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道源长老)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

  —道源长老民国六十六年十月讲于志莲精舍— 受业弟子施旺坤敬记

  一、总释名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

  今天要跟诸位讲的是《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这一品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先把《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题解释一下。

  「大方广」三个字,就是讲一真法界的本体,一真法界的法相,一真法界的妙用。佛经上都要指出来一个本体,就是一切法的本体。本体的名字各经文不一样,譬如《大乘起信论》名为「真如」,《妙法莲华经》称为「实相」,《华严经》叫「一真法界」。不二叫「一」,不妄叫「真」,「法界」是一切法的法性,性者体也,性就是本体、自性。一切法的法性,也就是一切法的本体,没有两个叫一,不二叫一。不妄叫真,不是对着妄说真,根本没有妄法叫真。一真法界,就是《华严经》所说的一切法的本体,一切法的自性。

  「大方广」三个字,先说「大」,就是一真法界的本体大。「大」者包含为义,不是对着小的大,对着小的大不是真大,大以外还有个小对着,这是包含一切法,大而无外的大。一真法界的体,包含一切法,它的体外再没有一个法,大而无外。「大」就是指一真法界的本体。

  「方」者正也,这就是一真法界的相,它是无相之相,无相之相最方正,不偏不邪谓之正。一真法界的法相,不是偏法、不是邪法,它是最方正的一个相,这是解释一真法界之相叫「方」。

  「广」是广博,这是解释一真法界的妙用,妙用是广博,无量无边。你只要能悟到一真法界的理体,你随时随处都能生起一种妙用,所以它的妙用甚多,无量无边的妙用,叫「广」。

  「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每次讲到佛都是这样解释。但是《华严经》的佛,不是平常讲的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生到印度国净饭国王的儿子,释迦牟尼佛是千百亿化身佛的一个。化身佛,也叫应身佛,一个佛有三个身:

  第一、法身,法身是理体,身是身体,身体是个理体。证得真理之体了,就是证得了法身,就成佛了,叫法身佛。

  第二、报身佛,报是果报,我们凡夫有个果报是身体,是受苦的果报身。佛受的果报是受法乐的果报,小乘家的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大乘家的佛要修无量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修无量阿僧祇劫就是修六度万行修成一个佛。他的功德无量无边,他得的报身佛享受的果报法乐也是无量无边。大乘家的报身佛,要地上菩萨才能见得到,凡夫二乘人都见不到。佛都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他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他发四弘誓愿,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每一尊佛都是这样,他要发愿度无边的众生。上根利智那些大菩萨,先把他们度了。这些凡夫二乘人,佛现报身佛,说《华严经》度不了。他们是:「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释迦佛成了佛说《华严经》,凡夫二乘人看不见,毗卢遮那身佛的身体看不见,说的圆顿大教听不到,佛相也见不到。

  第三应身佛,佛太慈悲了,「隐尊特显劣」,把最尊贵特殊的报身佛隐藏起来,现劣应身。劣应身就是不高明、卑劣,现一个应众生之机的佛,叫应身佛。这就是出生印度国一丈六尺高,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劣应身就是不高明、卑劣,但劣应身佛不是对着凡夫讲的,是对着报身佛讲的。

  《华严经》是报身佛说的,但是依着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分三个佛的名字,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我们现在佛弟子每天吃饭都要念供养咒,供养佛时都要念这三句。《梵网经》上翻译的佛,叫卢舍那佛,和天台宗所说的相合。《华严经》上翻译的叫毗卢遮那佛,是清净法身佛,但清净法身佛不说法,它是个理体。对大乘菩萨说法的是报身佛,对凡夫二乘说法的是应化身佛,应身佛,也叫化身佛。那《华严经》上毗卢遮那佛,应该是法身佛吗?实际不是这样讲。因为梵语翻成中国话是依据梵音,可翻为毗卢遮那佛,也可翻为卢舍那佛,梵音相同。不过《华严经》翻为毗卢遮那佛,《梵网经》翻成卢舍那佛。

  我们把它圆融起来解释,《华严经》的毗卢遮那佛,是法报合一的佛。因为证得法身,才能显报身,是法报合一的佛。虽然名叫毗卢遮那佛,实际还是讲经说法的一个报身佛。

  「大方广佛」讲好了,再讲「华严」两个字。「华」是开花,华是表菩萨的因行,因位修行的行门等于开花,结果才成佛。佛的报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庄严,报身佛都是按无量讲,不能说出数目字来。身有一丈六尺高,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都有数目字,那是化身佛,让凡夫二乘人看的。报身佛不能说他有多高,也不能说他有多少相好?都是按无量讲,不能说出数目字来。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庄严,这些相好庄严从哪里来的呢?没有自然释迦,天生弥勒。外道讲的是无因之果,佛教讲有如是果,必有如是因。这些无量相好庄严,得有无量的因,他是在无量阿僧祇劫修的无量功德,庄严出来一个报身佛的相好庄严,所以叫「华严」。

  「华严」是用因华庄严佛的果德,单讲报身佛,应该叫「华严佛」,是用因华庄严佛的果德,圆满成了佛果。这里称「佛华严」怎么解释呢?开导给我们听的,你要不要成佛呢?我们是佛弟子当然要成佛,我们也学发四弘誓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你要成佛,是要成小乘或大乘的佛?当然要成大乘的佛。你就要修《华严经》上所说的大乘行门,《华严经》上所说无量的行门,那是因华。你把行门修圆满了,就把大乘家的佛庄严出来了。这就是用因华庄严佛的果德,开示叫我们修因华。

  「大方广佛华严」六字的别名讲完。再讲「经」字,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者合也,上合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所以叫契经,简单翻译为经。

  「大方广佛华严」六字的别名,具足佛经七种立题的一个经题。经的名字千差万别,每部经都有经的名字。但是经的名字有个原则,要由三种资料组成一个经题,叫人、法、喩三种法相。法相,平常讲就是资料,「人」是能说所说的人,「法」是佛法的法,「喩」是譬喻的喩,就是「人」、「法」、「喻」这三种。

  先单种起名,叫做「单三」,何谓单三?

  第一种、单人立题,举个例子,我们常常念的《佛说阿弥陀经》,上面能说的「佛」,是个究竟人,所说的「阿弥陀」,也是个人,叫做单人立题,经上没有说法,也没有说譬喻。

  第二种、单喻立题,比如《梵网经》,梵网是大梵天的因陀罗网,梵网是譬喻,没有人,也没有法,单譬喻立题。

  第三种、单法立题,比方《涅槃经》,「涅槃」是法,没有人,也没有喩,就是单法立题,这叫单三。

  「复三」,是两个法重复起来一个经的题目。

  第一种、法喻立题,比方《妙法莲华经》,属于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叫法、喻立题。

  第二种、人喻立题,比方《如来狮子吼经》,「如来」是人,他说法像「狮子吼」是譬喻,叫人喻立题。

  第三种、人法立题,比方《文殊问般若经》,「文殊菩萨」是因位圣人,「般若」是法,重复起来起名有三种,叫做「复三」。

  何谓「具足一」?就是人、法、喻三种资料具足起来,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一真法界的法。「华严」是譬喻,修因位的行门叫因华庄严果德,用华庄严出来的是譬喻。「佛」大乘果报的佛是圣人。是人、法、喻这三种合起来具足一个经题,叫做「具足一」。

  佛说的经很多很多,无量无边,但是立题有七种,所谓「单三,复三,具足一。」经题里面的资料只有三种,就是人、法、喻这三种,总合起来共有七种立题。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华严经》所讲的境界,叫「解脱境界」,就是圣人的境界,就是佛菩萨的境界,不是凡夫二乘人的境界。佛菩萨的解脱境界是不可思议的,不是我们凡夫二乘人可以心思得到,可以言议得到。你心里想这个境界怎么样?想不到。你用言语议论,议论不到。不可思,不可议,这就是《华严经》上讲报身佛的境界。佛教讲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当成佛,我们要成佛怎样成呢?得「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你就成佛了。「入」有悟入,有证入。先开悟,悟入这境界,再依悟入的理体去修行,叫证入,深处讲叫证入。如何能开悟证果呢?要研究《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就是悟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的品境。

  《普贤行愿品》是《四十华严》的第四十卷,最后一卷,不是《八十华严》的八十一卷。为什么写八十一卷这个数目字呢?因为《四十华严》不流通,只有看藏经的人才去看它,第一种翻译《六十华严》也不大流通。《八十华严》现在有流通本,离开大藏经,大陆上有木刻本,现在有影印本,也有铅字排印本,所以现在我们讲的都是《八十华严》。《四十华严》最后一卷《普贤行愿品》,流通很广。大家不去精深研究,以为《八十华严》没有《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就是《华严经》的最后一卷,一定是补《八十华严》之后的,所以写上第八十一卷,这是数目字的错误,不关重要。

  三种华严,就是《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全部算在一起,一共有四万五千偈。而《华严经》在印度有十万偈,还有五万五千偈没有翻译过来。为什么不全部带到中国来翻译呢?要知道,古时候交通不便利,经典由印度带到中国,一种是从北方的旱路,要经过一片大沙漠,迷失了路走不出来,没有饭吃,没有水喝,会死在大沙漠。一种走南方的海路,当时没有轮船,坐木板的帆船,遇到刮风就把船吹沉了,所以要从印度将经本带到中国来,都是古时候的大菩萨发心为法忘躯带来的。路途遥远,一个人光空手走都走不通,经典怎么带呢?所以无法一次全部经都带过来,先带过来一部分是《六十华严》,再带过来一部分是《八十华严》,接着再带过来一部分是《四十…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道源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