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恭敬礼下手,身心恭敬,三业虔诚,身业、意业恭敬,你要口唱佛名,三业虔诚,从这里下手,一步一步加深。作观想怎么作法呢?文殊菩萨传授我们一个礼佛观想偈:「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释迦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这个礼佛观想偈,是在大悲忏的文上,大悲忏流通很多,大家常拜大悲忏,不过没有注意到。
第一句「能礼所礼性空寂」,这就是前面第四种无相观的礼拜。「能礼」是我能礼的人,「所礼」是所礼的佛,要观想着:能礼的人与所礼的佛,其本性都是空寂的。在真空理体上,没有能礼、所礼之相,这就是先作真空观。这观想什么时候作呢?恭恭敬敬的五体投地,伏到地上了,就念观想偈,随着观想偈观想,没有能礼的我,也没有所礼的佛,它的本性本来空寂的。
第二句「感应道交难思议」,感在自己,应在诸佛,这就是第五种「起用礼」。真空无相,不是断灭,真空是个理体,会起妙用的,你越不着相,感应越大,能感的是我礼佛的人,应是在诸佛。感应之道相交了,还难思难议,不可思议。我作真空观起的感应,不是凡夫可以思、可以议的,因为是从真空理体上起的妙用。
第三句「我此道场如帝珠」,我在此礼佛的道场,道场是修道之场,我在这里拜佛就是修道。「道场如帝珠」,帝是帝释天,平常我们讲的玉皇大帝,阿弥陀佛经上讲,是释提桓因,就是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我的道场如帝珠,帝珠的帝,就是指忉利天的天王,他有一个讲堂,叫善法堂。善法堂的天花板上有一个庄严,就是有一千个宝珠穿在一个网上。那宝珠就像我们现在天花板上吊着一盏美术灯,有一千个宝珠穿著一个网,叫「因陀罗网」,即帝释天的宝网。一千个宝珠,个个宝珠都有光明,每一颗宝珠能够照出九百九十九颗宝珠的影子,照在这一颗宝珠的影子里面,这是第一层。第二层就境界就不可思议了,每颗宝珠含有九百九十九个宝珠的影子反映回去,反映到九百九十九个宝珠里面去,第二层的观想,那颗宝珠的影子就不可思议了。一粒宝珠第一层照的影子可以想象得到,但第二层和那个个宝珠再反映起来的境界,就不可思议了。但它不是到第二层为止,它是反映过来再反映过去,每一粒宝珠里边照的宝珠影子,都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这叫「互摄互融」。这一颗宝珠能够含摄那样多的宝珠,能融通那样多的宝珠,形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境界。《华严经》所讲的最高境界,就是这种「一多无碍」,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境界。
华严境界,不是我们观想得到的,用帝释天的宝珠来譬喻,这个譬喻我们也没有看见,我们想找一千颗大宝珠也找不到。但是过去的祖师有大智慧,唐朝时是用铜镜子,现在可以用十面大玻璃镜子来证明。四方四隅,用八面镜子,上方用一面,下方用一面,中间点一盏灯,你看满镜子都是灯影。过去在中国大陆上海的「世界佛教居士林」,有一间房子就是用十面镜子来庄严,中间供一个小宝塔,塔里面有一尊佛像。我们进入房子,电灯一开,我们看到室内八方、上方、下方,玻璃所照的影子,就现出来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影子。佛像无量无边,我们人也是无量无边。
如果要庄严出来这一间玻璃做的佛堂,也不简单。道源还有一个方便,可以用两面镜子来照一照证明,找两面家里照脸的小镜子,这两面镜子的中间,点上一根蜡烛,看看镜子里面照出来蜡烛有多少?在我们的预想,以为镜里面顶多只有两根蜡烛影子,因为用一面镜子照出来,顶多只有一根蜡烛,现在两面镜子,可能互相反映,里面有两根蜡烛影子。你们试验一下,蜡烛在镜子里的影子,会多得无量无边,每一面镜子里面都有无数的蜡烛,真是不可思议!因为是互相反映,这一面镜子将这根蜡烛反映,照到对面那面镜子,这一根蜡烛变成两根蜡烛。再反射回来,两根蜡烛变成四根蜡烛,再反射过去,这样反射的次数越多,蜡烛影子就愈多。这样反射过来反射过去,最不可思议的是,到底是谁叫它反射的呢?镜子并没有动,蜡烛的影子就反映过来反映过去,照出来蜡烛影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影子呢?因为是互摄互入的。
华严境界说得太玄太妙,我们试验一下,讲两面镜子照的境界重重无尽,就是譬喻帝释天的宝珠,一千个宝珠照的影子重重无尽,那还是譬喻。我现在观想「我道场如帝珠」,好象是帝释天的宝珠网一样。我把道场观空,再现出来不可思议的境界,像是帝释天的宝珠网一样。
第三句「释迦如来影现中」,比如我们拜释迦牟尼佛要作观想,释迦如来的影子现到个个宝珠里面,宝珠里面的影子就无量数了。这就合到《普贤行愿品》上面的境界,尽虚空徧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统统现出来。你拜哪一尊佛?如果你拜阿弥陀佛,就观想:「弥陀如来影现中」或「阿弥陀佛影现中」;你拜观音菩萨,就观想:「观音菩萨影现中」,随你所拜的哪一尊佛菩萨,观想佛菩萨的名号。
第四句「我身影现如来前」,我是能礼佛的人,我身体在作观想,观想重重无尽的佛,现出影子出来。我的身也现出影子出来,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一个我在那里礼佛。这就合到《普贤行愿品》所礼的佛重重无尽,能礼的自己也是重重无尽。
第六句「头面接足归命礼」,先讲究身体恭敬,「头面接足」,我的头面,要接住佛的脚。「归命礼」,表示意业恭敬,拿我的生命来归依的。归命,就是恭敬到无以复加,那是最恭敬了,拿我的生命来礼拜佛,叫「归命礼」,这合七种礼佛的第三种恭敬礼,就是你作观想,无论多么玄多么妙,还是要从恭敬下手,礼佛时务必要恭敬。
这是自己拜佛,才能作这观想,若是大众拜佛就不适合作此观想。因为大众拜佛时,丛林里有乐众师在打引磬。乐众师叫我们拜下去,我们就要跟着拜下去;乐众师叫我们起来,我们就要起来。作观想是依着乐众师打木鱼、钟鼓法器时作观想:「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为心造。」不是作华严观礼佛偈的观想,因为作这观想,时间不够。
一个人拜佛时,可以念观想偈,要看自己的根机,你如果是上根利智,依着观想偈的道理去作观想,一观想就成功。但是根机差的,谈何容易呢?根机差的,才应该努力精进,拜下去一定要用这六句偈作观想。观想后起来,起来后再拜下去,还是要念观想偈。每拜一拜,念一次观想偈,观想久了,真空境界现前了,忽然间道场空了!我在拜佛,怎么好象到虚空里去,佛像怎么看不见?我能拜的人怎么也没有了?这时候不要害怕,有人碰到这境界很害怕,就是不知道这观想偈。有人虔诚的拜佛,忘身、忘心,连佛像也忘记,佛像没有了,落到真空境界,那是第一步。还要起妙有呢?所以要多听讲,就能得到利益。依着观想偈观,遇到真空境界,你就不会害怕。
为什么要这样观想,真空、妙有、徧入法界呢?因为佛的境界就是这样。释迦牟尼佛说华严经是直显教,直接说出来他所证得的境界,显明他所证得的境界,依他自己的心意讲出来的,不将就众生。他证得什么境界,说什么样子,如证而说,释迦牟尼佛证得《华严经》境界,事实如此。佛所证得的境界,就是佛性,一切众生统统都有,而且与佛平等平等,毫无差别。佛才讲给我们听,你们都有佛性,佛性就是重重无尽的境界。佛性,也叫做真心,我们的佛性本来是活活泼泼,玲珑透彻,就是《华严经》上重重无尽的境界。因为我们众生被无名烦恼障蔽住了,起我执、起法执,天天执着,把一个广大无边玲珑透彻的真心,执着成一个妄想心,而且越执着越死板,起不起来妙用。佛说给我们听,我们都有一个真心,都有一个佛性,教给我们这个礼佛的观想作什么呢?叫我们得利益的。
第一个利益,拜佛使我们增加智慧。我们佛弟子都是学佛,佛叫两足尊,佛修行求福求慧,把福求圆满了叫福足,把慧求圆满了叫慧足,福足慧足成了佛叫两足尊。我们现在要学佛修行,从哪里下手呢?求福求慧,一方面求福,一方面求慧。先说求智慧,你照《华严经》上的境界去拜佛,你就增加智慧。你没有听过《华严经》,也没有听过勒那摩提三藏法师传授的七种礼佛的方法,也没有听过文殊菩萨礼佛观想偈,你发心拜佛,智慧增加不起来,所以大家今天听讲这些礼佛的方法,应该可以得到一点智慧,你如果依着观想偈作观想,智慧不是会天天增加吗?
第二个利益,拜佛可以增加福报。「礼佛一拜,福增无量。」怎么拜佛一拜,增加那么多的福报呢?因为你依着华严观拜的是无量佛,拜了无量佛,不是增加无量福吗?你的福报增加,智慧增加,等到福慧具足,你不是成了佛吗?是叫我们得成佛的利益。在未成佛前,使我们得到增福增慧的利益,所以叫我们要这样礼佛拜佛。
第一种行愿是礼敬诸佛,你照第一个行愿来修礼拜行门,就是断除我慢障,能得到尊贵身。释迦牟尼佛成了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怎么能得到最尊贵身呢?拜佛得到的,礼敬诸佛得到最尊贵身。我们拜佛拜不好,有的人还不肯拜呢?这就是被我慢障碍住了,你要除我慢烦恼,非拜佛不行,我们平常说拜佛,这里说是礼敬诸佛。最初拜佛,有点勉强,拜久了,就成自然。你作观想,观想不来,观想久了,就成自然。久而久之,生处变熟了,你就会作观想,得到大利益了。
我慢障是五个根本烦恼之一,我们平常只讲三个根本烦恼:贪、瞋、痴。还有两个:第四、慢,第五、疑。我慢障,力量还是很强很大,一生了障碍,不能学佛法,于是就顺着凡夫造业,一造业就堕到三恶道里去了,所以我慢障碍很厉害。
慢烦恼的种类有七种,我们凡夫没有智慧,不学佛法,连这些名相都不分清爽,自己天天动烦恼,不晓得生的是什么烦恼?就是不认识佛,不认识法。连我们自己都不认识,所以诸佛看见我…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道源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