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菩萨行愿品(广超法师讲解)▪P3

  ..续本文上一页予以一一说明,所以叫做《普贤行愿品》。

  普贤菩萨的著名修法--普贤十大行愿,被记载在《华严经》中,即是现在我所要为你们讲解的《普贤行愿品》。它是由普贤菩萨亲口叙述他怎样修行"十大行愿",而证得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经过。所以这品经文里,不但说明普贤菩萨所发的十大愿心,而且也说明普贤菩萨以这十大愿心为修行的法门,称为行愿。行是属于实践方面的;愿是属于理想方面的。在菩萨行者的立场来说,两者缺一不可。如只有行而没有愿,那就不论你是怎样的勤行,结果总是浮泛而无所归宿;如只有愿没有行,那就不论你发怎样的大愿,结果势必成为空想而不能实现。所以佛法行者,必须行愿相资,不可把二者割开,以为互不相关。要知道有愿,同时要努力去实践--行,才能成就无边的功德。

  大乘佛教说佛有三身,即应化身、报身和法身。应化身:佛的应化身是随着众生的因缘而出现;随着不同的因缘,佛的应化身以不同的形相、不同的方式出现。报身:佛的报身是佛的功德果报圆满所成就的身,为佛所修的果报所得,不是随着众生的因缘而出现的。佛的报身出现在佛的报身净土中,即每一佛都有净土,而其净土并不在佛应化的人间,因此,佛的报身绝对不是人身。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佛的报身出现在娑婆世界的最高的色究竟天的摩醯首罗天宫的庄严报身净土中。在报身净土中,佛的眷属都是大菩萨,绝对不是人间的凡夫。也就是说,凡夫不可能出现在佛的报身净土中。佛为了接引凡夫,就以应化身出现在人间。因为娑婆世界是无量无数不同众生居住的世间,所以佛在不同的世间,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应化身示现成佛。因此,释迦牟尼佛以千百亿化身来度化众生。如果众生的福德因缘好,佛的应化身的寿命也随着众生的因缘而长,好像将来弥勒菩萨降生人间应化成佛时,人类的寿命是二万岁,佛的寿命也是二万岁。释迦牟尼佛是为了度化人类百岁时的众生,因此,佛就以百

  岁的应化身出现在人间。如此,人们就会有疑问:佛为什么有千百亿化身?这是佛为了度化众生而产生应化身的种种差别,释迦牟尼佛要在娑婆世界中,以一个应化身度化众生是不足够的,所以佛要有千百亿化身。因此,经典上就称佛为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人间说法,在报身净土中也说法。佛在人间示现八十岁,说法四十五年就入灭,但是在报身净土中的佛还在说法,乃至于在其他的太阳系、世界中的众生因缘成熟,佛就以应化身成佛来度化他们。我们对佛的概念要弄清楚,佛在娑婆世界绝对不是以一种身相来度化众生。

  《普贤行愿品》是属于《华严经》中最后的《入法界品》,即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第一参拜文殊师利菩萨,最后参拜普贤菩萨。也就是说,《普贤行愿品》是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的最后一参。

  入法界:佛随着众生的因缘成熟,而出现应化身、报身,它属于因果成就的。因果所成就的法是有生、有灭的,不是永恒的。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下一位降生人间成佛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又有其业力因果,也在娑婆世界的最高的天成就佛的报身。因此,我们不能以佛的应化身、报身来看佛,因为佛并不是以这些身相为身。佛除了有应化身、报身外,还有法身。所谓法身,根据小乘佛教的说法,佛以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的功德累积成就其法身,但是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佛以法界为身,其含义是:众生迷惑,执著在身体里活动,好像人,就执著在人的身、心中活动,但是人体上的细菌,就执著它的身体,在人的身体里面活动。佛说人身是一个虫窝,很多细菌在里面生活,那些细菌就以人的身体当成它们的世间,以它身上的细胞所组成的身体,认为是它的身;人就执著身体是我们的身,乃至江神、河神、树神等,则以其他的方式或其他的物质为身。人是因为过去业报的因缘成熟,有种种心念,在其种种心念的推动下,就显现如此的身。当因缘了结了,又去认取另外一个业报,出现另外一个身。我们是以这样的身,来作为对身的认同。大菩萨能够分身,如佛在忉利天中讲《地藏菩萨本

  愿经》中说:所有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俱来集在忉利天宫,佛就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即是所有的分身地藏菩萨合成一个身后,佛就为地藏菩萨讲佛法。大菩萨们有无数无量无边的分身去度化众生,而这些分身各有不同的身份和形相。好像《妙法莲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说:"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即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观世音菩萨就现什么身。如此分身无数的大菩萨,绝对不会以我们这样的人身为身;众生迷惑就以现前这个会说话、有活动的身体为身。佛彻底圆满觉悟世间的真理后,就知道人身并不是真正的身,也没有所谓的身体可得;没有了这个执著,佛的心念就可以遍任何地方,显现佛的身。那么,我们就说佛的法身遍一切处。其实法身并不是遍一切处,而是遍一切处法身都能显现佛的应化身和报身。法身是没有场所、没有方向,这个叫做法界。法界是世间种种法的变化,都有它们的来源。在这些变化中所产生的种种形相,众生执著变化里面有能知的心、所知的境,以能知的心,认知所知的境,才是他的境界。如此,我们就不认识能知的心、所知的境都是如幻如化的。如果一个人放下了能知的心、所知的境的执著,就知道六根所知的一切境界都是不实在的,原来这一切都是法界的作用。

  《普贤行愿品》是善财童子为了了解佛的境界,而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所谓佛的境界,就是佛的法身境界--法界。法身不是我们六根境界语言所能解释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佛有以法界为身的法身。在法界中,没有所谓生死、没有所谓涅槃可得,一切幻化、变化,总称为法界心的变化,也叫做心、法界心、法界,这就是佛非常殊胜的功德。佛认识到法界的法身,因此,就不受到时间、空间的约束,能够出现在任何地方;我们众生对于法界的变化,即一切不同的心念、不同的境界,心迷惑,对它产生执著,认为有心、有境,认为我生活在现有的世间里。我们学习大乘佛法,就要知道此世间是心造作出来的。如果你读《华严经》,里面就有一个很著名的偈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说,我们现前的一切,是自己的心造作

  出来的。在这造作期间,产生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然后以能知的心,当成现在的心。其实,现在的心是迷惑、业力造成的心,现在的境界也是迷惑、业力造成的境界,并不是佛所觉悟的法界的心。我们认识了这一点后,才来理解佛的不可思议,这样比较恰当。

  

  (五)译者

  

  唐三藏法师般若奉诏译。唐:是在中国唐朝贞元年间。凡通达经、律、论三藏的法师,都称为三藏法师。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此是译经师的德号。法师本是北印度罽宾国人,后来前来中国弘法利生。法师奉当时皇帝的诏敕而译,这表示翻译的郑重。

  

  (六)总释经文

  

  经文: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因为这是《华严经》的最后一品,所以开头没有"如是我闻"四个字。"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是前一品,普贤菩萨称叹佛的胜功德以后,接下来,就是《普贤行愿品》。

  "摩訶萨"是"大"的意思;"菩萨摩訶萨"是大菩萨。菩萨被称为"摩訶萨",最少是十地菩萨,即要成佛的大菩萨。"称叹"是称扬赞叹,"如来"是佛,"胜功德"是殊胜的功德,在《普贤行愿品》后面的偈语中就有称叹佛的殊胜功德:佛能够在一个毛孔内放光,光中出现一个佛的世界,身上无数的毛孔放无数的光,就出现无数的佛世界,这样的不可思议境界。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并不是我们人类所能知道的。因此,

  

  我们有机缘听闻到《普贤行愿品》,一般上就要以"信"来入。人信佛法有二种:一、以智来入,即以智慧分析、了解来相信佛法;二、以信来入,即以相信佛说的话来入,也就是以圣言量来信仰佛法。《普贤行愿品》中所阐述的佛法义理都超越人的知识、人的境界,所以我们必须以信来入。比如前面我讲过深海中的鱼,绝不知道陆地上的人是怎样过生活的。如果有一只海龟爬上岸来下蛋,看到一种众生叫做"人",是用脚来走路,会爬树,它回到深海中告诉鱼儿,那么,那些鱼儿只能凭着信来入。因为它们没有能力去接触,去了解,只能凭着海龟所讲的话而来相信。同样的,在佛陀所诠释的教法中,就有一类的佛法是超越人类的境界,我们只能先信,信了之后去修,修完成了某一定的道业后,就可以证实。

  有些佛教徒强调人间佛教,其实佛不只在人间度化众生,佛教不只是人间的佛教。相信人间佛教的人,就没办法相信某些菩萨的境界。因此,南传佛教就不信《普贤行愿品》,但是南传经典中有记载,释迦牟尼佛在母胎中就放光了,无量无边的世界众生都看到。从这点说明,佛绝对不是"人"来成佛!依据大乘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一出世,有很多天人欢庆,当时佛就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是:我是佛。那么,讲这句话的人不用再修行了,所以佛从兜率天来人间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灭都是在演一场戏。也就是说,佛并不是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出家、修道而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但是有很多学者、南传佛教的信仰者,认为佛是人来成佛,这样,就没有办法信《普贤行愿品》了。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普贤行愿品》绝对是先以信来入的。

  如来的殊胜功德:以人间佛教来说,佛从无…

《普贤菩萨行愿品(广超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