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空界不会没有的,不会穷尽,不会断灭。我礼敬诸佛,永远礼敬,这才叫长远心。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我礼敬诸佛,不是自己求自利,我是为利益一切众生。我利益一切众生,「众生界尽」了,众生是苦果报,众生的苦果没有了,我不必再代众生礼佛了。众生的苦果是造业来的,因为众生造业才变众生,众生的业尽了,我不必再礼敬诸佛了。众生造业,是他有烦恼,众生没有烦恼了,也不造业,也不转众生了,我也不必再礼敬诸佛了。可是众生界不会尽,众生的业,众生的烦恼,都不会尽,所以我的礼敬,也没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要发长远心,代众生礼敬诸佛,我「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不让它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身语意业,不起疲厌心,我拜得太累了,我要休息,不会起这个心,这才叫礼敬诸佛。
前面我所礼敬的佛,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为尘数诸佛,这就是把我们小的心放大。再跟众生来礼敬诸佛,众生业尽,我才不要礼敬了。众生的界不尽,我永远礼敬下去,把我们的心把它拉长。
普贤菩萨事实上做到这样,我们一个凡夫怎么作观想呢?我要拜佛,要拜尽虚空、徧法界的诸佛,我要度众生,度无穷无尽的众生。把我们小的心,依愿力行门把它放大,放大到横徧十方;把它拉长,拉长到竖穷三际。为什么要这样放大?我们的真心本来这么大、这么长。我们的真心,本来竖穷三际,横徧十方,所以你就依着自己的行愿,发愿做这个行门,你就证得竖穷三际,横徧十方的真心。
现在讲礼敬诸佛,我们凡夫可以做得到的,怎么下手?过去由西域来一位三藏法师,梵名勒那摩提,中国话叫宝意,他传授七种礼佛的方法。在《佛学大辞典》上有,在《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也有,名字不同,意思一样。七种礼佛的方法,前面两种不对的,先料拣不对的。
第一、我慢礼:他在礼佛时,心存我慢,没有一点恭敬心,这样礼佛完全要不得,这是很勉强的。他觉得在这种场合、在这境界中,不礼拜佛好象过不去,实际他是拜不下去,因为被我慢障碍住了,这样的礼佛不仅没有功德,还有罪过。
第二、求名礼:《佛学大辞典》称为求名礼,在《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唱和礼。求名礼,是拜佛时,没有拜佛的心,可是听人家说,这位正在拜佛的是老修行,他就装模作样的拜佛,让人家赞叹他很认真在拜佛,实际不是在拜佛,而在求名,这是佛学大辞典上的解释。在《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唱和礼,这是专对出家人说的,因为出家人定的规矩必须做早晚课,做早晚课时大家都在拜,你不拜不行。就是大家拜就跟着拜,拜时心里不作观想,连恭敬心也起不来。虽然没有我慢,也没有恭敬,也没有观想。这样没有罪过,但功德很少,这样的礼佛不是冤枉费力气吗?
第三、恭敬礼:《佛学大辞典》称为身心礼,《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称为恭敬礼,这种礼佛是对的。拜佛一定要起恭敬心,拜佛是身业,但是心里面要恭敬,所以《佛学大辞典》上称为身心礼,身体礼佛,心里也要跟着礼佛。如果身体礼佛,心里没有礼佛,那就是前面的唱和礼,只是随众拜拜而已。恭敬礼,就是身心要恭敬,这种礼佛,无论上中下的根机,都能学会。你拜佛时要起恭敬心,身体拜佛要合规则,要如法,心里面要虔诚恭敬。
身心恭敬的礼佛,怎么拜呢?拜佛还是用身体拜,心里面要恭敬是无相的。先要讲究身体合乎法则,就是礼佛时,要五体投地,倒身下拜,把全身投到地上。可是我们中国儒家讲究礼节行「曲身礼」,把身体弯曲起来磕头,就是我们的礼拜。倒身下拜是最极恭敬,可是我们中国人没有见惯,一般不信佛者,常常讥谤这是在摔筋斗。并且讥谤佛教是外国教,当时称为红人,就是外国的野蛮人,根本不懂文明,你看他们行礼是在摔筋斗。
我们过去的大祖师一想,因为礼节让众生造口业不对,就请教西域来的三藏法师,中国儒家行曲身礼,他们认为最恭敬,我们佛教能否这样行礼呢?西域来的三藏法师说,佛教也有两种行礼法,第一种礼,就是倒身下拜,第二种礼,是曲身礼,我们现在行礼,就是第二种礼节。第一种倒身下拜,现在还可以看见,西藏来的喇嘛还是行第一种礼节。我们中国佛教都是倡行曲身礼,曲身礼拜,要讲究五体投地,五体,即是两手、两膝、一头顶要投地。身体虽然弯曲着,但是身体的五个部位要投地,拜下去要把两只手掌翻向上。拜佛时为什么要把两手掌翻过来呢?是要接佛的两脚的,即是「接足礼」。因为要顶礼佛足,现在我们供的佛像高高在上,有的在佛龛里,我们拜佛足拜不到,只好作观想,把两手掌翻向上,观想着是接佛的双足。要注意,头顶一定要投地,如果没有投地,就是第一种的我慢礼。为什么拜佛时头不投地呢?就是心理存着我慢,要不得。另外双手翻掌向上,不要超出头,有的手伸得很长不庄严,有时人很多,空间不够,手会碰到前面的人不礼貌。有的手翻过来,抱住自己的头,顶礼是接佛足,不是抱自己的头,所以手翻掌要放在头的两边,才庄严好看。
如果拜佛时是一个人,无论出家、在家弟子就在地上拜,最好不要用拜垫。如果搭袈裟要保护它,地上土太多容易把袈裟弄脏,所以最好用席子。在家弟子有佛堂的,最好用草席铺着,就不会把缦衣弄脏。但是大众拜佛时,拜垫还是需要,那是过去祖师按中国人根性订的规矩。因为上根的人,不用拜垫,下根的人,有拜垫还不肯拜。中根的人比不上上根的人,可是比下根的人高一阶级,有拜垫他就欢喜拜,没有拜垫,他就不大肯拜。上根的人不喜欢用拜垫,觉得太享受,不够恭敬。下根的人没有拜垫,他不太肯拜,勉强拜时,行唱和礼,心里根本不恭敬,所以大殿里设有拜垫,可以使中下根的人肯拜佛。而上根的人,为迁就中下根的人,还是使用拜垫。这样下根的人,有拜垫慢慢拜,就不会觉得吃苦头。为普摄众生,所以祖师研究在大殿里摆拜垫,是大慈大悲,用心良苦。
在我们讲堂摆的拜垫,上面用缎做的,还绣花,拜垫还做高,这是不是不合法呢?不是这样讲。摆的拜垫是庄严讲堂的,讲堂以讲经为主,不以拜佛为主。拜佛,需视大众或个人。大众拜佛,你要随顺中下根的人,一起用拜垫拜佛,大众都有拜垫,不能做绣花拜垫。拜垫上绣花,是庄严道场的,也是让中下根的人生欢喜心,他看到拜垫好看,就喜欢拜佛,这都是善巧方便。
七种礼佛的方法,前面两种要不得,后面五种是好的,第三种恭敬礼,就是身体恭敬,心也要恭敬,《佛学大辞典》称为身心礼。
第四、无相礼:《佛学大辞典》称为智净礼,智慧清净的礼。《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无相礼。拜佛还不能着相,恭敬是对的,但是着恭敬的相,还是不对的。不着什么相呢?不着拜佛的相。拜佛至少有两个相,一个能拜的,一个所拜的。所拜的佛像是空的,佛哪有个相呢!这个道理听大乘经的人,一听就了解,没有听过不知道。这个观想很好作,佛还能有相吗?没有。我们凡夫作观想,我不要起执着,要以智慧观察佛的境界,远离「能礼」、「所礼」之相,不要起礼佛的执着。要知道,所礼的佛是真空无相的,而能礼之智,也是真空无相的,这样观想,才能深入法性,得到礼佛的真实利益,这叫智慧清净。能拜的相,所拜的相,统统把它观空,这叫无相礼。
第五、起用礼:《佛学大辞典》称为徧入法界礼,《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起用礼。前面第四种无相礼,观到真空的理体了,真空的理体本来没有相。没有相不是断灭,由真空的理体,起妙用出来,徧入法界。你听到《普贤行愿品》的礼敬诸佛,就知道怎么拜了。《普贤行愿品》上说,我们所礼的佛是尽虚空徧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无量的诸佛,这就是徧法界的佛。我们的身体也是徧法界,能礼的身体,就是由真空观起出来的妙用。你不能作真空观,妙用起不来;你能修真空观,能礼、所礼都没有相了。你起徧入法界的观想,很容易起来,因为有体就起用。
第六、内观礼:《佛学大辞典》称为正观修诚礼,《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内观礼。正观,不偏不邪,修最诚敬的礼。前面的依体起用,你能礼的身体,能徧入法界,礼拜徧法界的佛,但是无量数的佛,还在你心外。听佛法重重无尽的道理,你要静下心来听!越听越深,越听越玄,越听越妙,越听越能明了清楚。你能拜的身体,分身无量数,所礼的佛,徧法界诸佛,我都礼拜了,是不是在心外呢?佛法是心法,心外哪还有佛呢?把徧入法界的境界,收回来内观,观到我身体里面就是佛。我拜佛,不拜心外的佛,我是拜我内心里面的佛,这样就对了。
第七、实相礼:《佛学大辞典》称为实相平等礼,《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实相礼。实相者,无相也,但是实相无相,就叫真空理体了。实相,无相无不相,这样不妨碍你去拜佛,拜佛还没有相。
前面七种礼,不对的两种,我慢礼、唱和礼不算。从第三种恭敬礼算起,一共有五种,在没有相之中还不妨碍拜佛,这就是拜前面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四种礼。第四种「无相礼」真空。第五种「起用礼」起用妙有,徧入法界。第六种「内观礼」内观自心,都有自有他,有内有外。第七种「实相礼」观入实相,实相理体之中,不分自、不分他,不分内、不分外。前面内观礼,我是能礼的人,佛是所礼的佛,有能、有所,有自、有他,能礼的是自己,所礼的是佛,徧入法界,是在心外。现在收回来在心内,有个内,就有个外对着,到了第七种,自他内外都把它平等了,这样你一拜佛,就拜到实相理体上,实相平等,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不住于法,每一拜佛,都入了实相观,你不是成佛很快吗?
我们拜佛从哪里下手呢?从第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道源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