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男子的经文,我们就要观察自己,你发了菩提心没有?要是没有发菩提心,虽然为男子身,也不能称为大丈夫,不能称为善男子。是个女人,发了菩提心就是大丈夫、善男子。这里确实是称呼善财童子的,「诸菩萨」已经证得法身理体了,地位高,所以放在前面,实际当机者是善财童子,告诉什么呢?告诉如来的功德无量无边,赞叹不尽,告诉他这个道理。下面这一行经文,都是这个意思。
「假使十方一切诸佛」,前面我普贤菩萨赞叹如来的功德,赞叹完了,你不要以为如来的功德就只是那么多。我普贤还是菩萨位,赞叹如来的功德赞叹不了,假使诸佛来赞叹也赞叹不完。不但一尊佛、两尊佛,十方诸佛都来赞叹也赞叹不完。
下面说赞叹的时间长,「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劫」就是长时间,劫有小劫、中劫、大劫,这是讲大劫。大劫的时间就长得不可思议,这里不是一个大劫、两个大劫,而是「佛剎极微尘数劫」。剎就是世界,一个佛教化的地方。佛剎,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佛都是教化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把它碎为「极微尘」,极微尘就是最细、最小的微尘。我们在太阳出来的时候,从窗户缝隙射进来一道光线,你可以看见微尘在浮动,它和空气轻重差不多,不会落下来。那个微尘再把它分成七分,每一分叫「极微尘」。这就是说尘点很微细,很微细,微细到极处了。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广大的世界,把大地的石头碎开来,碎为极微尘。把一个极微尘算一个大劫,大劫就有无量数。「经不可说不可说」,这句是个大数目的名词,你看《华严经》阿僧祇品中,有一百二十五个大数目,都不是我们凡夫算得出来的,「不可说不可说」,就是大数目的名词,就这样解释。不是一个佛剎微尘数大劫,也不是两个佛剎微尘数大劫,而是「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佛剎微尘数的大劫。上面还有一个「经」,「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经过这么多的劫。
「相续演说」,演说佛的功德,谁在演说呢?十方一切诸佛都在演说,把佛的功德赞叹完了吗?没有,「不可穷尽」。这就是说菩萨赞叹不完,要佛来赞叹。不是一尊佛、两尊佛赞叹,而是十方一切诸佛赞叹也赞叹不完。「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那么长的时间。「相续演说」,就是不断的赞叹,还是「不可穷尽」。这就是极力的强调,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怎么赞叹也赞叹不完。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这里才说出来普贤菩萨叫当机者,要说话的宗旨何在?如来有那么多赞叹不完的功德,那是佛的果报。佛的果报你想不想证得呢?我们是佛子学佛,当然想证得佛无量的功德。「若欲」,欲,就是愿意。你想成就功德门,应当修这十种广大的行愿。如来怎么成就这无量的功德呢?在因位当中,就修这十种广大的行愿。你想成就佛无量无边的功德,你应当修这十种广大的行愿。
这十种广大的行愿,包括一部《华严经》,也就是包括一切佛的功德,都在这十种大行大愿里面。「行愿」两字,在其他经里面都叫「愿行」。「愿」,就是我们立的志向,发愿就是立志,也叫发心,「行」就是修的功夫。你先立志发愿,而后修行门,愿在前面,行在后面,依愿引行,以行填愿。先发愿,发的愿大,如发四弘誓愿,要度无边的众生。发的愿大,要引导出来大行,否则发的是空愿,等于说空话,自己和众生都得不到利益。依愿引行,发了大愿,引导出大行,你修行门,把空愿填实了,叫以行填愿。满了菩提大愿,你的行门就修圆满了。
《普贤行愿品》把「行」放在「愿」前面,这个深意,就是发的还是十种大愿,可是此愿不是空愿,是即行之愿。发这个愿,就要修行门,所以叫即愿即行,即行即愿。行愿两字,二而不二,行就是所发的愿,发的愿就是修的行,所以这叫即行之愿。把「行」放在「愿」前面,使我们知道这十大愿王,发了愿就修行。修因,你见了如来的果报,他有无量无边赞叹不可穷尽的功德,那是如来的果法。你见了果法,就要修因,如来的果法是修出来的。所谓不是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不是无因之果。怎样证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呢?修这十种大愿来的。我们要学佛,就先学这十种大行愿,将来行愿圆满了,你就任运自然,证得如来无量无边不可穷尽的功德。
这十种大愿,合起来就是一个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呢?梵语菩提,翻成中国话叫觉、道,就是佛的觉,也就是佛的道。我想证得佛的道,要先发道心,就是发成佛的道心,叫菩提心。要记得,发成佛的心,不是成罗汉道。成了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作什么呢?利益众生。成了佛,正好满他的菩提大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佛不舍弃一个众生,才叫佛,不然,只是小乘的圣人。我们发菩提心,要上求佛道,这里告诉我们,要想成就如来的殊胜功德,你得发这十种行愿。成就如来的功德作什么呢?要自利,要利他,要下化一切众生,所以发菩提心,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讲到这里,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华严经》是经中之王,告诉善财童子如是发心,也就告诉我们大家应该如是发心。佛法就是要发菩提心,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小果。修行用功求的什么呢?来生来世转一个大富大贵的人,好好的享人间的福报,或者有的想求生天,在天上享天福。或者有的认为,人天福报不能久常,他发心修行,要了生脱死,超出轮回,结果修成二乘小果,只能自利,不能利益众生,这样发心修行就冤枉了。要知道,修行不是简单的事,你求人间的福报,也要费一点精神,结果不出轮回,求个无常的福报,那不是冤枉吗?修成二乘小果,也不是简单的事,结果只能自利,不能利益众生,那不是冤枉吗?同样的费力气,你为什么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呢?这里就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发心?怎样修行?修这十种大行大愿,绝对不会错误。
我们再观察一下现在的佛弟子,每个寺院要是做法会,比如农历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的道场,每个寺院都有很多的信徒来拜拜。你问他有什么愿心呢?求平安。他没想到来生来世转一个大富大贵的人,更没想到来生来世生天,他也不懂要修成二乘小果。就是求现在平安,这样的佛弟子不是可怜愍者,这能怪他们吗?不能怪。应该怪没有人讲法给他们听,他们才不懂。发菩提心这一句话,他们从来没有听过,怎么会了解呢?所以道源常常劝请大家,无论出家、在家弟子,都要发心弘法。现在是末法时代,不是正法、像法时代。你们看佛教东传中国,已是像法时代了,出了多少大祖师、大法师?比丘在弘法,已经人才济济,不需比丘尼弘法。比丘尼弘法都没机会,怎么用到居士弘法呢?但现在是末法时代,大祖师、大法师很少,现比丘相的比丘就不可多得了,四众弟子不要负责任弘法吗?佛法等于一个大殿,要由四根大柱子把它撑着,就是四众弟子,都要负弘法责任。所以弘法责任,不能只靠比丘。比丘没有了,哪有比丘弘法呢?比丘尼是佛弟子,应该负弘法责任。男女居士都是佛弟子,也应当弘法利生。宏扬《华严经》吗?《华严经》是经中之王。但是必须考虑:第一、《华严经》文丰义博,能不能讲好是个问题?第二、《华严经》是一部大经,讲一遍就要三年,有没有人听呢?所以你们就讲《普贤行愿品》,一部《华严经》的道理,都在《普贤行愿品》里面,就是全部的佛法都在里面。十大愿王,学起来很好学,讲起来很好讲,只怕你不发菩提心。你发了菩提心,学一部《普贤行愿品》,去弘法利生,这是做得到的。你为什么不发心呢?
讲这一段话是不是扯得太远了?道源是学着普贤菩萨讲的。普贤菩萨讲这一段话,是劝善财童子发心的,道源现在讲就是劝请诸位发心,是直接跟普贤菩萨学的,不是扯远了。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经文说应该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普贤菩萨自己征问起来,下面自己答复。
十大愿王,前面开经时候,就跟诸位说过,我们现在早晚课,都是依着《普贤行愿品》定的,甚至做一切法事的仪轨,都是依着十大愿王定出来的规矩。
「一者、礼敬诸佛」,我们现在做早晚课一进佛殿,先磕三个头,任何一个寺院都是这个规矩。在家居士家里设佛堂,你进佛堂要先拜三拜,都是依着十大愿王的规矩。
「二者、称赞如来」,拜三拜后要唱佛赞子,因为佛赞比较费时间,除了早晚课外就不唱了。古早的时候是天天要唱赞子,因为赞子是赞叹如来的。先拜三拜之后,要先唱香赞,那是赞叹如来的功德的。
「三者、广修供养」,我们现在把广修供养,摆在「礼敬诸佛」之前了,因为那是由香灯师办理的。烧香、献花、献供水,都是属于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晚课要念礼八十八佛大忏悔文,都是属于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在寺院做早晚课时,大家都要参加,那是做功德,你都应当随喜,这就是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请佛不要入涅槃,常住在世间,这两个大愿实际是一个大愿。请佛住世,也就是为请转*轮;请转*轮,必须请佛住世。这两个大愿,我们现在生于佛前佛后,没有见到佛,想请佛转*轮请不到。没有见到佛,怎么请佛住世呢?这就通到现在转*轮的这些法师身上。你要是发了十条行愿的大愿,你能讲经,自己讲。不能讲,你遇到会讲经的法师,请他来转*轮,这就通到请佛转*轮。因为法师会讲经,一般的信徒不知道,知道了也不知道怎么请?你知道哪一位法师会讲经,也知道怎么请法师讲经。你有因缘准备一个讲堂,就去实现这个大愿,请一个法师来转*轮,比做任何佛事的功德还大。我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道源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