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道源长老)▪P4

  ..续本文上一页来不应该说这个话,因为我就是讲经的法师,我说请一个法师来转*轮,比做任何佛事的功德还大,这是不是自己在贪名?道源如果有贪名的心,不应该说这些话;道源没有贪名的心,应该如是讲。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请法师讲经,这才是下面要讲到的「八者、常随佛学」,是跟佛学的。佛成了佛,就在讲经说法,佛在人间示现成佛,是度人的。请法师讲经就是度人的,其他的佛事,比如放焰口,最大的佛事,打水陆,都是度鬼的,跟度人的功德能同日而语吗?因为度人的功德大。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只有人才能,人才有这个资格,所以佛在人间示现成佛。我们现在讲经说法,就是劝诸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希望在座的个个发菩提心。只要有一个发菩提心,就佛种不断,这一个人成佛有份。你度了一个人成佛,什么功德能与此功德比呢?这是法师讲经讲出来的功德。但这是你请法师讲经才有的功德,这样请法师讲经的功德不是不可思议吗?

  「七者、请佛住世」,没有跟佛同时住世,怎么请佛住世呢?要通到请法师住世。佛要请他住世,他就可以住世,佛的生灭是示现的,他可以住世,就是没有人请,有人请他就住世,所以要用到第七个大愿。现在我们能不能用到法师身上呢?只要是凡夫法师,他的生死不能做主,请他长远住世,他没有这个本事,所以要请法师长远的讲经,这等于请佛住世。请法师讲经有功德,大家都喜欢听,请法师多讲几天、多讲几年,等于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随着佛学,长远的随着佛学。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佛怎么修的呢?我们跟着佛学,跟着佛的脚步走,佛走的路,我们照着佛的脚印走,决定走到成佛的地方。要常随佛学,发了菩提心,不要退回来,不要忘失菩提心。反过来解释,我们要是修人天乘,修五戒十善。持五戒,可以保持来生来世人身不失,而且可以转大富大贵的人。修十种善法,可以生天享天福,这也是佛说法不得已的权巧方便。实际这不是跟佛学,这是跟人、跟天学。你要求二乘小果,修四谛法,十二因缘法,了生脱死,超出轮回,这是二乘的果报,也是佛说法不得已的方便法门。因为说大乘法,他接受不来,所以你学小乘法,是跟阿罗汉学、跟辟支佛学,不是跟佛学。跟佛学,这里普贤菩萨告诉善财童子,你依着十大愿王来修行,就是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恒」和上面「常」的意思相同。恒常随顺众生,度脱众生。恒顺众生,不是跟众生造凡夫业,是随顺众生的根机,方便接引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才是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普」就是把上面九种行愿,统统把它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趋向。把上面九种功德都回转过来,趋向三个地方:第一、回向真如实际,第二回向佛果菩提,第三、回向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你修行不回向,功德落到自己身上,就与菩提心相违了,所以修行的功德,不要回向到自己身上。

  以上所说是依着经文总标,简单的解释一下,先了解大意。下面每个行愿还会详细解释。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善财童子是当机者,弟子跟师长讲话,叫仰白;师长跟弟子讲话,叫下告。这是佛经上的礼节,叫仰白下告。这是善财童子居于学人的地位,向普贤菩萨讲话,「白言:大圣!」尊称他一声。登了地是圣位了,他是十地圆满的等觉菩萨,所以称为「大圣」。前面你普贤菩萨大圣说了,一者礼敬诸佛,乃至回向,我愿意详细的听。大圣!你大慈大悲,不厌其烦,要跟我们讲十个行愿。善财童子并不是不懂,他是发菩提心的人,是替我们众生请法。请普贤菩萨详细讲十个行愿,流通十方,流通未来,给众生都得了利益,所以善财童子是代众生请问的。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有问必答,善财童子来请问佛法,普贤菩萨就答复他,叫「告」。「善男子!」称善财童子一声。「言礼敬诸佛者」,「言」,就是上面说过,这里再重说,说的是前面说过的。我前面所说的「礼敬诸佛」那一种行门,现在我给你详细解释。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礼敬诸佛,先说所礼敬的「诸佛」,有多少诸佛?不是一尊佛、两尊佛,多数的佛才叫诸佛。究竟有多少数呢?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尽法界」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个广大的境界。法界,有事法界、有理法界。按理性上讲,理性就是一切诸法的本体,有法的所在都有理性在,尽一切法的理性,就是徧一切诸法。事法界,叫诸法之界,每一个世界,也是一个事相的法。一尊佛,也是属于事相的佛,「尽法界」,就是尽有法之界。

  下面再说一个「虚空界」,就是恐怕你们听不惯尽法界。「虚空界」就是尽虚空界。虚空是大而无外的,佛剎都在虚空之内,尽虚空界内所有的佛剎都是,叫「所有尽法界、虚空界」,统统包含起来。

  「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剎,就是佛的世界。十方,就是东南西北四方,还有四维,就是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上方、下方,按空间讲有十方。「三世」,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按时间上讲有「三世」。尽法界虚空界里面,包括十方的诸佛世界,这是空间。也包括三世的时间,因为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也不出法界的范围。所以包括有「十方三世」的「一切佛剎」。十方的佛世界,三世的佛世界,把这些佛剎都碎成「极微尘」,每一个极微尘都算一个佛,这叫「诸佛世尊」。

  礼敬诸佛,礼敬这么多的佛。为什么要说这么多的佛呢?因为本来有这么多的佛,这是华严经上的境界。《华严经》上的境界是如证而说,释迦牟尼佛成了佛,他证得境界是什么样子呢?如他证得说出来的。他亲证得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所以他就这样讲,本来有这么多的佛。

  讲境界给我们听,有什么利益呢?叫我们悟到我们的真心,悟到我们的佛性。我们的真心,我们的佛性,本来广大无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可是我们凡夫硬起我执,把自己广大无边的心,执着成一个小小的心,把它装到自己身体里面,认为我的心在我身体里。现在说脑筋在我头里,把自己广大无边的心,局限到小身体里面。一个人还不小,有五六尺高,要是转成一只蚂蚁,执着得更厉害,蚂蚁的心在哪里呢?在蚂蚁身体里面,越执着越小。现在叫我们要成佛,你得先发现自己本来有的真心,是广大无边的,所以要说这大的境界,叫我们把心放大,我们的心就是这么大。依着《华严经》说的境界,把你的心放那么大,那你快开悟、快证果。

  这就是叫我们修这十大行愿,证得佛的殊胜的功德,就是不可穷尽的功德。怎样能证得?修这十大行愿。第一个行愿,礼敬诸佛,就可以得到那不可穷尽的功德。我们都是佛弟子,我们都相信拜佛有功德,你没有听过行愿品,拜一尊佛有功德,假如你拜两尊佛,不是加一倍的功德吗?假若你拜的是尽虚空、徧法界的佛,你的功德不是尽虚空、徧法界吗?这是所礼的佛有那么多。

  能礼的自己呢?普贤菩萨以身作则,他礼佛是怎么礼的?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这段经文要了解,「我」是普贤菩萨自称。「我以行愿力故」,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加上「普贤」呢?因为现在的菩贤菩萨,是跟过去的普贤如来学来的十大行愿。那十大行愿,就叫普贤行愿,这样起的名字。上面的「我」是菩贤菩萨自称,下面「普贤行愿」,是指着行愿说的。

  「深心信解」,因为我跟过去的普贤如来学来的大行大愿之力,我深心现前。「深心」是直达本源的心,由深心发深的信仰,发深的了解,叫「深心信解」。解,是甚深的解悟,「信解」什么?相信尽虚空徧法界,有那么多的诸佛世尊,相信不疑。我了解道理,叫深解(ㄐㄧㄝˇ),悟到,叫深解(ㄒㄧㄝˋ)。

  「如对目前」,因为我深信不疑,深深解悟了这个理,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不可说不可说的诸佛世尊,都对着我的眼前。就像我们现在拜一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我们目前一样。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这是讲我们能礼佛的人身口意三业。礼拜佛,属于身业,嘴里唱念着佛名,叫语业,意里面存着恭敬心,观想着佛的相好,这叫意业。「身语意业」,都要清净,就是没有染污,凡夫贪、瞋、痴的意业,都把它清净了,口里妄言、绮语、两舌、恶口都把它清净了,身体上杀、盗、淫都把它清净了。「以清净身语意业」,来礼拜诸佛,礼拜诸佛不是短时间,「常修礼敬」。下面再起不可思议的境界。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徧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

  因为「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前面说所礼的佛有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现在第一层的观想,「一一佛所」,每一尊佛的所在,每一尊佛的世界,去现一个身。我这个能礼佛的人,要去现一个佛的面前,可不是一个身,现出来多数的身,有多少呢?「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这是第一种观想。

  「一一身,徧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我现的能礼佛的身体,不可说不可说。再依着多数的身体,每一个能礼佛的身体,徧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的诸佛,这是第二种观想。

  礼敬诸佛,要发广大心,还要发长远心。前面说「常修礼敬」,不是短时间拜一次就好了,还要长远的拜下去。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虚空没有了,虚空界消灭了,我才不要礼拜了。「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道源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