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要(惟贤法师)▪P9

  ..续本文上一页不自在。得了这个果报,有五蕴身,也不自在,没得到解脱嘛!所以业障、烦恼障、果报障,这三种障都是最大的障碍。

  能够忏悔业障,它的好处:将来你的正报和依报都很完善,都很圆满。且不说菩萨和佛,声闻罗汉的正报和依报都好,菩萨的比声闻更好,佛的正报依报比菩萨高。能够忏悔,能够进一步提升,在人天之中正报依报就好,能够修解脱行,修菩萨行,正报和依报就会更好。正报就是我们的身体,依报就是我们所依止的环境。极乐世界的正报就是诸佛菩萨庄严美好;八功德水、七宝庄严等是依报。

  忏什么呢?忏悔五业十恶。五业指:杀父、杀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叫五无间罪。犯了这个罪就要堕无间地狱,一般叫阿鼻地狱。十恶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三种:杀、盗、淫;口四种:妄语、绮语、粗恶语、离间语;意三种:贪欲、瞋恚、邪见。这就是十恶业。造了十恶业,上品堕地狱,中品堕饿鬼,下品堕畜生,所以要忏悔。

  如何忏悔呢?以三心忏悔。第一要有惭愧心。假如没有惭愧心,表面忏悔,还要再犯,等于刑事犯一样,一进宫、二进宫、三进宫,为什么?没有惭愧心!所以第一要惭愧。第二要有恐惧心。恐惧什么呢?不忏悔,不改过,将来没有好处,恶报现前那就是痛苦。第三要有勇猛心。勇猛心是什么呢?下定决心,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干净利落,不要怀疑,叫勇猛心。

  另外,就是忏悔的方式。有两种:理忏、事忏。事忏,你犯了哪一种,就忏悔哪一种,比较具体;理忏,从内心彻底根除犯罪的根源,从内心消灭无明烦恼,拔出犯罪根源,杜绝生死根本,叫做理忏。

  随喜功德

  五者随喜功德。“随喜”是什么意思呢?“随”就是随顺。“喜”,就是欢喜,对人不嫉恨。别人有功德要随喜,不要嫉妒障碍。嫉妒是烦恼,这个烦恼不除将来后果不好,也遭他人嫉恨,发生障碍,能够随喜就可以除嫉妒障,得到众人拥护,得大眷属。“功”是什么呢?属于公益之事、公共之事。“德”是什么呢?就是人们的道德之行,有显德、隐德。一般看得到的道德之行、利人之行叫显德;做了阴功,做了好事不吭声,任何人都不晓得,这叫做隐德。别人的功德,我们听到以后都要欢喜。

  同时,我们不单要随喜别人的功德,还要跟着学习,也要做这些功德。在正文里分四类,即是:随喜佛功德、随喜六趣四生功德、随喜声闻缘觉功德、随喜菩萨功德。对于这些功德,我们不但要欢喜,而且要跟着行持,这就是随喜功德的内容。

  请转*轮

  六者请转*轮。“*轮”有三个定义:第一、轮子所到之处,可以碾碎一切杂乱的东西,就代表学习佛法可以除烦恼、除障碍;第二、车子所到之处,由此到彼,佛法能够使众生由烦恼的此岸到解脱的彼岸;第三、车轮常常转动,对运载人、运载东西有好处。佛法常常转动,众生得到智慧,得到福报,那么就望佛法常住世间、利益世间,请转*轮。

  能够劝请佛转*轮,就可以消灭骄慢障,得到多闻智慧。这中间包括三项:第一、礼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说法,常住世间说法。第二、必须以清净身口意三业,进行劝请,现在佛不住世,那么一切能够讲法的善知识我们都要劝请。为什么呢?说法可利人天,能开众生慧眼。第三、仍是要发长远心,保持恒常。

  请佛住世

  七者请佛住世。请佛住世,也是除骄慢障,增长智慧。请的对象包括佛、菩萨、声闻、缘觉,另外,一切善知识都要礼请。何谓善知识?能够善识人心,知人根基,善说法要,德行、学问都好,称之为善知识。但现在善知识的标准放得很宽,有外护善知识、同行善知识、教授善知识等。能够护持正法,保护道场的,为外护善知识;与我们同道信仰佛教,能够互相勉励,互相传授,为同行善知识;能够教授我们佛法,使我们通达经论的,为教授善知识。

  常随佛学

  八者常随佛学。常随佛学,能够增加智慧,除骄慢障,除愚痴障。愚痴障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是痛苦的根本,我们能够常随佛学,就可以消除愚痴障。

  如何学呢?学佛所修,学佛所证。学佛所修,就是学佛在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以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事实和行动。正文上面说,佛在过去生中,修苦行的时候,“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正法故,不惜身命。”《金刚经》上面说,佛在修忍辱仙人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佛都不发瞋恨。

  《涅槃经》上记载:释提桓因为了试验佛的修行化成一个恶魔,当佛在静坐的时候,魔来说了两句话,“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佛听到后,就下了座走到恶魔身边,说:“你这两句是佛法啊,了不起!但是还有两句我要听一下。”魔就给他讲:“我们的生活是以吸血为主,要吃人血,你能够牺牲你的身体,把你的血让我吸,我就给你说。”佛说:“好吧,我牺牲生命供养你,求得法宝吧!”他就爬上树,准备跌下来粉身碎骨。当他要跌下来的时候,魔就复形了,复形为释提桓因,把佛接住,然后,恭敬礼拜,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很欢喜,很感谢。

  所以常随佛学,就要学佛之苦行,学佛之所证。佛成道以后度众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是众生的指路明灯,他的功德很大呀,我们都要学。这种常随佛学,又需要发长远心。

  恒顺众生

  九者恒顺众生。对于众生要随顺,不要干扰他,不要使他受到痛苦,这是恒顺众生的意义。这中间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众生种类很多,包括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

  第二,总名各种随顺。对于这些众生,我们要象对父母一样的孝顺,象对师长一样的恭敬,象对菩萨阿罗汉一样的诚实,象对佛一样的供养。不要起分别心。

  第三,别名四种随顺,利益众生之行。文上有四种:“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对于有病苦的人,我们要施医施药,来解决他的医药问题。对于失道的人,我们要指示他的道路,使他不迷道路。在暗暗黑夜中,我们要燃灯,给他们以光明。处于贫穷中的人,受饥饿贫穷之苦,我们要使他得到财富宝藏,伏藏就是(埋藏的)金银财宝。

  另外,就法义来讲:“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众生的病很多啊,烦恼病、业障病、无明病,我们就要以佛法的无上妙药,来医治他,使他彻底解除这些病苦。“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众生都是失道者,不能走正道,往往走恶道、邪道,我们就要以佛法——八正道、戒定慧三学,指示他,走上正道。“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众生无明障很重,不懂因果,不懂出离,违背因果,贪恋世俗,就在这黑夜之中,我们要燃一个光明灯,以佛法的光明破除他的愚暗,使他生长智慧。“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众生都很贫穷,什么贫穷?功德财贫穷!没有功德就没有福报,我们就要使他修福修慧,福报圆满,就好像得到金银财宝一样,当然这个价值比金银财宝要高得多,不可限量。

  第四,随顺众生就是随顺诸佛,供养众生就是供养如来。这是相当重要的,经文中“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大日如来灌顶经》里面讲,学佛,学菩萨,要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要发菩提心,巩固菩提心,生长菩提心,就要以大悲心为根本,实现大悲心,就要修各种方便,象观音菩萨一样,现三十二应身,说法救度。所以供养众生,承事众生,就等于供养诸佛菩萨,生佛平等,这个观点在佛法里是相当伟大的,很了不起。

  普皆回向

  十者普皆回向。“普”,就是普遍,以自己的善法功德,普遍回向于众生。“向”,就是归向众生,一切善法功德不据为私有,就可以除掉狭隘的障碍,人天欢喜,诸佛欢喜,诸佛加持,就能成就广大殊胜的果报,所以心胸要广大呀。

  回向有三种: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指以自己的功德回向给别人,使别人有。回因向果,就是我种了这个因要证菩提果,也普愿众生,种菩提因得这个果报。回事向理,就是说做了这个功德事,要合乎空理不要执着,要三轮体空。

  其中正文是:“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愿众生欲趣恶法不生,修善法得成就,愿众生关闭恶趣之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愿我代众生受苦。”这就是在回向之中要发的几种悲愿。最后仍然是要发长远心。

  2.十愿功德

  最后一部分的内容,说明十愿的功德。正文里有三方面:第一,以此功德修行十大愿力,可以成熟一切众生,使众生得到各种好处;第二,使众生得到菩提,随顺菩提;第三,使众生都能成满普贤大愿,入于法界,圆满真如。这是总明的功德。

  别明功德:第一,能够听闻、书写、受持十大愿王,功德无量,以物质功德来比较,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万分不及一。第二,能够听闻、书写、受持,一切恶魔、鬼怪、魔军不能干扰,灾害不能侵临,得到吉祥!第三,得到五果:增上果、等流果、异熟果、士用果、离系果。增上果,时间上没有障碍;等流果,以善行得善果;异熟果,来世果报起码保持人天之身;士用果,能够得人身保持人身就可以远离恶趣,远离恶友,远离一切邪师,制服一切外道,这就是士用果,也就是作用;离系果,就是最终能够解脱一切烦恼。

  能够受持十大愿王,临命终时,能往生西方,三圣接引,同归极乐。

  3.六十二个颂

  重颂一共是六十二颂。颂有四个字的、五个字的、七个字的,就好像我们中国的诗歌一样,很短。四句叫一个颂,或者叫一个偈。内容是:重结十大愿,在学习十大愿的基础上又重发十愿,对普贤行愿进行赞扬,赞扬汇归净土,赞扬文殊普贤的功德,赞扬持诵修行的功德。

  (三)流通分

  最后一个大段是流通分,相当于结语。叙述当时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听普贤菩萨讲了《普贤行愿品》以后,很欢喜,佛也赞叹:“善哉善哉!”当时在会的有文殊菩萨、弥勒菩萨、诸大菩萨、六千比丘,另外还有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十大弟子、诸大声闻千二百五十人,除此以外还有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说明在这个法会上,圣位、贤位、凡夫都很多,听了《普贤行愿品》后都很欢喜,信受奉行。

  (文字编辑:正根)

  

  

《普贤行愿品讲要(惟贤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