立此看净,则有净相,反被净相所缚。至于说静坐不动者,是指本性不动,不见人的过错。不是说坐的姿势不动,口里还说人事非,这就违背了佛道。显然,这是他对北宗静坐看心、看净,即后来说的“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的批判。但有人认为,这是慧能对文殊一行三昧禅法的“批判”,乃至“革命”,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众所周知,前文述及的曼译《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并未提出“常坐”是修习“一行三昧”的方法,就是在僧译的《文殊师利问经》中述及一行三昧的第二种修持方法——念佛法门时,虽然提出了“常坐”的主张,但未明确标明这是修行一行三昧的唯一“定法”。相反,倒是明确指出这是“修无我想”的方法。然而,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据此就将一行三昧界定为“常坐三昧”。智者大师在其《摩诃止观》卷二中说:

  行法众多,略言有四: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

  一常坐者,出文殊说、文殊问两般若,名为一行三昧。

  由此可见,智者大师不是主张只行常坐三昧一途,而是还有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和非行非坐三昧三途。这就是说,智者大师是主张四种三昧都可修持,具体到某一个人来说,应当是根据具体机缘,方便行事。慧能这里批判的是执着“常坐”的一端。在宗宝本《坛经》中,慧能对从玉泉寺神秀那里来的志诚和尚说:

  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

  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显然,这是对北宗神秀主张的“住心看净,常坐不卧”禅法的批判。

  那么,慧能大鉴禅师是否也行“坐禅”呢

  当代佛学耆宿印顺在其《中国禅宗史》第四章《东山法门之弘布》中说:

  慧能也劝人“一时端坐”。

  显然,慧能并不是要铲除“端坐”,而是不要“不起心”的“常坐不卧”。那么,何谓坐禅呢

  在敦煌本《六祖坛经》附编《曹溪大师传》中说:

  道由心悟,岂在坐耶

  《金刚经》:若人言如来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所从来曰生, 亦无所去曰灭。若无生灭,而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即是坐。道毕竟无证无得, 岂况坐禅。

  对此,慧能大鉴禅师在敦煌本《六祖坛经》中,还进一步说道:

  此法门中何名坐禅

  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禅定

  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慧能认为,诸法皆空即是坐,无生无灭即是禅。于境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即名禅定。可见,慧能坐禅的特色是敦煌本《六祖坛经》说的“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

  再是,在一行三昧的第二种修持方法——念佛法门中,所谓持名念佛,通常是称念阿弥陀佛、阿闽世佛、药师佛、弥勒佛、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佛释迦牟尼佛,也有的是称念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音菩萨和大愿地藏王菩萨等,在僧释《文殊师利问经》中则提的是“念佛十号”,而在敦煌本《六祖坛经》中,慧能大鉴禅"币又提的是“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其意如何

  通常说来,念佛名号是表示归敬、礼拜、赞叹、忆念的意思,其功效是收回散心,排除杂念,增长正定,诸佛现前,见到本性,而这里的“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是否也是异曲同工呢

  在敦煌本《六祖坛经》中,慧能大鉴禅师说:

  何名摩诃

  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何名般若

  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

  何名波罗蜜

  此是西国梵音,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能长流故,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罗蜜。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念者,口念、心念、观念。这里的“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即是用般若智慧观照自己心中所含万法,照见诸法性空,就是离开了有生有灭的此岸,渡过了生死海,达到了无生无灭的涅槃彼岸,就是“见性成佛”了。

  于此,慧能大鉴禅师为什么不提口念、心念,而是提的“净心念”呢

  这是因为,口念心不念,即是口是心非、解行不一,达不到“见性成佛道”的目的。这是因为,人心有净妄之分,“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

  ,也不会“见性成佛”之故。至于净心念呢

  《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曰: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而生十方佛前。

  净心,就是清净的信仰心,次及清明离垢之心,复次及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这三心是大乘菩萨发心进入佛地的三种心。它们所对应之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上指的“信行地、净行地、如来地。于中前十六住显示信行地,证道住处是净行地,后上求佛地”。这三地共有十八住,仅信行地就走过了漫长的十六住,而净行地即为证道住一处,一证道即会进入佛地,更五次第阶级可言,所以《金刚经论》将其喻为“金刚形。初后阔,中则狭。如是般若波罗蜜中狭者,谓净心地。初后阔者,谓信行地、如来地。此显示不共义也”。不共义者,初、后为时悠久,净行最狭,只是证道一念,即“顿悟成佛道”,故曰:慧能的禅法是顿悟法门,即般若禅。

  总之,慧能大鉴禅师继承了文殊师利的一行三昧禅法,纠正了它在流传过程中别人对它的偏颇发展,又结合《法华经》和《金刚经论》的有关思想,发展了它的“五次第”和“念佛名号”的思想,提出了“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的顿悟禅,开创了禅学的新纪元。

《文殊菩萨禅法(崔正森)》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