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八国国王,共分人间一分,各将归国,建塔供养,后无忧轮王,使诸鬼神,分为八万四千宝塔。中国境内,除佛牙外,共有十九塔。如是分布舍利,皆为利益一切众生,令末法众生,得瞻舍利者,灭罪生福。所谓:「生有益于时,死有利于后」。释尊该当之无愧。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此是随喜六趣众生的功德。六趣,即是六道;四生,指从胎、卵、湿、化所生的众生。天上人间,奉行佛之五戒十善者,当然应该随喜其功德。至于三恶道众生,苦不堪言,无善可陈,如何随喜?答:三恶道众生,虽然苦恼无量,但未堕恶趣之前,或属天界,或生人中,可能曾做功德,已种善恨;三涂苦尽,当生善处,即使其善根微薄,犹如一尘,亦当随喜,故言:「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此是随喜二乘功德。因闻佛声,而悟四谛理,起方便行,(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暖,顶﹐忍,世第一)得入见道位,断三界八十八使,分别烦恼,见惑净尽,得须陀洹果。次断三界九地俱生烦恼,思惑净尽,即证阿罗汉果。
见惑,指众生种种妄想执着,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分别烦恼,小乘俱舍论,就其迷理差别,分为八十八使,此是迷四谛理性而起之惑,其性敏锐,故又名五利使,属于众生见解上分别烦恼,见道位顿断。
思惑,指众生思想上所产生的烦恼,即贪、瞋、痴、慢、疑等五钝使。前四种是迷执世间事物,而生起的烦恼,后一种是就四谛理,而起的烦恼,其性迟钝,因名五钝使。俱舍论依三界九地,将思惑分为每地有九品,九地共有八十一品,修道位渐断。
修道位断欲界前五品思惑,名二果向;断第六品思惑,名斯陀含,得一来果。断欲界第七第八品思惑,名三果向;次断尽欲界,九品思惑,名阿那含,得不还果。再断上二界(色、无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断至七十一品,名阿罗汉向;断尽七十二品,得阿罗汉果。
以其皆因闻佛音声而得悟道,总名声闻。前三果四向的圣人,仍在修学阶段,皆名有学;独阿罗汉果,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真穷惑尽,不受后有,得名无学。
声闻有三种:一声闻声闻,因闻佛音声悟道而得声闻果,因果俱同,名声闻声闻。二缘觉声闻,因是缘觉,果得声闻,名觉缘声闻。三菩萨声闻,因是菩萨,果是声闻,名菩萨声闻。
辟支佛,译名缘觉或独觉,生逢佛世,因闻十二因缘之理而觉悟者名缘觉,生在无佛之世,因观外物,生灭无常,所谓:「春观百花开,秋观黄叶落」,自生觉解,得证道果,名独觉。
此亦有三:因是缘觉之因,证缘觉之果,名缘觉缘觉。二因是声闻,果成缘觉,名声闻缘觉。三因是菩萨,果成缘觉,名菩萨缘觉。声闻与缘觉,合名二乘,同证解脱,有大功德,能为世间众生作大福田,故说:「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此随喜菩萨的功德。「一切菩萨」是因人,「所修无量难行苦行」是因行,「悉求无上正等菩提」是果德。一切菩萨无不志在成佛,因此从初发心,直至证得菩提,于其中间,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广修苦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顿悟渐修,从劣至胜,无论粗妙大小之行,皆是成佛之因,皆有广大功德,皆应随喜学习。是以普贤行愿,对菩萨所修一切功德,亦悉皆随喜。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是总结随喜功德之愿,无有穷尽。华严经言:「复次憍户迦,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海水,取一发破为百分,以一分发,滴取海水,可知滴数,是随喜福,终不可数知。」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亦明随喜之功德,广大无边,无有穷尽。今普贤菩萨,以其无边愿行.不但随喜佛功德,同时随喜六趣四生,二乘圣人,及大乘菩萨所修一切善根,一切功德。随喜之境,广大无际;随喜之心,无穷无尽,其所得功德,当然不可思议。何况更尽未来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则其功德之大,之多,之胜,唯佛能知。
随喜功德,既不花钱,又不费力,但见人善,心生欢喜,出言赞叹,便是功德。可惜世间,不耐他荣的人太多,往往自己不修,而恶他人之修,见他人成就,心生妒忌,甚至烂言中伤,设法破壤,致使人间好事多磨,障碍重重,奈何。
6.请转*轮愿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广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
轮是所乘,能诠有教理行果,所乘有大小之别,以名句文之教,诠大小乘之理,令人闻而生信,因信而解,因解而行,因行而证果,如轮之旋转不息,名转*轮。今以普贤广大行愿,请佛转*轮,是愿佛以种种方便言辞,演说大乘正法,使未知者知,未信者信,令无量众生,闻教生解,依解起行,因行而证同于佛,是名:请转*轮。
若依小乘教言,轮有五义。
一速疾义:转轮圣王之轮,能速疾旋转不已;喻佛说法,能令众生,速生圣智,疾得解脱。
二取舍义:转轮圣王之轮,能舍此取彼,即从东洲而至西州等;喻佛说法,能令众生,舍苦谛而取灭谛,舍集谛而取道谛等。
三降伏义:转轮圣王,所到之处,能令臣民归伏;喻佛说法,能令众生,圣智生起,降伏心中烦恼。
四镇摄义:转轮圣王,威摄天下,镇压群盗,令境内劫贼不起;喻佛说法,能令众生,生起圣智,内断见思惑,外镇邪魔外道。
五回转义:轮王之轮,能上下回转不已,飞行自在;喻佛说法,能令众生,圣智生起,断见思惑,飞越三界,趣向解脱圣道,转染为净,转凡成圣,转生死成涅槃。
若以大乘教释,轮具四义:
一圆满义:轮具毂辐辋,其相圆满;喻菩萨闻法修行,具足戒定慧三,速证圆满佛道。
二摧坏义:轮所经处,能摧毁地上一切荆棘瓦砾;喻菩萨闻法修行,能摧毁心中烦恼沙石,取消圣道障碍。
三镇止义:轮能镇压阻止外物;喻菩萨闻法修行,进入见道,由观行力,阻止妄想,断见思惑,镇伏无明。
四不定义:轮可前进,不定停留;喻菩萨闻法修行,进取菩提,于其中间,由见道进入修道,从修道趣登十地,起慈悲心,教示利喜,令一切众生,共趣佛道。令正法展转流传,如轮之转动不已,是名转*轮。
若以能转言,转*轮即是展转传授,如过去佛,传至现在佛。轮是所转,佛是能转,以能转之佛,去推动所转的*轮,令正法久住于世,名转*轮。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以下,是明劝请之境广大周遍。其中有两重无尽,一是佛剎无尽,二是诸佛无尽,皆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以形容其多而无尽。
「一切诸佛成等正觉」,是果人;「一切菩萨海会围绕」,是因人。佛是主,菩萨是伴;佛剎是依报,佛菩萨是正报。若主若伴,若依若正,皆无穷无尽,正显示主伴依正,圆融无碍,而且无穷无尽。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动劝请,转妙*轮。
此出其能请之人。悉以身口意业,是三业清净。内心恭敬殷勤,是明意业清净;作礼围绕,长跪合掌,是身业清净;殷动劝请,转妙*轮,是口业清净。
释尊初成正觉,于三七日中,演说华严大教,教化法身大士后,独坐思维;「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见法华经)唯有默然而住,复念过去诸佛,常得梵王劝请,方转*轮。于是放白毫光,远照三千大千世界,当时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承佛威力,即与六十八拘胝大众,往诣佛所,作礼旋绕,以偈赞佛,殷勤劝请,佛转*轮,时佛默然。
其余诸梵王帝释,继而次第重请,如法华经言:「尔时诸梵王,及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轮,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力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轮。
释尊于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三转十二行*轮。初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是名示转;次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是名劝转;最后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是名证转。苦与集,是世间迷因迷果;灭与道,是出世间悟因悟果。合世出世间,二重因果,名四谛法。
佛说此四谛法,名转四谛*轮。此四谛理,虽对五比丘等,小乘根性众生而说,但其理通于大小乘一切佛法。故天台宗依涅槃经圣行品所说,安立四种谛理,以配合藏通别圆四教。
一是生灭四谛:谓苦集二谛,依因缘生,灭道二谛,亦由因缘修道,以其有生灭,有修证,因名生灭四谛。概括释尊说华严后十二年中,所说:四阿含等诸经。正教声闻,傍教菩萨,属于藏教摄。
二是无生四谛:谓灭谛原无生灭,而苦集道等,皆因缘生法,如幻如化,如空花,如水月,本无自性,当体即空,空故无生,因名无生四谛。包括佛说阿含后之八年中,所说维摩,胜鬘等方等经,正教菩萨,傍化二乘,属通教摄。
三无量四谛:谓众生之苦无量,众生之烦恼无量,菩萨所修对治法门亦无量,众生性具诸法亦无量,故名无量四谛。概包佛说方等后,二十二年中所说诸般若,别对菩萨,说无量法门,与二乘共或不共…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文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